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烦躁症治探析

2015-12-19储全根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承气汤主要症状邪气

徐 炎,储全根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安徽 合肥 230012)

烦躁一症在《伤寒论》[1]中多次出现,书中涉及烦躁的条文约20余条,包括症状表现、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诸方面,对烦躁进行辨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烦躁的概念与分类

在《伤寒论》中,烦躁是一种症状,而非单独的一种疾病,其往往伴随着其他症状出现在疾病当中。烦躁,是烦和躁的合称,是指患者心胸郁闷,以致不能安静,扬手踯足,坐卧不宁,懊恼不眠。《说文解字》:“页,头也,然则烦者,热闷而头痛之谓也。”可见,烦多指由热所致,多形容阳热扰及心神,指的是患者的自觉症状。如《伤寒论》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79条“心烦腹满,卧起不安”。《伤寒指掌·烦躁》:“躁则身体扰动,有形可见,旁人知之;烦则心中懊憹,外无见象,唯病人自知”,说明躁伴有肢体动作,即“身体手足躁扰,或裸体不欲近衣,或欲坐水中”[2]。可见,烦为热之轻,躁为热之甚,烦未必兼躁,而躁必兼烦。成无己曾在《伤寒明理论·烦躁》中提到“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所谓躁烦者,谓先发躁而迤逦复烦者也”[3]。《伤寒论》所涉烦躁条文见表1。

2 烦躁的病因病机

由表1可知,烦躁的病因繁多,归纳起来有以下方面:因本经病发寒者,如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因本经病发热者,如大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因误汗、误下、误吐、误火等属误治所致者,如栀子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栀子干姜汤证;因素体虚弱者,如小建中汤证、黄连阿胶汤证、干姜附子汤证;因邪气较重而药力不足驱邪者。

此外,导致烦躁的病机也复杂多变。《伤寒明理论·烦躁》曰:“烦躁之由,又为不同,有邪气在表而烦躁者,有邪气在里而烦躁者,有因火劫而烦躁者,有阳虚而烦躁者,有阴盛而烦躁者,皆不同也”[2]。《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故以虚实分之,则实者,邪气壅盛,多见于三阳病,多为阳气内郁,扰及心神或阳气过于亢奋所致。如大小承气汤证、大小柴胡汤证。虚者,经气失荣,多见于少阴病,大都因阳气虚衰或阴盛格阳所致。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干姜附子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此外,邪在表者,经气被阻遏,气机失于宣畅;邪在里者,结聚停滞,气机受阻;火热扰心以及寒邪阻滞均是烦躁症的病机。

表1 《伤寒论》所涉烦躁条文

续表1

3 烦躁的临床意义

烦躁一症在《伤寒论》六经病中反复出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其一,烦躁作为主要症状,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如大青龙汤证以“不汗出而烦躁”为主要症状,栀子豉汤证以“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为主要症状,干姜附子汤证以“昼日烦躁不得眠”为主要症状,白虎加人参汤证以“大烦渴,大汗出”为主要症状,黄连阿胶汤证以“心中烦不得卧”为主要症状,吴茱萸汤证为“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还有四逆汤之烦、大陷胸汤之烦等。诚如成无己所言:“烦躁为常有之疾,复有诸不治之证,临病者之侧,又当熟审焉。”[2]

其二,出现烦躁症状,提示疾病的传变。《伤寒论》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269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此二条均以出现躁烦症状提示疾病已发生传变。

其三,根据烦躁症状,判断疾病的轻重及预后。一般认为,烦为阳而躁为阴,烦轻而躁重,孙旭[4]、王正平等[5]认为,《伤寒论》中的烦躁与躁烦没有明显差别,后世一些注家往往认为躁烦比烦躁危重,围绕烦与躁的先后轻重问题大做文章,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有悖于仲景辨证思维。病情的轻重,应结合症、病、脉辨证看待,而不是仅凭个别字或其先后顺序。正气强盛或趋于恢复,或正邪交争,欲驱邪外出之时所见的烦躁症状,多提示病情较轻,预后尚可。如116条“欲自解者必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46条“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此时的烦则是正气趋于恢复,驱邪外出之征;当邪气侵犯于机体,正邪交争,若正虚邪盛,则病将传变。正气极虚而邪气独盛,或阴阳欲绝而又见烦躁时,多提示病情危重,预后也大都不良。如133条“结胸证悉俱,烦躁者,亦死”,296条“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344条“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此时的烦躁多为阳气衰微与阴邪相抗争,阳不胜阴、阴阳离决的危候。

4 结语

综上所述,烦躁是《伤寒论》中出现较多的症状。其作为某一病证的主要表现,或兼见于其他证候中,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认真辨析烦躁可以为正确辨证用药、判断疾病的传变和预后提供依据。

[1]熊曼琪.伤寒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

[2]成无己.伤寒明理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31.

[3]吴坤安,邵先根.伤寒指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61.

[4]孙旭.《伤寒论》烦躁与躁烦考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8):15.

[5]王正平,李金田.《伤寒论》“烦”“躁”证的辨证论治[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0):49-50.

猜你喜欢

承气汤主要症状邪气
四承气汤思辨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经方实验录》大承气汤医案浅析*
幸福来自感动
走进“自闭症儿童”的世界
了解“自闭症儿童”的世界
别轻易拔罐刮痧
浅谈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急下存阴话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