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优质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观察
2020-12-09刘翠红
刘翠红
(涟水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 淮安 223400)
急性心肌梗死具备发病急、病情发展快速等特点,病症死亡率较高。大部分心肌梗死病患多于入院前死亡,诊治时机的掌握、科学护理方式均具备重要意义。本文对优质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接受医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中男8例,女7例,年龄55~70岁,平均(61.3±3.6)岁,观察组15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54~71岁,平均(62.5±2.9)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急诊护理流程施以抢救。观察组行优质护理流程施以抢救,详细如下:(1)人员培训,急诊护理人员须先至胸痛中心行培训,考核成绩合格者参与本次研究。(2)优化接诊流程,分诊护士快速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情况、循环情况。生命体征平稳者,开启心梗单元绿色通道,护理团队在10分钟内完成12导联心电图、20分钟内完成心梗三项、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等,并吸氧、开放静脉通道,遵医嘱用药,急诊医生确诊为ACS后立即为患者口服心梗急救一包药(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同时微信上传至胸痛中心,电话通知介入中心,急诊PCI知情同意者直接送导管室行PCI治疗,对于血流动力不稳定不适合PCI的患者于急诊行CABG。不同意PCI的患者,评估溶栓指征,开始溶栓治疗,针对病情严重者应开放绿色救治通道,将患者以最快速度护送至胸痛中心,同时针对就诊途径差异病患临床症状予以总结[1]。(3)病情观察,24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心律、心电图的变化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记录,备急救药物、除颤仪、起搏器。观察患者有无大汗、恶心、呕吐,有无疼痛部位,若有疼痛部位则记录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观察面色若患者存在疼痛难忍症状,护士遵医嘱给予硝酸脂类药物止痛,随时观察血压变化。监测患者有无心衰、心律失常、心跳骤停等情况,严密监测神志、尿量、肢体温湿度,保持输液通畅。(4)转运途中由急诊医护人员护送,并同介入手术室、心内科等获取联系,将用药情况、诊治情况予以详细告知,以微信上传院前心电图,为病患争取最佳救治时间。(5)应保持和患者及家属交流,并施以心理干预,不良情绪。针对疑似心肌梗死患者应即刻采血送检,入抢救室进行急救处理,为手术诊治创造条件。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病患抢救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及护理满意度行比对。
1.4 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 21.0分析,采用(%)的方式表达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均值±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P<0.05则存在统计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病患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比对
观察组抢救时间(42.1±10.7)min明显低于对照组(54.8±12.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10.8±5.3)d明显低于对照组(13.6±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病患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15例患者中9例非常满意、6例基本满意、0例不满意,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15例患者中7例非常满意、6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满意度为86.67%,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呈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51,P<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备较高发病率,死亡原因多为室性心律失常,导致最佳抢救时间延误致死[4]。所以,临床中需对患者抢救及时性予以足够关注,将缺血组织予以及时疏通。本研究中所应用急诊护理流程如下:首先为院前转运及抢救,护士接收抢救信息后,应即刻出发,护士在急救车上可借助电话同患者家属获得联系,了解病患病情,急救人员到达抢救现场后,应即刻施以面罩吸氧抢救,创建静脉通道输液[5]。其次为接诊流程方面,接诊护士在患者抵达前应做好抢救准备,为病患争取最佳救治时机。若发现患者存在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护士立即指导病患卧床休息,给予面罩吸氧、采血等行为。同时开展专项检查,如心梗三项、心电图、血常规等,并做好术前准备。除此之外,患者家属可在救护人员未到达前,结合医护人员指导,为患者开展基础急救措施,借此也可为医护人员抢救提供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实行急诊优质护理流程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抢救时间、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这三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诊优质护理流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更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