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熊湘著述新考
2020-12-10李香月
李香月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傅熊湘,原名尃,字文渠、君剑,号钝根、屯艮、红薇等,湖南醴陵人,南社社员,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卒于民国十九年(1930),为“湘中五子”之首。社友吴恭亨将其视为继曾国藩、王闿运之后能够引领湖湘风骚者,云:“近百年湖南文学家,曾文正外,大之者湘绮楼,而傅熊湘钝安,裒然名后劲,洞庭、衡岳间,称者一口,无异辞云。”[1]
傅熊湘是革命志士,他曾加入南社,抗清排满;民国成立后,他先后投入反袁、驱张的运动中,追求民主。他也是普及教育、开启民智的倡导者,创办了醴泉小学、王仙小学等多所学校,任教于湖南、江西两地的多所学校,且编纂教材,为国文教育建言献策。他又是直言无忌的报人,先后主持《洞庭波》《竞业旬报》《长沙日报》《湖南》《湖南通俗日报》等报刊的笔政。他也尽责勤勉地参与政事与实业,成为“居官有声”的沅江县县长、湖南省署秘书、安徽棉税局局长和醴陵模范窑业工厂总经理;也曾在湖南中山图书馆馆长任上重整新书与旧籍,完善管理制度以推进民众教育。作为传统文人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型的代表,他以多种身份和姿态活跃于近代中国。
傅熊湘也是一位学者,他于文学、小学、目录学、新闻学、教育学皆有著述,但散佚不少。南社社友李澄宇《傅钝安墓志铭》、刘鹏年《傅钝安先生年谱》及郑逸梅《南社社友著述存目》等都曾提及,但均不全备。2010 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傅熊湘集》仅以《钝安遗集》为整理依据,对其一生著述,遗漏颇多。鉴于此,笔者征诸文献记载、查访各图书馆,对其著述存亡、面貌及版本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因其中绝大多数尚未被研究者关注,姑且汇集考辨如下。
一、诗文词集
(一)《环中集》
《环中集》,傅熊湘编撰。民国四年、五年,傅熊湘在醴陵环中教学,以经学、小学、诗、古文辞为教授内容。刘鹏年记载:“是时先从兄僧诠及潘民訏、民诚均从受学,先君今希府君、季父约真氏及潘式南、净僧诸先生以居近王仙,过从甚密,多文酒之会。先生尝辑友朋唱和及诸生所作为《环中集》。”[2]其中刘泽湘、刘谦、潘民訏、潘式南,都是南社社友。傅熊湘曾在民国五年为此集作序,言其编撰由来与内容:
余既居王仙岁有五月,暑假将届,爰综核诸生年来所为笔记诗文之属,钩稽而去取之,为《环社集》若干卷。又条录友朋赠答之有关于斯地者,并自作之为环中者,别署而连属之,都为若干卷,合而名之曰《环中集》。凡以记山川风物之胜,聚散离合之情,藏修息游之常,风俗咏歌之雅,有当于古、不悖乎今者也……丙辰夏五,钝安序于太山石室之环中。[3]
此集编成以后,傅熊湘寄往上海,柳亚子为其题辞,集龚自珍句:“胸中海岳梦中飞,城曲深藏此布衣。一语避君君匿笑,河汾房杜有人疑。”与此同时,《民国日报》也附录《环中集目录》[4],内容分别是:环中文录、钝安环中诗录、环社风咏录、环社联句诗录、环社分韵诗录、苔岑集上、苔岑集下、环中词录。此集收录傅熊湘诗文词作品,与下述《钝安遗集》卷三、卷四多有重合。此集未付刻①据郑逸梅《孤芳集》:“(傅熊湘)尚有《环中集》《钝庵诗词》等,皆未梓行也。”上海:益新书社,民国二十三年版,第48 页。,亦未见传本,但长沙《大公报》多刊存之。
(二)《钝安诗十卷词二卷》②按:钝安、钝庵、钝盦,皆为傅熊湘别号。
