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理护理在门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2020-12-13陈洁盈
陈洁盈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门诊是直接面对患者的第一线,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窗口。患者在求医过程中,由于陌生环境及复杂的就医流程,患者心理状态易发生变化,产生焦躁、恐惧心理[1]。为此,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118例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旨在为临床利用心理护理干预改善门诊患者心理状态提供依据。报告如下所述: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9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23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本研究均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对照组118例患者中男67例,女51例;年龄19~62岁,平均年龄(39.62±4.29)岁;观察组患者中男65例,女53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39.21±4.24)岁。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经门诊初步确诊为常见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②认知功能正常、意识清楚。③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协议书。
排除标准:①患特大严重疾病者。②既往有精神病史者。
1.2 方法
对照组118例患者采用常规流程检查与治疗。包括患者的相关基础咨询,输液及服药情况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保持冷静,不带自身情绪,态度温和,语气亲柔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具体内容:①诊前干预。患者在就诊前,由于自身症状的影响,同时对未知的担忧,患者心理状态较不稳定。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沟通,并对患者基础情况进行了解并记录,有效组织与管理,做好就诊准备,可缩短患者候诊时间。②加强沟通。患者在确诊前,由于担心病情延误,迫切希望就诊,希望自己能够及时治疗导致恐惧、焦躁心理扩大,同时对于医生期望过于高,患者易“药到病除”、“立竿见影”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对其心理沟通,安慰患者的同时疏导患者过于对疾病关注而导致的负性情绪,使患者理性对待疾病,科学治疗,在相信医生的同时也要逐步治疗。③健康宣教。当患者就诊后治疗前,护理人员应及时针对患者疾病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同时指导患者规范、安全用药。告知患者药物副作用及生活中如何避免对疾病康复不利的行为。针对输液患者,由于时间较普通患者较长,护理人员在此期间可对患者进行卫生健康知识普及,使患者了解对疾病的预防知识,嘱咐其按时复诊。而对于慢性疾病患者,护理人员在进行用药情况说明的同时还应告知患者如何居家对自身疾病的监测及注意事项的讲解,当发生特殊情况时,如何科学应对,并及时到院治疗。
1.3 观察指标
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良好者116例(98.31%),心态较差者2例(1.69%),对照组患者心理状态良好者98例(83.05%),心态较差者20例(16.95%),观察组心态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x2=5.968,P=0.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7.46%(115例),对照组83.90%(99例),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x2=5.325,P=0.005)。
3 讨 论
门诊患者由于其个体疾病、症状不同,同时自身经济情况及个人心理素质均有所不同,因此患者表现出的心理反应也会不同[2]。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心态良好率及护理满意度明显均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观察采用个体化心理干预中,在患者就诊前,护理人员积极进行沟通,通过诊前的了解及有效的管理过程尽可能的缩短患者候诊时间,使患者迫切的心情得以缓解,同时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在缓解患者心理压力的同时帮助患者树立科学的治疗观念,不过分追求“药到病除”。同时在心理护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在患者确诊后,针对不同患者疾病进行相关疾病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耐心、亲柔的详细讲解不同疾病的用药情况,告知患者生活中对疾病康复不利的行为,针对慢性疾病患者,对其进行特殊情况应对措施的指导,嘱咐患者定期复诊,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综合作用下改善了患者心理状态,同时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门诊患者心理状态,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