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底动静脉泵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效果探讨

2020-12-09周光芝

中外医疗 2020年29期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住院时间

周光芝

[摘要] 目的 分析足底动静脉泵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次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64例住院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行被动+主动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借助足底动静脉泵防深静脉血栓。1周后,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另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下肢血流速度。 结果 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00%(0/32),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25%(2/3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46,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6.6±1.3)d,下肢血流速度(22.6±3.1)cm/s,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9.1±1.4)d,下肢血流速度(19.4±2.8)cm/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9、10.158,P<0.05)。结论 足底动静脉泵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效果理想,患者满意度较高,住院时间和临床体征也可得到改善。

[关键词] 足底动静脉泵;深静脉血栓;血流速度;住院时间;脉冲治疗;生物模拟治疗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0)10(b)-0127-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nursing effect of plantar arteriovenous pump in preventing deep vein thrombosis. Methods 64 in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April 2018 to April 2019 convenient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wishes of the patients, each with 32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performed passive + active exercis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in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basis, with the help of plantar arteriovenous pump to prevent deep vein thrombosis. One week later, the 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blood flow velocity in the lower limb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0.00% (0/32), and the 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6.25% (2/3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10.146,P<0.05).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6±1.3)d, the blood flow velocity of lower limbs was (22.6±3.1)cm/s,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9.1±1.4)d, and the blood flow velocity of lower limbs was (19.4±2.8)cm/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4.229,10.158,P<0.05). Conclusion The plantar arteriovenous pump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deep vein thrombosis, with ideal nursing effect, high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the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and clinical signs can also be improved.

[Key words] Plantar arteriovenous pump; Deep vein thrombosis; Blood flow velocity; Length of stay; Pulse therapy; Biological simulation therapy

深靜脉血栓亦称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发生于患者肢体深静脉的血管栓塞情况,多见于住院患者群体,影响患者机体健康水平,栓子脱落后,可能进入肺动脉诱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牵涉到3个原因,即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直接表现为血小板的异常聚集,静脉血管血流受到影响,无法有效参与循环,形成栓塞。目前临床多主张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有学者分析发现,常规护理模式下,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并不完全理想,患者的住院时间也因此较长,借助足底动静脉泵,可提升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改善患者血流态势、加快患者康复速度[2]。针对足底动静脉泵作用的研究较少,为予以丰富,该次方便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64例住院患者,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该次收治的住院患者中方便选取64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包括男18例,女14例;年龄37~75岁,平均(56.8±6.3)岁。包括男17例,女15例;年龄36~76岁,平均(56.6±6.5)岁。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两组均为住院患者;患者住院期间均需卧床。排除标准:患者合并血管组织疾病;患者确诊血液疾病;患者合并四肢严重感染;患者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患者确诊为深静脉血栓;患者见深静脉血栓或血栓性静脉炎病史。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护理包括饮食护理、信息收集、病情跟踪等,以基础性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饮食上减少油腻食物、动物脂肪摄取,提倡清淡饮食、粗纤维饮食。每日观察、记录患者病情信息,分析凝血功能,了解股静脉流速有无异常,血流缓滞、存在深静脉血栓风险的患者,可酌情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观察患者肢体有无肿胀、疼痛问题,给予对症处理。对患者进行知识宣讲,告知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危害、形成因素,如告知患者每日进行四肢观察,对病情和机体态势进行自述,包括是否存在肿胀、疼痛问题、是否出现疼痛运动加重等,鼓励患者加强自我护理。将患者家属纳入工作范畴,同步进行各类知识传递。向患者提供医用弹力袜,患者机体条件有所好转后,鼓励离床运动。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护理以主动+被动运动为主,强调肢体护理,指导、辅助患者每日早间、晚间进行1次四肢主要关节的屈伸、翻转活动,单一关节应反复活动20次。对患者肌肉组织进行按摩,至微微发红、酸胀。嘱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室内行走练习,尝试自行翻转、屈伸关节。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措施基础上,借助足底动静脉泵防深静脉血栓。取足底动静脉泵,默认压力范围在60~200 mmHg之间,置于患者双下肢部位,治疗20 min/次,充气频率为1次/5min,治疗1次/d,持续至患者出院。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另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下肢血流速度。患者肢体肿胀或存在浅静脉曲张,有疼痛感、运动后加剧,可行B超检查以确诊,见烟雾样回声、血管走向异常等病变情况,评定为深静脉血栓。下肢血流速度以股静脉为评估对象,借助多普勒彩色超声获取血流信息。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见表1。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下肢血流速度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短,下肢血流速度较快,见表2。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要求结合问题原因加强疾病预防,优化患者预后[3]。此前学者[4]分析发现,在常规护理模式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较高,可达到10%左右,住院时间较长,下肢血流速度也可能低于正常水平。借助足底动静脉泵进行护理,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降超过5%[5],住院时间和下肢血流态势得到改善[6]。该次研究与此相似,观察组见0例深静脉血栓,低于对照组6.2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股静脉血液流速也较理想。