《钝安诗十卷词二卷》,国图藏稿本,半叶十行,行二十四字。诗十卷。卷首依次有宁调元癸卯年(1903)题《纫秋兰集》诗5 首,卜世藩题《纫秋兰集》诗4 首,张丹斧丙午年(1906)题诗2 首,高旭丙午年(1906)题诗4 首,刘师陶戊申年(1908)题诗2 首,高旭题《废雅》1 阕,胡德莹题《废雅》1阕,黄堃庚戌年(1910)题诗2 首,郑泽辛亥年(1911)题《嘤求草》1 首,陈彝范(蜕)题诗2 首,高旭题诗2 首。次有傅熊湘甲寅年(1914)六月自序。词二卷,录自己酉(1909)至壬子(1912),卷首有傅熊湘甲寅年(1914)六月自序。卷末有甲寅年九月傅熊湘识语,言此集写定,一是因“诗以言志,又何以解于盍各之义”[5],故有删诗以望传世之举;二是因柳亚子“属援龚定盦写全集付吴虹生故事,为它日名山之托”,以塞故人之望。国图藏《钝安诗》稿本为傅熊湘写寄柳亚子之本,封面钤“亚子”之印,扉页题“亚子社兄属呈拙集,即希正定,钝庵题记”,钤“熊湘之印”。卷首题“钝盦诗十卷词二卷,卅以前作”,有“钝”印。末尾有“熊湘”印。其中仍有傅熊湘对个别诗作的修改痕迹。
钝安诗录自壬寅(1902)至癸丑(1913)。每卷皆有名称,下题“醴陵傅尃,一名熊湘”。其十卷分列如下:卷一《纫秋兰集》,是壬寅、癸卯(1902-1903)仅存之作。此时傅熊湘与宁调元、卜式藩(三人皆入南社)问学吴德襄,三人交往密切。卷二《纫兰后集》,甲辰至丙午六月(1904-1906.6)作,此时傅熊湘在醴陵、萍乡等地办学。卷三《废雅》,丙午七月至戊申作(1906.6-1908)。卷四、卷五为《废雅后集》上、下卷,己酉至辛亥七月(1909-1911.7)作,家难国恨,肝肠欲摧。卷六《嘤求草》,辛亥五月至七月间(1911.5-1911.7),傅熊湘向南社社友郑泽请教诗法,多以五言诗唱和,附录郑泽之作。卷七《白集》,辛亥七月至十二月(1911.7-1911.12)作。卷八《壬癸集》,壬子至癸丑十月(1912-1913.10)作。卷九《联句》,壬子至癸丑(1912-1913)与友人联句之作。卷十《集龚》,己酉至癸丑(1909-1913)集龚自珍诗之作。
刘谦在傅熊湘逝后为其编纂遗集,曾在其家中得见其手稿:“于其家得其庚子至辛亥稿,自标选目,卷端多感时书愤及酬和宁太一长沙狱中之作,高天梅为加评语。朱绿围相间,纚纚贯珠,烂然在目。甲寅六月尝自定所著诗,盖其底本。”国图藏《钝安诗》为第二写本,刘谦所见,大抵为写寄柳亚子前的第一写本,二者应属于同一系统,区别不大。此稿本所录诗词,绝大多数不见于此后傅熊湘诗词的刻本,也不见于当下的整理本,这为研究其早年诗词创作、生平交游、文学思想提供了珍贵的文献材料。
(三)《行国吟》
《行国吟》,傅熊湘撰,仅见于郑逸梅《逸梅随笔》,其他未见记载。此集为傅熊湘戊午年(1918)十一月至己未年(1919)五月所作,此时他因醴陵兵燹事在上海,与南社友人游宴甚欢,并编纂《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他在《病中得大觉劝勿阅报,为诗答之》后记载:“右自戊午十一月来海上作,凡古今体诗一百四首,题为《行国吟初卷》,用纪岁月。适南社索稿,写副寄选。容俟它日,当更定焉。己未五月,屯记。”[6]此为傅熊湘对《行国吟》的最直接记载。考《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恰好收录傅熊湘诗104 首。可知《行国吟》虽未见传本,但其作品皆存。将其与此后傅熊湘自己整理刊刻的八卷本《钝安诗》相比较,其中有41 首被删去。
(四)《红薇感旧记题咏集》
《红薇感旧记题咏集》,民国八年(1919)刻,傅熊湘编。“红薇”是傅熊湘自指。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四周单边。卷首有柳亚子、刘三题签,又有蔡守《红薇感旧图》和黄宾虹《红薇感旧图》,图各有题辞。其次为民国八年春柳亚子序,言此集之由来。次为民国六年傅熊湘序。后为傅熊湘《红薇感旧记》,甲寅年(1914)《玲珑馆词十首》、丙辰年(1916)《后玲珑馆词八首》,及其《集定庵句自题感旧记后并答痴萍》,共有诗34 首。次为黄玉娇像。题咏总目后,为南社社友题咏作品,分文、诗、词、曲部分,共有文2 篇附书信1篇,诗185 首,词10 阕,曲4 支。此集共收录作品240 首①郑逸梅《人物品藻录初编》(上海:日新出版社1946 年版,第105 页)中,社友题和诗作117 首,误。。
