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及实践

2020-12-14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职员工资金互联网+

蒋 静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浙江宁波315016)

财政部发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自2014 年1 月1 日正式实施以来,全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积极投入到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中来。为了促进内部控制建设的有序推进,财政部于2015年发布《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的指导意见》,2017 年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包括高校在内的行政事业单位正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的要求,促进单位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工作。

“互联网+”时代以其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卓越优势,为内部控制的建设赋能,给予内部控制建设更多的设计空间,并帮助相关人员高效地完成相关工作。高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转型的典型单位,因其工作人员整体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在内部控制建设进程中自然起着引领作用。其对内部控制建设的持续关注,也将为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带来一些实用的经验。同时,近年来高校违纪、腐败时有发生,在新时代下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内控能力和体系建设显得更加必要。作为预算单位职能优化的典型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中显示出全面深化改革动力不足、体制固化等特征,这些问题阻碍了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性,不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高校健康转型中应有的制度保障作用,不利于建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亟需在实践探索中不断突破。究其原因,高校也存在着重教学、科研,对内部财务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和要求不甚清晰;高校内部各部门沟通不畅,风险评估机制、内部控制监督制度不健全,意识不强;具体业务操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为意识过多干预操作系统。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进入“互联网+”时代,高校的内部控制也应与时俱进,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其中,促进内部控制不断完善。

一、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意义

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高校管理需要转变理念、改变方法。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作为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需要注重顶层设计,以文化建设为本,借力信息技术,以评价监督方式防范高校经济活动风险,及时填补管理漏洞,持续推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执行体系的不断完善,发挥内部控制更大的作用。[1]

(一)全面提升高校综合管理水平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体现了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实施内控制度是对单位各项管理制度的整合。建立内控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经费支出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等重点业务领域的内部控制规范,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办事流程,实现业务与会计的有机联结,预算与经济事项结合,实现内控程序化、常态化、科学化。[2]

(二)保证公共资金分配公平、公正

高校发展过程中所需资源稀缺,若争取资源过程中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势必会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影响高校健康有序的发展。内部控制的核心思想是强调集体决策,通过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来保证公共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公平公正。

(三)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绩效

高校作为教育产品特有的供应方,由于提供的公共产品竞争不充分,其资金的使用效率没法得到有效保证。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业务事项的实时化、数据化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管理的制衡。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内部控制建设

(一)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互联网+”时代下各种即时通讯工具为组织运转所需信息的快速高效传递提供了丰富的渠道,信息日益透明,增强了高校员工的控制意识。多元的信息技术可为组织文化的建设提供丰富的手段,为营造诚信的组织氛围和打造组织的道德价值观创设技术平台,通过高层领导的顶层设计以及组织中各岗位的职责履行,不断提升组织成员的胜任能力,将管理层的理念在具体业务中不断实践,组织的中高层领导率先垂范,为组织内部控制环境的塑造定下基调。

(二)优化风险评估机制

高校在具体业务的开展过程中,组织的所有层级都会遭遇风险。风险的存在不可避免,但准确识别和分析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相关风险,并有效管理风险显得尤为重要。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为组织风险的评估提供了信息集散地,各种信息的互相核对,为风险的诊断和解决提供了决策信息,促使组织不断实现组织目标。

(三)丰富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帮助管理层处置风险所需特定指令得以贯彻的政策和程序。借助于“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实现高层审核的即时性,信息处理更加及时且可追溯,可以促使高校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有效,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四)促进信息交流即时性

内部控制建设中,有效的沟通必须广泛进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贯穿整个单位。单位每个工作人员除了必须有向上传递重要信息的方式,也需要有与外部各方进行有效的沟通。“互联网+”时代提供了多元的信息技术,将其与高校管理活动相关环节有机融入,有利于逐步减少管理层次和数量,促进高校组织结构扁平化,同时有利于单位的业务流程再造,进一步提升信息交流的即时性。

(五)增强监控的有效性

为了评估内部控制体系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行质量,需要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或者个别评价,或两者结合来实现。“互联网+”时代提供的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监控的实时性,在监控的范围扩大、监控频率提高的同时,实现持续监控程序。

