APP下载

肥厚型心肌病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

2020-12-14顾立华化学胜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时程家族史内径

顾立华,化学胜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因心肌异常肥厚而使室间隔受累的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1]。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高达2.9亿左右,其中HCM发病率为180/10万,与国外发病率(约200/10万)接近[2]。HCM患者无特异性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易导致心力衰竭、猝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还可能导致各种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心房颤动(AF)是较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类型,HCM患者AF发病率为4%~28%,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给我国医疗体系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3]。HCM并持续性心房颤动(HCM-AF)患者脑卒中、心力衰竭病死率及猝死率较高[4]。因此,进一步分析HCM-A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对当前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HCM-AF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新华医院崇明分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90例HCM-AF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和欧洲心脏病协会制定的HCM诊断标准[5],且AF发作次数≥1次。纳入标准:(1)年龄45~76岁;(2)左心室厚壁厚度≥15 mm;(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者;(2)植入心脏起搏器者;(3)随访期间因交通事故、摔伤等造成死亡者。根据随访3年预后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35例和预后不良组55例。本研究经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15-1号)。

1.2 方法 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P波时程、家族史(包括高血压、心肌梗死)、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6]、呼吸睡眠障碍情况及化学消融术、β-受体阻滞剂治疗情况。其中NLR是应用FC500型流式细胞仪(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采用流式细胞法测得;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是应用PHILIPS SONOS 5500超声心动仪测得;P波时程是应用FX-3010型12导联心电图(北京福田公司生产)测得。

1.3 预后评估 随访期间每3个月进行一次实地随访,记录患者的生存情况,将出现脑卒中、外周血栓塞、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因心功能障碍再次住院、猝死等不良心脑血管事件者视为预后不良,未出现上述不良心脑血管事件者视为预后良好[7]。脑卒中、外周血栓塞、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等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诊断参照《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2015》[8]及《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9]中的相关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以评估患者的生存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以评估年龄、左心房内径、P波时程预测HCM-AF患者远期预后的最佳截断值,将其转化为二分类变量;采取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HCM-AF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存情况 随访3年,患者死亡17例,存活率为81.1%(73/90);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见图1)。

2.2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左心房内径大于预后良好组,P波时程长于预后良好组,有家族史、NYHA分级为Ⅲ~Ⅳ级、有呼吸睡眠障碍者所占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病程、NLR、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化学消融术、β-受体阻滞剂治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ROC曲线分析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左心房内径、P波时程预测HCM-AF患者远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6、0.770、0.715,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2岁、39.8 mm、138.8 ms(见图2、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Table 1 Com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年龄、左心房内径、P波时程对HCM-AF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Table 2 Predictive value of age,left atrial diameter and P-wave duration on long-term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HCM-AF

2.4 HCM-AF患者远期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 将表1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远期预后作为因变量(变量赋值见表3),进行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2岁、左心房内径≥39.8 mm、P波时程≥138.8 ms、有家族史、NYHA分级为Ⅲ~Ⅳ级、有呼吸睡眠障碍是HCMAF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4)。

图1 HCM-AF患者3年生存曲线Figure 1 Survival curve of patients with HCM-AF at 3 years

图2 年龄、左心房内径、P波时程预测HCM-AF患者远期预后的ROC曲线Figure 2 ROC curve for predicting long-term prognosis of HCM-AF patients by age,left atrial diameter and P-wave duration

表3 HCM-AF患者远期预后影响因素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的变量赋值Table 3 Variable assignment of multivariate Cox proportional regression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ong-term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HCM-AF

表4 HCM-AF患者远期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Table 4 Multivariate Cox proportional regression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ong-term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HCM-AF

3 讨论

近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逐年升高且逐渐年轻化,尤其是HCM-AF患病率逐年升高,现已受到临床医学的广泛关注[10]。目前临床针对HCM-AF的治疗以预防脑卒中、控制心室率、维持窦性心律为主[11]。临床多认为局部触发灶和多子波折返是AF的主要发病机制,因而常采取射频导管消融术电隔离肺静脉内的局部触发灶,以降低对左心房的影响,外科迷宫消融术是通过重塑左心房阻断多子波折返的传导,再加服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增强疗效[12]。但HCM-AF患者的远期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故探索其危险因素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访3年,本组患者存活率为81.1%(73/90);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另外,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左心房内径大于预后良好组,P波时程长于预后良好组,有家族史、NYHA分级为Ⅲ~Ⅳ级、有呼吸睡眠障碍者所占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提示年龄大、左心房内径大、P波时程增加及有家族史、NYHA分级为Ⅲ~Ⅳ级、有呼吸睡眠障碍可能会增加HCM-AF患者不良预后发生风险。高龄人群器官功能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血管硬化发生风险高,且心肌纤维化较严重,室壁逐渐增厚,心室体积减小,肌肉僵硬度增加,房室顺应性降低,从而导致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降低。HCM患者因心肌不对称肥厚而抑制心室舒张功能,而并发AF者心房收缩率降低,进一步加重其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血栓形成、脑卒中或外周栓塞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升高[13]。张晨等[14]研究表明,高龄的AF患者预后不良风险较高,本研究结果与之相似。HCM患者常存在左心房增大现象,可导致其心室早期舒张功能障碍,致使左心房主动收缩成为左心室灌注的主要途径,进而增加了左心房扩张发生率,而左心房扩张可导致左心房结构和电重构,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使得动作电位的局部传导延后,进而导致心功能障碍愈严重,因此猝死风险较高。既往临床常以P波时程评估心房内是否存在传导不同步,P波离散度反映心房不均一性传导程度,有利于及时发现HCM-AF患者不良事件发生[15]。

HCM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和临床异质性的肌小节疾病,其发生、发展与家族史具有密切关系。目前已被证实与HCM相关的遗传因素包含了13个基因的400多个位点,其中突变最常见于β肌球蛋白重链、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肌钙蛋白T基因等,因此有家族史的HCM患者不良预后发生风险较高[16]。AF加重HCM患者心脏负担,引起心功能恶化,增加患者NYHA分级Ⅲ~Ⅳ级发生率,使得患者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率增加。谢倩等[17]研究表明,患者心功能分级越高,则心力衰竭发生风险越高,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HCM患者呼吸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2%~71%,呼吸睡眠障碍可加重心房负担,还会增加心房结构重构风险,进而导致心力衰竭[17]。

综上所述,年龄≥62岁、左心房内径≥39.8 mm、P波时程≥138.8 ms、有家族史、NYHA分级为Ⅲ~Ⅳ级、有呼吸睡眠障碍是HCM-AF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并及时针对影响因素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观察指标较少,且研究对象的纳入与排除标准不够严格,故结论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今后仍需扩大样本量、扩大因素分析范围进一步证实结论。

作者贡献:顾立华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结果分析与解释,撰写论文,进行论文的修订;化学胜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顾立华、化学胜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时程家族史内径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的新生儿母系家族史分析
内径千分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考虑增量时程贡献趋向和误差排序的多阻尼目标反应谱拟合*
模拟汶川地震动持时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的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表现异同的研究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在妈祖的庇佑下:女性家族史与民间信仰
内径侧轴向引出分接线段的可调模绕制
“o”型密封圈内径胀大对线径变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