民国元年、二年之交,傅熊湘因在《长沙日报》抨击袁世凯,触怒文网,被袁氏缉捕。逃亡途中,得到侠女黄玉娇的款待和护佑,得以躲过一劫。次年,黄玉娇嫁人,傅熊湘作《红薇感旧记》,以文字酬谢其恩情。南社社友对此事多有唱和。民国六年(1917),傅熊湘在长沙搜辑社友题和之作,写定成集。六月,《长沙日报》馆被焚毁,此集化为灰烬。次年(1918)秋,柳亚子帮助傅熊湘辑录《南社丛刻》和其他报纸留存的题和作品,并于民国八年(1919)出资在上海刻印。这部题咏集以傅熊湘逃亡及其被侠女救助为核心,保存了傅熊湘和许多南社社友的诗文作品,反映出他们之间的文字联系,也透露这个团体在民国初建时对于时局的忧愤。此集留存较多,国图、上图、湖南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地皆有藏本。
(五)《京锡游草》
《京锡游草》,傅熊湘、高燮、胡朴安撰。己未年(1919)农历四月,傅熊湘与南社友人高燮、胡朴安游京口、无锡,三人将此次出游的作品辑为《京锡游草》。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四周单边,双黑鱼尾。汪兰皋题签。卷首有王蕴章序,胡怀琛、李澄宇题词,有黄宾虹画2 幅,三人在听松石畔的《惠山纪游摄影》1 幅,《唐李阳冰听松篆拓》1 份,金焦两周鼎拓。其次是三人的联句作品,再次是胡朴安、傅熊湘、高燮的纪游与题咏诗。
《京锡游草》中,除三首联句(《自沪至京口车中口占》《京口三山联句》《自梁溪泛舟太湖联句》)外,其余九首诗作都已收入《钝安遗集》。但《钝安遗集》与《南社丛刻》中收录的作品,都已对此作出修改,删去了一些重要的小序、注解,修改了部分时间信息。此集对于了解南社社友间的文学交游具体细节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国图、上图均有藏本。
(六)《钝安诗》八卷
《钝安诗》八卷,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四周单边,单鱼尾。封面为蔡守题签。卷首无序。每卷下题“醴陵傅熊湘”。卷末有傅熊湘民国十三年十月自序,言及此集之由来:
自庚子以还,有诗。岁甲寅,遭袁氏之祸,遁迹穷谷,恐遂湮没。起癸卯,辑为十卷。丁巳《长沙日报》馆火,文书荡尽,并新旧稿悉付焚如,几绝意述造矣。旋得友人钞本,益以南社所录各如干首,存佚互半。鉴于往岁散失,更自厘定,因谋镂板,藏于家。断自辛亥迄今,凡八卷,为古今体诗八百三首,其少作与已佚及未佚而不欲存者,不在此数。盖十仅取一,犹患其多,赫彼吴回,宜昔之有以相谑也。中华民国十三年十月,醴陵傅熊湘钝安自序[7]。
《序》中所言甲寅年所辑诗稿,应为上述《钝安诗十卷》稿本①《序》中所谓“起癸卯”,应误。稿本傅熊湘诗词后序言:“录自壬寅至癸丑。”稿本《纫秋兰集》有《画山水赠吴石明》:“时为壬寅秋七月,临水登山兴飚发。”以此,应从壬寅年起。。丁巳年(1917),傅熊湘所在的《长沙日报》馆被焚毁,文书荡然,心痛之余,他更加留意整理自己的作品。鉴于此,民国十三年,他整理辛亥以来的诗(1911-1923),辑为八卷,是为此本。刘谦回顾傅熊湘此次刻诗时曾说:“钝安自少勇于为诗,每自诩一岁有诗三百首,殆非夸语。四十以后,乃寖少顾。以灾变屡婴,旧稿多所亡失。因选刻其起辛亥迄癸亥诗八卷,印百五十部,分贻朋好。”七年后,傅熊湘下世,这成为了解他民国时代创作与思想的主要依据,也成为编纂其遗集的重要依据。国图、上图、湖南图书馆等藏之。
(七)《琼湖倡和集》
《琼湖倡和集》是傅熊湘纂辑的一部总集,收录了他担任沅江县县长时与当地士人的酬唱作品。“琼湖”即是沅江县城的一处胜地。上图藏此唱和集,为傅熊湘寄柳亚子之本。封面题“亚子社长兄正。屯艮寄似”。钤“傅熊湘”印。卷首有戊辰(1928)孟春彭宪题签。半叶十二行,行三十字。四周双边,黑口双鱼尾。卷首为此年沅江邱才英惕公序,言“《琼湖倡和集》者,傅钝安县长听政之暇,与邦人士诗酒过从之作也……钝安以宿学摄邑篆,下车伊始,见琼湖而乐之。起自琼湖书院示诸门人,讫于留别,凡有感触,一托于诗。邦人士亦爱其廉能,不复守青莲鹤楼之戒,一倡百和,得若干首,都为一集,将以实归舟”。次为目录。后为正文,诗题下各有撰者。共65 人,诗作258 首。卷末附录傅熊湘《重修沅江县志议》,体现出他对地方文化的重视。
