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教学:小学数学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好抓手
——以“校史室的数学问题”教学为例
2020-12-13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小学单群贵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小学 单群贵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指学校根据国家课程“顶层设计”,在遵循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前提下,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或资源,对课程中可能预留的空间展开的“二次开发”,使之更适合本校学生理解、接受、应用的创造性教学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19年6月23日)中提出:“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育。”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情境”“技术”属于高频词;而数学,也往往被人们称为“结构的科学”,正如江苏省特级教师许卫兵所提倡的“以‘结构化学习’,涵泳学生学科素养,促使教育回归自然。”由此,笔者试图从“创情境+理结构+谋技术”创新融通视角,即运用主题单元教学模式,探寻小学数学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途径与策略。所谓“主题单元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要将原本教材内一个或多个单元间碎小而割裂的知识板块,通过设计主题情境有机串联与整合,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并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进行知识概念间的顺应与重组,实现知识整体性建构。下面笔者就结合本人执教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与大家分享小学数学国家课程校本化之体验课“校史室的数学问题”。
一、以现实情境为依托,设计学习任务是主题单元学习的核心
【镜头1】
谈话: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就在前段时间,我们学校的校史室已经装修好了!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下吧!(播放校史室展览视频)提问:我们的校史室漂亮吧,其实工人师傅在施工时,也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把这么长的铝合金条,做成一个长方形边框呢?同桌两人可以互相说一说方法。
学生猜想并交流:需要切割成4 段,并且切成长度相等的两组……
过渡:刚才大家齐心合力帮助工人师傅解决了边框问题,你们真了不起!为你们的智慧点赞!接下来让我们再到荣誉墙那边去看看吧!
(一)我会填——荣誉墙上的数学问题
(二)我会画——设计图纸上的数学问题
(三)我会数——文化展板里的数学问题
……
【思考】 新课伊始,我就通过真实、而动态的视频情境渲染学生情感,并以“如何帮助工人师傅设计制作一个长方形边框”作为问题情境驱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让学生从原来的“要我探究”变为“我要探究”。随后以装修校史室荣誉墙为主线,展开一系列主题式探究活动,我想,只有当真实的生活素材与刻板的学习内容有机掺揉并融合时,才能引发学生通过操作、体验、探究等活动,生成理解,灵活应用。
二、以整体建构为指导,统整学习内容是主题单元学习的关键
【镜头2】
【思考】 俗话说“滴水看世界,板书看课堂。”这是在课堂教学临近结束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巧妙利用箭头进行串连,看似简单的寥寥几笔画线,却悄然成为辅助学生记忆的思维结构图。我想,此时学生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联系与区别是泾渭分明的,而接下来,顺着往下想,对于长方形周长与面积是否可以依托这幅“种子图”呼之欲出呢?为此,我们在基于单元主题学习时,不能仅仅思考一节课,而是要从整体建构的视角来把握设计,学习活动各个环节既要符合课堂教学内在逻辑,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逻辑和现实起点。
三、以媒体手段为支撑,助力学习过程是主题单元学习的内需
【镜头3】
过渡:你们刚才帮助工人师傅解决了长方形边框问题,真了不起!那现在想不想用刚才所学知识挑战下自己呢?(课件链接到几何画板,动态呈现图形由长方形逐步演变成正方形的过程)提问:现在是长方形吗?为什么?
1.推测正方形特征
提问:根据已有学习经验,你能推测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征呢?
2.验证正方形边的特征
提问:请从信封中拿出正方形纸片,想办法证明它的四条边都相等。
3.介绍正方形的相关概念
4.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
提问: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点?
【思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对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句话的理解是抽象的,而越是抽象的往往越需要直观来支撑,于是我借助于几何画板动态呈现“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再由正方形变成长方形”演示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媒体的直观演示,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以技术为支撑,向技术借力,这是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深切呼唤。
总之,国家课程校本化需要细化并落实到课堂。而我们倡导的“主题单元教学”模式,则是以“创情境+理结构+谋技术”为设计理念,需要教师仔细研读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结构与编排体系,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努力探寻数学知识体系、学生认知结构化与具体学习情境融通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多元的、综合的学习素材,帮助学生刻画、勾勒出一个单元学习主题清晰而连续的学习轨迹,其间适时、适当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为课堂学习“引擎助力”,我想,最终是能够实现“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跑马场’”教育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