从病因上看,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一般牵涉到3个方面,即血流缓滞、血管损伤、血液高凝状态[7]。从致病机理角度上看,血流缓滞的情况下,患者血小板异常聚集的可能性较高,住院患者因长时间保持卧位、坐位,上下肢血管均持续受压,有更大可能出现血流态势减缓的可能,血小板聚集率升高。血管损伤一般见于化疗患者群体,患者机体各处血管壁受到化疗药物影响,出现损伤,血小板在机体免疫系统影响下,向损伤区域富集,并最终形成栓塞,诱发深静脉血栓。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机制与血流缓滞相似,住院卧床患者缺乏运动,机体各处的血氧需求有限,机体血液循环的速率不高,血液滞留静脉血管的时间较长,在组织受压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少许血液滞留的情况,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8]。

从临床表现上看,深静脉血栓的典型症状为患者肿胀和疼痛,且疼痛感存在运动加剧的特点,部分患者亦可见浅静脉曲张。患者发病后,上述病征即可得到有效发觉和捕捉,可通过溶栓治疗应对。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栓子脱落后可随静脉血液向机体其他部位扩散,一旦进入肺动脉,可形成肺栓塞,导致患者肺部组织血氧获取受限,可致死。此前学者[9]在分析中发现,深静脉血栓病因的明确性,为其预防提供了支持,也为患者预后优化提供了思路。现有研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栓子早期停留在患者静脉血管内,此时患者临床症状也较为轻微,体征变化不明显。未能得到有效治疗,患者病情持续加重,首先出现肢体疼痛情况,带有进行性加重特点,患者下肢移动、发力,均可出现疼痛感,且明显加剧。患者出现浅静脉曲张后,下肢可见肿胀特点。

从方式上看,常规肢体护理、饮食护理等,能够应对血流缓滞问题,但开展渠道较为单一。基础护理内容丰富,且开展时间较长,价值相对理想,对照组提供的肢体护理,能够通过被动方式,使患者机体血管血运态势得到改善,但这种改善相对有限,一方面被动活动的次数较少,重症患者亦无法耐受频繁、过量床周运动。另一方面部分患者接受手术等治疗方式,机体所受扰动较大,被动进行肢体护理,患者机体功能恢复速率不高,如麻醉后患者神经系统的异常无法快速恢复,交感神经对肢体组织的控制效果不足,也可导致血流缓滞等问题,无法简单通过肢体护理完全有效应对,这是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下肢血流速度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患者受累发病,住院时间也对应延长[10]。

值得注意的是,因深静脉血栓有恶化为肺栓塞的可能,各地醫疗机构普遍主张在患者发病后给予积极治疗和护理。治疗方面,介入溶栓为和核心方式,效果较为理想。护理方面则有待进一步优化。常规护理的不足之处明显,在较早进行深静脉血栓研究的欧美国家,相关学者发现,住院患者发病率偏高。进一步分析发现,住院患者的运动不足,且长期卧床期间,患者的下肢血流情况受到明显影响,静脉血管受到挤压,血小板等难以随血液参与机体循环,滞留血液内、静脉血管弯曲处,成为血栓的诱因。即便患者没有接受化疗,其血管也可能在其他药物的作用下出现损伤,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机体免疫系统察觉该异常后,下达指令由血小板对破损区域进行修补,可导致血小板异常聚集,并引发血栓病情。