此集分上、下两卷。上卷首为傅熊湘《沅江景星寺礼海印上人塔》诗2 首,其余都是对这两首诗的和韵之作。下卷每题都以傅熊湘诗在前、沅江士人和韵在后的体例编排。动态展现了傅熊湘在沅江一年的活动与思考。鉴于此,邱才英称赞傅熊湘:“君其琼湖之白、苏也乎!”此集留存不多,上图有藏本。
(八)《钝安遗集》五种二十二卷
《钝安遗集》,民国二十年(1931)长沙鸿飞印刷局铅印本。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七字,四周双边,黑口,双鱼尾。赵启霖题签,有傅钝安先生遗像及其遗墨三幅。共二十二卷(附刘鹏年所编年谱一卷)。卷首依次有慈利吴恭亨《傅钝庵遗集序》及《傅钝安墓碑》,认为湖南近百年来的文学家,曾国藩、王闿运之后,当属傅熊湘能够踵武前贤。又有岳阳李澄宇《傅钝安墓志铭》、刘鹏年《钝安先生行状》及《傅钝安先生年谱》。次为目录。每卷下题“醴陵傅熊湘钝安”。此集为傅熊湘逝世后,其生前同乡好友、南社社友刘谦、刘鹏年所编,李行我参与编校。
此集包含五种:一,诗十二卷补遗二卷。二,词一卷。三,文三卷。四,钝安脞录三卷。五,钝庵杂著一卷。在编辑傅熊湘遗集以前,他的诗作已有稿本和八卷本行世,《遗集》中十四卷诗与此二者关系如何?刘谦有言:
可知,《钝安遗集》中的《钝安诗》前八卷,是将傅熊湘自己整理刊刻的八卷本《钝安诗》重新排印;后四卷是以傅熊湘整理的从甲子年(1924)到逝世的作品为底本进行刊刻;补遗二卷,辑自南社社友抄录、保存的作品。《钝安词》一卷,为傅熊湘逝世前自选作品,共34 阕。《钝安文》三卷,收录文章66 篇。《钝安杂著》一卷,共四种。
《钝安脞录》三卷,为傅熊湘发表于《湖南国民日报》副刊的论诗札记,共125 则。庚午年(1930)自春至夏,因在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任馆长之便,傅熊湘搜辑、阅读近人诗词别集,将诗论载诸报端。其中除《云起轩词钞》《忏慧词》《觚庵诗存》外,都是近六十年来已故的湖南诗词名家。刘谦评论道:“君孤弦独奏,立论精当,往往突过前人,即兹戋戋,具征苦诣。且当时据以入录者,多为海内孤本及未刊之稿。自中山图书馆被焚,举付劫灰,片羽吉光,滋可宝贵。”其实,早在民国元年、二年,傅熊湘在主《长沙日报》笔政时,已将五百多则论诗札记刊在此报,名为《钝安脞录》。惜报馆被焚毁,所存已不多。网罗湖湘文献,傅熊湘居功不浅。其师吴德襄辑有《沅湘耆旧集续编》,藏于傅熊湘报馆,惜亦毁于火。傅熊湘任中山图书馆馆长时,四处访求文献,得有此功。他的学生张翰仪编纂《湘雅摭残》,受此书影响不小。
《钝安遗集》是收录傅熊湘诗词作品最多的刊本,《湖湘文库》中《傅熊湘集》就是以此为本。此集藏本较多,国图、上图、湖南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皆有藏。
二、杂著
(一)《冬夏脞录》
《冬夏脞录》,庚戌年(1910)傅熊湘撰,记载其阅读友人诗文杂著时的所思所感。他在《冬夏脞录自序》中说到命名原因与脞录内容:
校事毕,携行箧归。高卧青山白云中,温旧书,理故事,记日所得,又条识友朋所遗诗文杂著,择其尤雅者,以旬日之心力勇书之……写本既多,因名之曰《冬夏脞录》,以随得随书,不嫌细碎也。冬夏者,以年暑假时所录为多,特举以概也。昔夫子作《春秋》,书邦国大事,兹所录者小,即命之曰“冬夏”,不亦可乎?庚戌岁嘉平下浣,钝根识。[8]此集仅见郑逸梅著录,未见传本。
(二)《更生日记》
《更生日记》,三卷,傅熊湘逝世前数月所作日记。日记未见传本。刘鹏年《年谱》记载:“(傅熊湘)自长沙脱险后,自署更生翁,所为日记,称《更生日记》,自七月二十八日至卒日,凡三卷。”[2]
在此之前,傅熊湘亦有日记。刘鹏年所编《傅钝安先生年谱》,即以载于其日记中的自撰年谱(傅撰年谱,记自出生至癸亥共四十年之事)为依据。甲子年及以后的年谱,则是刘鹏年根据傅熊湘的《甲子日记》进行纂辑。此集亦未见传本。
(三)《醴陵兵燹纪略》
