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案例2则论脂肪肝

2020-12-13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79期
关键词:泽泻胃痛疏肝

孙 芳

(济南市社会福利院医疗康复科,山东 济南 250000)

脂肪肝系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脏脂肪蓄积过多,若超过肝脏湿重的5%或者30%以上的肝细胞含脂肪滴,代谢平衡失调的病理状态[2]。中医学根据该病的临床特征,大致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胁痛”、“痰浊”、“积聚”、“肝积”、“肥气”、“肝着”、“肝癖”等病症范畴[3]。

1 病史摘要

1.1 赵某荣,男,57岁,以主诉“两胁肋胀满疼痛不适数月,右侧疼痛加重5天”就诊。患者数月前饮酒后出现两胁肋胀满疼痛,一直未系统治疗。5天前右侧胁肋部疼痛加重,伴口干、口苦,头晕、眼干眼涩,伴胃痛时作,泛酸、烧心、恶心、伴耳鸣,咳嗽时作,咳白痰,多食易饥,寐安,大便3次/日、成形,小便可。面色晦暗,两目欠神,舌质暗红,边有齿痕,黄腻苔,脉沉。辅助检查:彩超:1.脂肪肝2.胆囊炎性改变;肝功(—)

1.2 辩证分析:

病人外感湿热之邪,兼嗜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蕴结肝胆,疏泄功能失常,气机不畅,发为胁痛[4];湿热蕴蒸,胆气上溢,浊气充斥耳道则耳鸣,清阳不升则头晕;湿热内阻导致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致胃痛、泛酸、恶心[5];湿热日久伤阴,则口苦,眼干眼涩,多食易饥;湿热下注肠道,肠道功能失司,大便次数增多。

1.3 鉴别诊断

与胃痛鉴别[6]

1.3.1部位,胁痛在两胁肋部,属肝经;胃痛在剑突下,近心窝处,属胃经。

1.3.2伴随症状胁痛多伴口干口苦等证。胃痛多伴泛酸、嗳气、呃逆等症。

1.3.3治疗胁痛多疏肝理气,清湿热。胃痛多理气健脾和胃为主。

1.4 患者中医诊断为胁痛(肝胆湿热证),西医诊断:1.脂肪肝2.胆囊炎

患者为胁痛,肝胆湿热证,故总治则为清利湿热,和胃降逆。方药:黄连20克、吴茱萸10克、黄芩15克、栀子15克、泽泻20克、猪苓20克、薏苡仁30克、苍术20克、佛手15克、砂仁15克、苏子15克、川厚朴15克、白豆蔻15克、草豆蔻15克、乌药15克、代赭石35克、木蝴蝶15克、赤石脂25克。服药10天后后,诸症明显好转,咳嗽消失,偶有头晕,眼干,伴足跟痛。大便1次/日,舌质暗,舌苔少许黄白腻苔。边有齿痕。脉沉。原方去木蝴蝶,赤石脂。加炒杜仲2克、金钱草30克、郁金20克以补肝肾,加大利胆力度,10剂继续服用。

1.5 分析:

该方剂以左金丸,柴胡疏肝散加减化裁而来,清利湿热为君药,行气和胃为臣药,辅以宣肺化痰,收涩止泻等对症治疗。诸症皆由湿热而起,故以清利肝胆湿热为主,选用黄连、吴茱萸、黄芩、栀子,两对药以清湿热;泽泻、猪苓、薏米、苍术,两对药以利湿热,共奏清利之功;和胃降逆,疏肝行气,选用佛手、砂仁、苏子、川厚朴、白豆蔻、草豆寇、乌药、代赭石诸药;木蝴蝶宣肺化痰;赤石脂以涩肠止泻,以达效果;患者病程短,病情较平稳,病位主要在肝胆,累及肺、脾两脏,以实证为主,预后良好。

1.6 案语:

1.6.1 病人中医四诊合参,辨证论证后诊断为胁痛(肝胆湿热型),由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不规律,脂肪肝的患者多为实证,属肝胆湿热型。本病例的症状比较典型。中医在治疗上以湿为中心,清上利下法效果明显,以此推论属肝胆湿热证的酒精肝,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此法效果应明显。