三、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实践

内部控制作为高校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对促进高校管理科学性和系统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高校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和为人民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宣传终端化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中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其他构成要素的基础,为其提供秩序和结构,因此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非常重要。在高校内控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对于高校教职员工内控意识的培养,作为信息技术在宣传、教育、沟通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尤其在智能手机普及、信息终端化的大环境中,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度政策告知

很多教职员工受传统办学思维的影响,对全面内控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内控只是个别部门的事情,对全员参与内控的认知高度不够。[3]近年来,高校对内控的管理越来越到位,但是仅仅局限于一般部门和个别从事财会方面工作的教职员工,其认知的普及程度不高。

“互联网+”时代下的自媒体工具,非常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单位公众号、内网等手段,定期或不定期地上传相关政策,比如上传《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等文件资料、本校对于内控的发展规划、内控的组织机构以及各自功能等。让教职员工能够在上网、刷屏、碎片化的阅读浏览中比较详细全面地了解到关于本单位内控制度的政策。对于政策、机构、发展前景的了解,能够更好地带动全员监督的功能,让整个高校内控的环境更加趋于合理、稳定、科学。

2. 典型案例警示

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时有发生,其中不乏“211”之类的名校。这类案件主要涉及高校基建、科研、合作项目等方面。借助信息化平台,在合适的时机,上传相关典型案件的新闻报道,并对案件进行深度剖析和相关政策解读,供教职员工随时阅读讨论。

在信息平台上传典型案件可以起到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警示,告诫教职员工不能够贪赃枉法,要时刻警戒自己,一切都要按照规定和流程操作;二是教育,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能够生动有效地教育教职员工对相关经济事件的规范操作。

3. 专业流程答疑

随着高校校园的扩建,部门管理日益精细化,所处理的业务事项日趋繁杂,财务人员所面临的工作要求和工作量不断加大。学校财务的操作流程对于一般教职员工来说比较模糊,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够实现及时交互,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借助这类平台,高校内控部门能够即时解决教职员工的困惑,给予正确的引导,避免产生因为不熟悉流程而出现的问题。此外,财务人员提供的专业性辅导服务可以起到一定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对某些有喜好的个人或者部门可以采取针对性的辅导和交流,方便他们做出具体的选择。

信息技术在内控环境的营造上,如在宣传、教育、引导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内控一定要注意调用非专业类的信息技术或者平台,以便捷的方式为教职员工提供实用的信息。

(二)核心业务活动的信息化,高效推动内部控制各环节

高校财务风险多集中在预算、报销、支付等各个环节。[4]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往往会出现预算执行失控、经费支出与资金支付不匹配等状况。固定资产的采购、盘查、毁损、报废等管理环节存在较大的盲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库集中支付合法实施和规范运作,对高校内控也带来了有益、有效的技术支撑。

1. 资金管理业务

(1)资金流向明晰、监控及时

高校资金多为财政拨款,各项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信息平台的介入,每一笔钱的流向都有非常清晰的记录。资金去向哪个单位、资金的具体用途都需要经过财政部门的审批,并且完整记录在案,且长时间保存。其次,财政部门拥有各校会计信息平台的用户名和密码,可以随时登录、查询。必要时,可以快速调取信息,清晰了解相关业务的来龙去脉。

资金流走向明确、审批严谨、监督实时,这都得益于信息技术的保驾护航。严格规范资金的使用,减少了人为操作、乱用资金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2)资金收支匹配

高校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收付,高校的经济活动纳入预算管理。资金预算分为年度预算及月度预算,一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根据上级财政部门下达的年度预算指标控制数,在平台系统按月申报次月用款计划,明确月度资金使用明细,上报并得到上级财政部门的审批和授权后才能支付操作。

在预算资金的具体使用过程中,要求资金收支匹配,根据月度计划对各个部门的日常资金用度统筹安排、严格控制,提高资金使用和分配的科学性,提高预算的可操作性。严控超预算和预算外资金,避免资金使用的随意性、盲目性。高校资金管理要求收支匹配,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和合规性。