《醴陵兵燹纪略》,傅熊湘编①此书未注明作者名,仅以湖南善后协会的名义出版,卷首署“上南北会议各代表请愿书附件”。但据刘鹏年《傅熊湘年谱》:“先生至沪后,手编《醴陵兵燹纪略》《醴陵兵燹图》《湘灾纪要》,印送南北当局及各界人士,以供考览。”又傅熊湘有诗《撰〈醴陵兵燹纪略〉成,缀以一绝》,可知《醴陵兵燹纪略》为傅熊湘作品。,民国八年一月刊,半叶十四行,行三十一字。四周双边,黑鱼尾,版心题“醴陵兵燹纪略”。题下署“上南北会议各代表请愿书附件”。段祺端重任国务总理后,发动了南北战争。民国七年,湘军败北,张敬尧充任湖南省长兼督军,开始实行残暴统治。醴陵惨遭荼毒,人民流离失所。傅熊湘与文启灥前往上海,请愿南北和平会议。此书即为请愿书之附件,以四乡情形、供给情形、惨杀情形、溃军情形、教育实业情形、公署公所及桥梁善堂情形和抚恤情形七个方面,对醴陵灾情进行记录。附录三种,分别为:《醴陵谢树衡等上大总统、国务总理、湖南省长、财政厅长,请独免田赋并颁发赈恤电》《醴陵谢树衡等呈湖南省长、财政厅长、湘江道尹、醴陵县知事请蠲免田赋并颁发赈恤文》《湘江道委员李义杰、醴陵知事王炜彤会勘醴陵兵灾呈覆吴道尹文》。
荥经黑砂的前世是陶器,经历了陶、砂陶、黑砂三个阶段,与青铜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经过几千年的沉淀,荥经黑砂在制作工艺上与陶器已经大相径庭,自成一派。但也存在量产能力低,古老技艺传承难等发展瓶颈。笔者认为荥经黑砂要以文化传播为核心,借助互联网、博览会,让黑砂文化走向世界。
此集的编纂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此书被收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北洋军阀》(来新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三部分,由张树勇标点。此集上图、复旦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有藏本。
(四)《湘灾纪略》
《湘灾纪略》,民国八年(1919)一月刊,封面题“第一卷”②《湘灾纪略》仅此一卷,《凡例》言资料收集齐全时将出版第二卷,但并未出版。,署“湖南善后协会编纂”。卷首有“峙冰”识语,指明此书编纂的原因和来源:“吾湘兵灾烈矣!是不可不有以纪之。兹编之纂,或选择自公私函牍,或取材于报章纪事,据事转录,文责有在,条分缕析,约为十编。”[9]十编分别为战事、军暴、匪祸、纸币、水灾、民食、学校、呼吁、外论、善后。次有凡例,言此书中“军暴篇”为“君剑”纂辑。君剑即傅熊湘。其以亲历见闻、调查报告为准,以详实的数字记录了战争给湖南一地带来的巨大灾难。2007 年中华书局版《近代史料笔记丛刊·湘灾纪略》即以此为本,由王善中整理。
(五)《古诗新读》
《古诗新读》,傅熊湘编撰,中华民国十年(1921)十二月三十日印行,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校、湖南省第一县立联合中学校发行,(长沙府正街)复丰印刷局代印。国图藏《古诗新读》,封面题“让园石岑吾兄”,落款“屯艮”。有“君剑”印。卷首有目录,次为傅熊湘民国十年十二月在长沙所作序。次为所选诗词,自《诗经·汉广》至斛律金《敕勒歌》,共180 首,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
傅熊湘在序言中,对所选古诗,以传统诗词和近代语言学的角度,从用字、押韵、句读、立意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同时,傅熊湘提出编选《古诗新读》的原因,是不满于当下以唐人律绝为圣典的狭隘的诗歌观念,其选诗原则是自然流露、不假雕饰的作品,其目的,在于解放诗学观念,发扬平民文学。此集作为选本,是傅熊湘诗歌观念的重要呈现。国图有藏本。
(六)《离骚章义》
《离骚章义》,民国十三年(1924)三月铅印本,半叶十行,行大字二十七。封面为南社社友汪兰皋题签,扉页有傅熊湘集曹全碑字,写“离骚章义”“中华民国十三年三月”。卷首有刘勰《文心雕龙·离骚赞》中句:“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次为傅熊湘自序。正文部分将《离骚》分为九章共二十二节,注释皆双行夹注,释题后为分章大义。九章之名分别为:述志、伤谗、返初、解詈、旁求、解占、解巫、西逝、遂志。
