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团队为基础的急救模式对急诊护士急救水平的影响
2020-12-08陈巧灵陈清华
陈巧灵,陈清华
(福建省立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急诊护理是现代医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抢救的患者通常存在病情危急、病种多样的特点,抢救患者不及时或者抢救方法错误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1]。急诊护理是评价医院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只有具备专业的抢救知识与抢救技能,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挽救患者生命[2]。加强急诊护士的应急能力与抢救技能,对于提高急诊室患者的抢救率非常重要[3]。本研究探讨了以团队为基础的急救模式对急诊护士急救水平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急诊中心就职的急诊护士36 名,年龄(30.51±7.92)岁,其中本科16 名,大专19 名,中专1 名,工龄(10.67±3.17)年。
1.2 方法
1.2.1 理论知识培训
培训前选择6 种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包括急性中毒、创伤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呼吸衰竭、急性颅脑外伤和心脏骤停。针对这6 种病例,安排经验丰富的急诊室专业护理人员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并传授自己在急诊室的抢救经验。
1.2.2 实践操作培训
理论培训结束后,将36 名急诊护士分为6 组,每组6 名,进行团队急救模式练习,培训时间为3个月。每个团队均需要负责抢救6个代表性的病例。6 人团队中包括组长1人、呼吸管理员1人、记录员1人和抢救人员3人。当急诊室有上述病例时,组长需要迅速评估病情并向自己的组员分配任务;呼吸管理员主要负责患者呼吸相关事务,并及时告知组员患者的呼吸状况;记录员记录抢救过程,并管理抢救过程中使用的急救工具和急救药物等。
1.3 评价指标
1.3.1 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评分
安排专业急诊护理人员为36 名急诊护士培训前后的成绩打分,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部分。理论成绩和实际操作考核满分均为100 分。
1.3.2 急救时间
记录36 名急诊护士培训前后不同案例的急救时间。不同案例之间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培训前后理论与实际操作考核情况比较
36 名急诊护士接受培训后的理论成绩与实际操作成绩显著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急诊护士培训前后理论与实际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分
2.2 不同案例培训前后急救时间比较
急诊护士培训前后不同案例的急救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急诊护士培训前后不同案例急救时间比较
3 讨 论
急诊室收治的患者往往病情危急,在最短的时间内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实施抢救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非常重要。急诊护士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应对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各种突发状况[3]。在急救培训中融入以团队为基础的急救模式可以使急诊护士掌握更多的急救操作技巧,并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优化急救流程,缩短抢救时间,极大地提高急诊室患者的抢救率[4-5]。新版急救指南中也明确指出,急救训练应该包括团队式训练,重视团队合作和领导技巧,尽量减少患者的急救时间。因此,在急诊室培养出一支专业的医疗护理队伍并提高急诊室的抢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选取我院急诊中心就职的36 名急诊护士,探讨以团队为基础的急救模式对急诊护士急救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急诊护士经过团队培训后,急救知识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分数均显著升高,说明以团队为基础的急救模式培训可以提高急诊护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往急诊护理培训往往采用理论讲授的形式,但在抢救过程中会因为护士之间的配合问题或分工不明确导致急诊室抢救率偏低[6-7]。以团队为基础的急救模式可以提高急诊护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并提高急诊护士之间的默契度,在不同的紧急抢救中高效配合,提高抢救率[8-9]。急诊护士培训前后对不同案例急救时间比较,结果显示团队培训可以显著降低急诊护士对不同案例的急救时间,说明以团队为基础的急救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急诊护士的工作效率,挽救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