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伤寒论》茵陈蒿汤方证

2020-12-13谢文菁汪茂荣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70期
关键词:茵陈蒿苦寒茵陈

谢文菁,汪茂荣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全军肝病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1)

茵陈蒿汤是医圣张仲景的经典名方之一,首见于《伤寒杂病论》,茵陈蒿汤证是阳明湿热发黄的代表方证,针对湿热蕴结,并兼有腑气壅滯,治当清利湿热,通腑退黄。阳明病篇第236条载:“阳明病……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第260条载:“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茵陈蒿汤主之。”

1 茵陈蒿汤方解

汤方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组成。虽仅三味,但用药精当,配伍合理。方中茵陈蒿为主药,苦寒清热利湿,并有疏利肝胆、退黄的作用,为治黄疸之第一要药[1]。栀子苦寒,清泄三焦而利小便。肺气清则气化利,膀胱得此气化则小便通利,能增茵陈清热祛湿之力。“大黄”是阳明病主药[2],大黄苦寒,泻热行瘀,通腑利胆退黄,兼有活血去瘀作用[3]。《神农本草经》载:“大黄……主下瘀血……破症瘕、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道……安和五脏。”此病为湿热郁结而成,大黄在此处作用不尽在攻下,而取其利尿、开结之力,亦遵“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旨[4-5]。“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茵陈、栀子配伍使湿热从小便出。佐以大黄,使湿热胶结得开,从而有助于茵陈、栀子清利湿热作用的发挥[6]。本方三味药皆为苦寒,苦能胜湿,寒能清热。三药合用,湿热尽去,药效甚捷,如方后所云:“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7]。

此方在使用时,还应注意煎服方法。因湿热不越,郁蒸于内,小便不利,内外皆痹,故而不能一下皆退。大黄、栀子后下,其气锐,以为先导;茵陈先煎,去其轻扬外散之气,使其专于苦降,药效越表入里,性气缓而徐徐图之。盖药物峻者任其峻,缓者益其缓。服药方法方面也颇有讲究,若病人有口渴和腹满之候,可少量频服,从而减轻口渴症状而又不加重腹满之症。同时还应观察病人小便的颜色及尿量,从中测知病情[8]。

2 茵陈蒿汤证病因病机

茵陈蒿汤证病机为湿热郁蒸,胆失疏泄,其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疫毒、气滞、瘀血等,以湿邪为主,多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续发。病位在中焦脾胃,与肝胆有关[9]。阳明发黄,必以面目鲜黄,舌黄口渴,大便秘结,溺赤,脉弦滑为特征。其中“身黄如橘子色”为茵陈蒿汤证的特征性症状。“小便不利”为茵陈蒿汤证的必有症状,为发黄的前提条件。“腹微满”多见于阳明腑实证,为使用茵陈蒿汤的重要指征。“渴饮水浆”为阳明病特有症状之一[10]。《伤寒论》第236条提出阳明病湿热郁蒸发黄的证治:阳明病发热汗出,是热邪向外发越,同时水湿亦得以宣泄,湿热不能相结,故不能发黄。阳明热盛迫津外泄,津伤化燥,则大便硬,可形成阳明燥实证。若发热仅伴头汗出,而颈部以下周身无汗,又见小便不利,是热郁不能宣外而蕴结于里。湿热熏蒸,故见头汗出。湿热郁滞于里,致三焦气化失司,使无汗或汗出不畅,小便不利等症更为加剧,二者互为因果,最终导致发黄。湿热交阻,气化不利,津液不布,且热伤津液,则渴引水浆;湿热蕴结中焦,气机阻滞则腹满;郁热内扰则心中懊憹;湿热熏蒸肝胆,胆热液泄,故见目黄、身黄、小便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11]。

3 茵陈蒿汤临床应用

茵陈蒿汤系治疗阳明湿热发黄的代表方,本方临床运用适应症总结为:小便黄赤、身目俱黄、纳差、乏力、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舌质多红或暗红,舌苔多见黄腻或黄厚腻。各药物的常用剂量为:茵陈30 g,栀子10 g、15 g,大黄10 g、6 g[6]。在此基础上进行方药加减,又化生出茵陈五苓散、茵陈四苓汤等方剂,随证选用。对于重症患者,要结合现代理化检验检查,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本方临床应用广泛,以肝胆病证为主,对应的西医疾病如急性黄疸型肝炎和病毒性肝炎,与肝胆湿热、肝络不和、肝经气血瘀滞有关;或湿热内蕴导致的相关病证,通常包括气血津液病证和外科疾病。

众多医家[12-15]以此药组为基础加减化裁运用于临床各科治疗,如急性病毒性肝炎、重症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脂肪肝、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重症胆管炎、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药物中毒性肝损害、急性重症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对于2型糖尿病、阴道炎、湿疹、痤疮等湿热之症亦有疗效。对中医学上并无病名的疾病,可以抓其主症,寻找祖国医学中病名,辨明病机,仿经方之法论治。

现代医学研究得出茵陈蒿汤具有保肝利胆、抗炎镇痛、抑制肝纤维化、降血脂、降血糖、保护胰腺组织、增强免疫等药理作用[16]。药代动力学研究得出其全组分配伍时血药浓度值最高,保留时间最长,对机体药效的作用最佳[17]。

4 结 语

综观《伤寒论》,凡由湿热内蕴、湿热外感或湿热下注导致的发黄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然而此方并非治黄通用方,临床应用中实际可结合仲景治疗黄疸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18],辨证论治,用药不宜拘泥,灵活变通,实为中医治疗用药的原则,由此不难想象,茵陈蒿汤也会在临床使用中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猜你喜欢

茵陈蒿苦寒茵陈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作用机制
观菊赏鹦有怀
利胆退黄夸茵陈
咏棕树
绵茵陈养肝祛湿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茵陈蒿汤临床研究进展
苦寒伤阴与坚阴之探讨
茵陈蒿汤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优化
苦寒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