此集是傅熊湘在教授学童时,不满于诸家对《离骚》的分段和解释而作。他在序言中,梳理了自汉代王逸、宋代洪兴祖、朱熹、钱杲之,到明清以来的王夫之、姚鼐、曾国藩,以及近代王闿运、郭嵩焘等人对《离骚》的注解,各言其得失。并说:“为《离骚章义》一卷,意在补姚、曾未竟之旨,去王、洪强附之失。”[10]此集已受到学界(如姜亮夫、李增林等人)的关注。上图、湖南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本。
(七)《文字学大意》
《文字学大意》,傅熊湘编撰,民国十三年(1924)三月铅印本。半叶十二行,行三十二字,黑口,双鱼尾,四周双边,版心题“文字学大意”。湖南图书馆藏本,为傅熊湘寄给南社湘籍社友孙举璜之本,封面题“璜弟存,孟秋寄。十三年十一月一日”,钤“钝安”印。卷首为“总纲”,简论文字发展的四个阶段(古文时期、大篆时期、小篆时期、隶书时期)和“六书”之义。其次分象形字例、指事字例、会意字例、形声字例、转注字例、假借字例六章,分别阐述。此集应为傅熊湘为中学国文教育所编撰的读本。
民国十一年(1922)秋,傅熊湘在参与第三次“中等学校国文教授研究会”后,撰文《中学国文教科之商榷》,并在其中提出了中国国文教育,应配备五种教科书,《文字学大意》属于其中一种,理由有三:六书为字学之源,为文必先识字;稍治小学才能了解形声通假,有助于披阅古书;可以矫正学生下笔作文多别体俗字的弊病。要目有四:六书大意、字体变迁考、音韵学大意、训诂释例[11]。《文字学大意》及以下所述《段注说文部首》,当在此背景下展开。湖南图书馆有藏本。
(八)《段注说文部首》
《段注说文部首》,半叶十行,凡注释皆双行夹注,每行大字二十五,夹注双行二十九。此书为傅熊湘教授文字学课程时所编,其族弟傅霖帮忙抄录。湖南图书馆藏此书,封面有傅熊湘题字:“戆沉社兄。熊湘赠。”戆沉即为任凯南,时任湖南商业专门学校校长(傅熊湘任教于此)。此集卷首有傅熊湘序,述及此集编纂由来与目次:“会学校有文字学之讲授,而府主赵公,又适遣其子女从予问字,乃取段君之书,撮其旨要,为《部首》一卷,叙一卷,别以己意次部首韵检附之,以便联贯。冀今而后,由是编以读许书,由许书以窥国学者,得倍蓰于曩日,斯述作之本意也夫。”[12](“府主赵公”指湖南临时省长赵恒惕,傅熊湘时为省署秘书)次为正文,题“段注说文部首”,署“金坛段玉裁原注,醴陵傅熊湘撮钞”。体例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同。先列小篆及其相应的部首,下列小字注解。卷末有附录,为傅熊湘编《说文部首韵检》,其目的是“为便初学连贯诵读,兼资记忆”[12],多以小篆为之。其编撰时间,应在民国十三年(1924)①刘鹏年《傅钝安先生年谱》:“十三年甲子……自校订《离骚章义》及《段注说文部首》并选刻。”见傅熊湘《钝安遗集》卷首,民国二十一年(1932)长沙铅印本。。
傅熊湘在《中学适用之文学研究法·书籍之选择》一文中提到:“读古书者必治小学,犹读西书者必治西文。小学者,语言文字之学也,分形、声、义三部,知形能书,知声能读,知义能解,而小学之能事毕矣。《说文》一书,兼此三者而作,然以形为主,他如《尔雅》言义,《广韵》言声,可备参考……《说文解字》,汉许慎作。清人段玉裁作注,甚明确,言假借尤详,宜阅。后附《六书音韵表》可藉知古韵大概,为读古书之用。初学宜先读《说文》部首及序,有单行本。”[13]由此可知,他非常重视“小学”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以上二书,皆为此类。此集国图、上图、湖南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有藏本。
(九)《国学概略》