足底动静脉泵的运用,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护理工作的方式,具体工作中,观察组保留了基础护理和肢体护理内容,在此基础上额外借助足底动静脉泵加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不同护理方式综合起效,这是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的主要原因[11]。原理上看,足底动静脉泵利用生物模拟技术对患者展开脉冲治疗,使患者上下肢在模拟状态下获取与行走、运动相似的锻炼体验,提升血管内血液流动速度,避免血液滞留静脉血管、血小板异常聚集导致的栓塞问题。进一步分析又可发现,脉冲治疗模式下,患者肢体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血管组织同步得到刺激,肌肉组织放电现象、神经系统应对外来刺激的反应行为得到优化,加快了患者住院期间机体的恢复速度。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能力的改善,提升了患者机体对血管组织的控制能力,交感神经可有效调整血管行为,避免血管平滑肌异常松弛、无力情况,保证静脉内血液可有效参与体循环,减少血液滞留四肢静脉、诱发深静脉血栓的可能。足底动静脉泵和常规护理的原理存在差异,相互之间不会产生影响,综合起效的情况下,护理效果得到提升[12]。值得注意的是,严重心力衰减、肢体感染患者不宜应用足底动静脉泵提供护理。

在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中,欧美学者率先进行了针对性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以临床症状为主进行诊断的方法。相关学者在研究中对该疾病的关联知识进行了传递,使该疾病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我国对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起步较晚,早期以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学者研究为主,逐步向其他医疗机构实现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在20世纪中后期,我国对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效果不够理想,医护人员主要通过发病时间和临床是否存在疼痛感进行疾病诊断,理念和技术条件均不成熟,如骨科手术患者恢复期可能出现下肢肿胀,但并无静脉血栓症状,也有部分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的时间较晚,可能已经发病数日,治疗效果和护理工作开展的滞后性明显。20世纪后期,随着超声设备的普及,深静脉血栓的诊疗技术得到快速优化。现代学者认为,患者入院、住院期间应首先尝试借助各类措施进行深静脉血栓预防,如果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应给予早期干预。

目前较为多见的诊断技术为超声技术,可借助超声设备对病患区域或疑似病患区域进行扫描,出现烟雾状回声,一般表明该区域存在血栓风险。此外,从护理的角度上看,当患者出现疑似症状时,也可借助造影技术或其他具有动态特点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如患者出现血流缓滞问题,应考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能,及时通过足底动静脉泵以及其他护理方法予以预防。具有丰富经验的医护人员则可借助观察临床病情的方式进行疾病分析,如挤压患者下肢出现的Homan征(疼痛),由于静脉血栓形成时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疼痛往往与发炎等病变无关,有较大可能为静脉血栓。对于病情特殊、下肢损伤的患者,临床主张通过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检查等方式进行诊断,以及时进行护理预防和治疗。

综上所述,足底动静脉泵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效果理想,患者满意度较高,住院时间和临床体征也可得到改善,应推广于后续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严珍.围术期护理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6):5209-5210.

[2]  周秦,白平利,李璐,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6):1037-1038.

[3]  徐冰,于小玲.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6):1041-1042.

[4]  杨雪梅,王明丽,王红梅.早期运动护理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9, 25(6):1045-1047.

[5]  张佳莉,苟莉.医护一体化护理在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6):1056-1058.

[6]  尤应娥,刘波,马琛琛.体位干预联合产后康复按摩护理预防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6):1077-1078,1080.

[7]  何玲娟.预见性护理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期间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价值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4):141-142.

[8]  陈秀玲.探究快速康复外科护理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23):88-90.

[9]  杨艳.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OL].双足与保健,2019,28(21):101-102.

[10]  乔锦艳,罗莉丽.手术室干预性护理对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6):1031-1032.

[11]  龚小育,王红利.预见性护理对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6):1033-1034.

[12]  白春琴,褚贵丽,李菊.风险护理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9, 25(6):1048-1049.

(收稿日期:2020-07-17)

猜你喜欢

深静脉血栓住院时间
优质护理模式在脑积水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分析
骨折患者术后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意义
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探析
7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治分析
全程优质护理对食管癌患者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腹腔镜与胃镜结合用于胃间质瘤手术治疗临床研究
瓣膜置换并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大叶性肺炎39例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