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患者在针对性护理模式干预后的临床疗效评估
2020-12-08凌晓雯
凌晓雯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6)
本文通过对临床炎症性肠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分析其对IBD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以及患者预后情况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16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纳入标准:(1)均符合《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7年,济南)》制定的关于IBD的诊断标准指南,确诊为炎症性肠病;(2)因反复发作住院治疗次数≥2次。排除标准:(1)患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者;(2)合并心、脑、肝脏、血管等其他器官或系统严重疾病者;(3)依从性差者;(4)年龄<18岁者。将1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8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主要为指导了解IBD疾病治疗手段及注意事项等健康宣教、饮食结构调整指导(食物热量足、易消化)、适当运动指导、定期复查等方式。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建立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案。(1)用药指导:强调用药时间、剂量等应当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变动,对患者的用药情况医护人员可进行按时检查。让患者及其家属知晓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出现不适者,应当立即就医诊治。(2)行为干预:强调治疗期间正确的日常作息、合理饮食、戒烟戒酒等方式对疗效具有重要影响,让患者充分认识其必要性并自觉遵守,对于部分饮食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使用通过静脉补充高营养物质以维持患者身体能量需求,同时不增加肠道负担。(3)心理疏导:由于IBD发生难以逆转,反复发作,导致患者常出现负面心理情绪。对此,医护人员应当与患者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鼓励患者主动倾诉自己的不安,并对患者提出的疑惑予以解答。向患者展示前期治愈成效,让其维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4)并发症护理:IBD临床表现常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出现腹痛者应当留意其发生位置及性质变化,严重者可适当使用适量镇痛剂类药物以防出现肠穿孔并及时安排就诊[1];对于腹泻严重者可采用补充水、电解质,在医嘱下适量服用止泻药。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对比分析两组干预后临床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两组干预前后营养学指标(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等)、BMI、生活质量表SF-36评分(躯体功能、心理状态、情绪管理、社交功能、日常活动能力)评分越高者,代表生活质量越好。干预后治疗效果判定:治疗后患者腹痛、腹泻、血便消失,且身体营养不良、生活治疗明显改善,判定为显效;治疗后患者腹痛、腹泻等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身体状态有所改善,判定为有效;若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身体状态与治疗前相差无几,则判定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发放的问卷调查形式统计,分为非常满意、较为满意、一般、不满意四个等级,所有问卷均有效回收统计。满意=非常满意+较为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36例,女22例;年龄18~58岁,平均(36.4±5.8)岁;UC30例,CD28例。观察组,男31例,女27例;年龄22~60岁,平均(38.2±4.3)岁;UC24例,CD3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治疗总有效率达(94.8%)明显高于对照组(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39,P=0.007)。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10,P=0.004)。
2.4 两组营养学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各营养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血清白蛋白、白蛋白、BMI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SF-36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SF-36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作、生活压力倍增,我国IBD发病率也越发升高。患者在长期发病期间,伴随着身体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从而引起大量蛋白质、脂质流失,造成患者体重下降[2]。对IBD患者在内科保守治疗基础上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护理是确保患者预后效果的关键。诸多研究表明,有效的针对性综合护理对患者预后生理、心理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促使患者自我调节、抒发控制情绪,树立正确对待疾病的观念,从而改善自我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IBD患者临床疗效有正面积极影响,在治疗期间能有效改善身体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降低焦虑、悲观等不良负面情绪,确保治疗预后效果,值得肯定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