《国学概略》,傅熊湘撰,长沙妙高峰中学铅印本。半叶十二行,行三十二字,四周双边,黑口,双鱼尾,版心上题“国学概略”,下为“妙高峰中学”印。署“醴陵傅熊湘钝安”。卷首题“国学书籍,浩如烟海,欲事穷研,颇非易易。学校专注科学,亦无此日力以赴之。今特粗举概略,分目凡四,曰小学,曰群经,曰诸子,曰诗文词。承学之士,可览观焉。”[14]正文共三章。第一章“小学”,分四声、字母、韵目、反切、字体变迁、六书六部分。第二章“群经”,分论《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第三章“诸子”,分源流、学说与派别两部分。卷末附录诸子书目。末题“小学经子已完,诗文词俟续编”,但续编诗文词部分未见刊刻。此集湖南图书馆有藏本。
(十)《醴陵乡土志》
《醴陵乡土志》,傅熊湘草创于癸亥(1923),于民国十四年(1925)着力编撰,三易其稿,次年交付醴泉小学铅印。半叶十二行,行三十二字。双边,黑鱼尾。版心上题“醴陵乡土志”,下题“醴泉小学印行”。卷首有南社社友吴恭亨民国十五年(1926)序,评价此《志》能够与自己提出的人文地理之说相呼应,并认为其价值,“远在朝邑武功之上”[15]。序末有傅熊湘识语。次为例言,傅熊湘在其中提出三个编撰理念:第一,乡土志与县志是两种形式,各有体例与其特点。相较于县志“以备文献之征”“必为具体之记载”[15]和“数十年一修,故多举成事”,乡土志则“注重县民生活”“但为抽象之叙述”,且“随时变异,尤重现情”。第二,针对遭受兵燹以来的凋敝状况,此《志》希望能够启发醴陵大力发展实业,以解决民生问题,使“人执一业,各遂其生”。粤汉铁路的修通会同时带来机遇和挑战,商品输出与输入的落差、贫富差距与社会安定等社会问题,需要“预谋应付之策”。“是书为欲使县民尽地方之利,因时之宜,以养成职业生活。故书中实业一门,于县境所出之足资以为生者,叙述尤详。且全书各门类,皆以此为中心,冀引起县人研究之兴味,于以启地方发展之机。”第三,地方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民族与国家的强大。此《志》之编纂,希望一地之人民能够具备基本知识,应用于社会,“以从事于国家改革,使国家得以自列于平等国际之地位”。
其次为目次,分八门:第一,大势(疆界、沿革、区划、地势、山脉、河流、道路);第二,城镇(县城、乡镇);第三,政治(县署行政、劝学所、县议会、赋税、地方组织、团防、积谷、公团及慈善);第四,风俗(族姓、民风、生活、交际、婚假、丧葬、宗教、岁时、方言、妇女);第五,教育(学校、学款、社会教育、教会学校、旅外留学);第六,实业(农田、林业、茶业、油业、蓝靛、磁业、夏布、染织、编爆、矿产、商业、运输);第七,人物(名臣、儒林、文苑、忠烈、孝友、义行、列女、名宦、流寓);第八,山水(附郭诸胜;四乡诸胜)。共五十五类。记事止于民国十四年。
在解决民生问题、发展地方经济、强大民族国家之观念的影响下,《醴陵乡土志》结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醴陵一地的实际情况,为《醴陵县志》的编纂开辟了新的书写方式,呈现出与传统方志全然不同的风貌。此集湖南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有藏本。
(十一)《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分类目录十卷》
《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分类目录十卷》,傅熊湘任该馆馆长时所编,民国十八年(1929)长沙湘鄂印刷公司铅印。卷首有“本馆阅书规则”,次为孙中山遗像及遗墨“天下为公”。次有图书馆侧面照、湖南图书馆同人合照(十八年四月照于馆园)。其次有傅熊湘于民国十八年十二月序。言此书目录始于民国十八年一月,至七月完工,十二月印成。《序》中梳理了古今、中西的目录分类法,各言其利弊。鉴于各分类法无法满足当下图书分类的需求,便融合中西,提出新的图书分类法:
熊湘奉檄典藏,乃决于整理之顷,分类登记,编为书目,使外间得知馆中所藏何书,藉便流通而资研习……尝细绎《汉志》,乃悟《七略》之分,实能包括群流,并具众美,乃广其意,设为十类,兼收四部,旁采十进,为本馆定一分类之规。凡吾国所固有,皆列居重要位置,一破沿用杜威原类者,不惜以祖国文物,为他人附属之嫌……则序次不紊,流别具在,分合可稽,存四部而去其局促,用十进而易其重轻,中西贯通,条理毕见,语其细节,总目具详。[16]