(3)资金余额动态管理

通过信息技术平台,网上报账手段,管理部门对各类项目下的资金使用信息掌握比较及时有效。即使在经济业务持续发生的情况下,也可以实时查看最新的各类资金的余额。资金余额监控到位,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掌握资金的使用,利于高校内控。

在会计实操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对资金的去向、变化动态、使用监控都能够准确及时地观测到,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为操作的不利因素,有利于高校内控建设。

2. 固定资产管理业务

近年来,随着高校建设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用于教学的科研设备等固定资产也在逐步增加。由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办法、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等多方面的原因,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较多的漏洞和较多寻租贪腐的空间。随着物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无线射频技术、泛在传感技术、嵌入式系统、智能运算等技术有机运用到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

(1)精准构建风险数据库

“互联网+”时代下的大数据为高校内部控制的精准风险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高校内控中通过能够收集到的固定资产众多数据,对其分析总结,并科学地运算其风险系数,能够制定相对精准的风险数据库。

风险程度以及风险可能造成的危害,都是高校内控的重点所在。在风险数据库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先进技术、收集全面信息、精心测算、反复校验。风险数据库是高校内控的起点,其精准性一定程度直接影响了高校内控的有效性。

(2)完整监控固定资产生命周期

固定资产的生命周期指周期规划、构建、运维和退出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有其自身特点及可能存在的管理问题。[5]

根据高校内控要求,信息系统不仅登记了固定资产的信息,而且还要关注固定资产管理的全过程。在审批、使用、报废环节,相关单位均要求在单位信息系统内提交申请,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其实行过程化管理。信息手段的运用,将固定资产在不同阶段的记录最后生成一张表,包括信息的记录、完成的流程,确保了高校固定资产的安全,防止了固定资产的流失。

先进信息系统的使用,申报、审核的过程均在线上完成,操作人员真正实现无纸化办公,能轻松将审批单推送给相应审核人员,并实时跟踪、查看审批流程进度,实现了从报废申请、专家论证、报废审批、公示、回收销账(或者减值)等完整环节的网络流转,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6]

(三)预算业务

高校内部控制中,预算业务一直是重点关注的领域。在高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高校预算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如:预算数据不正确,预算参与部门不健全、预算执行没有力度等。“在互联网+”时代下,数据具有信息量大、种类多、传输快等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内部控制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供有力支撑。

1. 预算信息全面化

“互联网+”时代下的大数据将之前相对独立的部门有机联系为一个整体。通过对历年资金使用数据的对比分析,能够对项目的价格信息进行相关预测。因此打破现有的财务部门与其他专业管理部门的界限,将大量的数据信息、管理信息置于平台之上,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从而使得预算的编制更加切实可行、具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7]大数据时代为高校预算提供详尽的资料依据,使得高校内控更加精准。

2. 执行评价科学化

预算编制信息科学、全面,非常重要。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其实也需要有合理的监督,保证对其使用做出一个合理准确的精细评价。在“互联网+”时代,对数据能够多维度、多层次的采集、分析。较以往纸质时代需要繁杂且工作量大的评价方法来说,大数据能够对预算执行做出更加科学的分析评价,保证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违规现象的发生。

3. 执行监督大众化

监督是预算管理的重要一环,没有监督的预算管理或者监督乏力的预算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7]财政资金使用有一定的要求,在很多时候不为一般教职员工所知。近年来随着高校内控意识的提升、要求的加强,学校相关部门也应时成立,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对其监督的力度还是不够的。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及时公布资金走向、用途,让普通教职员工或者相关人员快速便捷地了解到重要信息。积极主动地引导他们来监督资金使用。信息技术扩大了监督的实效性、也拓宽了监督者的范围,是有利于高校内控的技术。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给现代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改变,在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快信息平台的系统化建设,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到高校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沟通、评估、监控环节的作用,持续提升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质量,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将真正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教职员工资金互联网+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高校退休教职员工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高职院校教职工身体素质现状研究: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树立健康理念 维护教职员工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