1.6.2 中药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首先经方的综合运用,如本方由左金丸,泻心汤,柴胡疏肝散,旋复代赭汤加减化裁,其次是对药的应用效果事半功倍。如黄连、吴茱萸;黄芩、栀子;泽泻、猪苓;薏米、苍术;佛手、砂仁,苏子;川朴、白豆寇、草豆寇、乌药;

1.6.3 应注重饮食调护,脂肪肝的病人应调整饮食结构,提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海鲜等食物。

2 病史摘要

2.1 温某涛,男,50岁,以“主诉右胁肋胀满疼痛3年余,加重1周”就诊,该患右胁肋胀满伴疼痛三年余,未经系统治疗,一周前因大量饮酒后,胁肋疼痛近日加重,患者面色少华,形体高大肥胖,舌质紫暗,体胖边齿,黄厚腻苔,有裂纹,脉沉滑。辅助检查:彩超:脂肪肝(中-重度)

2.2 该患者肝失疏泄,影响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排泄,故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嗳气、泛酸,腹胀,腹泻;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出现胁肋胀痛。本病属于胁痛的肝郁脾虚证[7]。

2.3 本病应与胃痛,鼓胀鉴别。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很少累及胸胁。鼓胀胀及全腹,皮色苍黄,脉络显露。胃痞以自觉胃脘部痞塞胀满为主,可满及胸胁,见于上腹部,外无胀形可见[6]。

2.4 该患者中医诊断为胁痛(肝郁脾虚型);西医诊断:脂肪肝。本病案应以疏肝健脾,清热利湿化瘀为原则,方药:柴胡15克、决明子30克、何首乌30克、猪苓30克、龙胆15克、薏苡仁30克、大黄15克、枳实15克、槟榔15克、厚朴15克、茯苓30克、泽泻30克、白术15克、丹参15克、山楂15克

患者服药后10剂后右胁肋胀痛消失,疲劳乏力缓解,仍口干欲饮,口苦,大便2次/日,便质略稀;二诊原方去大黄15克、加姜黄15克、白芷15克、金钱草35克、石菖蒲20克、威灵仙15克,疏肝利胆;三诊诸症缓解,原方巩固治疗。共治疗3个月,随访1年,注意饮食清淡、适当运动,效果显著。

2.5 案语:

方中柴胡、枳实疏肝理气、宣畅气机;丹参、当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泽泻、白术消滞利湿;全方共奏疏肝健脾利湿、活血祛瘀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丹参既能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可降低肝中甘油三酯的含量,促进脂肪在肝细胞中氧化,从而降低肝脂含量,又能改善微循环和抑制胶原纤维增加,阻断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8];山楂可消导酒食陈腐之积,活血化瘀消脂,能增强胆固醇的排泄[9];泽泻对脂质代谢的影响作用明显,能干扰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和影响内源性胆固醇的代谢[10]。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标本兼治,使肝脾得调,气血畅利,疗效满意。

3 讨 论

脂肪肝多属于中医“痰浊”、“积聚”、“胁痛”、“肝积”、“肝着”等病证范畴[3],脂肪肝病因病机,大多原因是由于过食肥甘厚味、嗜酒、运动不规律,或者因为患病后调护失当,脾胃运化失司,肝脏失于疏泄调节,致代谢紊乱,肥醇膏脂化生为气血障碍而成水湿痰浊,瘀着于肝络,久而久之,气滞、湿阻、瘀血互结,肝脏日渐肿大,脂肪肝乃成[11]。脂肪肝在中医理论上讲本虚标实之病,肝郁脾虚是本病的病机特点,其主要病理产物就是痰浊、湿热、血瘀,确立了疏肝健脾、清热利湿化瘀的治疗法则[12]。

中医药治疗对脂肪肝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但是以临床疗效观察为主,相关实验研究较少,应加强诊断标准,提高实验的客观性、科学性,从整体出发,辩证论治,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13]。

猜你喜欢

泽泻胃痛疏肝
Shugan Huoxue Huayu Fang (疏肝活血化瘀方) attenuates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hepatic fibrosis in rats by inhibiting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Smad signaling
泽泻到底“毒”不“毒”
Mechanism underlying efficacy of Shugan Sanjie decoction (疏肝散结汤) on plasma cell mastitis,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五灵脂蒲黄散止胃痛
突然胃痛不用慌 按压至阳来帮忙
泄热渗湿的建泽泻
浅谈藏医盐敷治疗胃痛的护理
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观察
泽泻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泽泻汤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