其所设十类,分别是:一,总丛,图书馆学、目录学、类书、丛书等属之。二,经典,四书五经及其历代笺疏等属之。三,史地,世界史、中国史、各国地理、传记从属之。四,哲学宗教,东方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心理学、佛学等属之。五,文学,诗文、书牍、小说、词曲及东西各国文学属之。六,语学,中、西方语言、音韵、修辞等属之。七,社会科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统计学等属之。八,自然科学,以当数术略,化学、数学、地质、动植物等属之。九,应用科学,以当方技略,工程、制造、医药、农业、商业等属之。十,艺术,自乐而分,金石、书画、雕刻、摄影、音乐等属之。此分类法在每种门类下又分十类,其编列类号之法,自〇〇〇起至九九九止。如果千号不足,则以小数点记之。
此分类法基于湖南图书馆藏书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图书的文化构成与类别,是傅熊湘结合传统目录学思想与美国杜威“十进法”而创制。此法贯通古今,融合中西,具体门类已体现出西方影响下近现代知识体系与学科体系的初建,是图书分类史上不容忽视的一笔。
此集湖南图书馆存稿本,但卷首尚无“本馆阅书规则”,其余与此相同。上图亦有藏本。
(十二)《新闻学要义》
《新闻学要义》,民国十八年(1929)长沙彰文印刷公司铅印本。湖南图书馆藏此本扉页题“新闻学要义”,傅熊湘著,道庸藏书。卷首署“醴陵傅熊湘君剑编”,钤“李中”印。页十三行,行三十一字。黑口,四周双边,版心题“湖南全省地方自治筹备处”“新闻学要义”及“彰文印刷公司代印”。内容共四章。第一章“总义”,包含六节:何为研究新闻学、新闻与报之定名、新闻之定义、新闻之威力及其价值、新闻记者之素养、报馆之组织。第二章“新闻材料”,包含三节:访员、访事方法、撰述。第三章“编辑”,包含四节:编辑部之组织、编辑部之搜材、记事之修改与标题、报纸之排列与组合四类。第四章“结论”,包含两节:地方自治与报纸、对于新闻界将来之希望。末尾附录新闻学参考书。《湖湘文库·近代湖南出版史料》第二册,即据此本进行整理。
此书出版时,国内已开始对新闻学进行研究,但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新闻学专著尚不多见。在伍超《新闻学大纲》(1925,商务印书馆)、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商务印书馆)、任白涛《应用新闻学》(1929,中国新闻学出版社)的基础之上,傅熊湘写出一部体例清晰、简洁有力的新闻学著作,他结合自己二十余年的办报经历,提出一些具体性的操作办法(如标题拟法、排版格式等)。与同时代的报人相比,傅熊湘此集最突出的建言在于:一,新闻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必修学科,是人人都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因为人人都有造成舆论、表达公共意识的责任。而掌握新闻学的目的,在于为地方自治造筚路蓝缕之功。二,大力发展地方小报。就中国民众当时的文化程度与心理状态而言,唯有践行“向民间去”与“努力下层工作”的口号,才能达到更好的启蒙、传播效果,取得更广阔的民众支持。此集湖南图书馆有藏本。
此外,傅熊湘还著有《宋七律诗选》《〈文通〉削繁》《国文法教科书》,未见传本;《白香词话》一卷、《红薇馆主汉石集联》一卷、《倦翁行卷》若干卷、《云游纪日》一卷、《更日行卷》一卷、《国学研究法》一卷、《文艺丛刊》若干卷,亦未见传本。
傅熊湘是清末民初湖湘文化名人,研究其人,全面掌握其著述情况,是当下学术研究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