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

2020-12-07冉力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禅宗道家论语

◎冉力

一、仁义与社会关切——儒家之己任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浸透源于孔子的美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他肯定审美和艺术在社会中起的重要作用,首先是认识作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写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是认识世界的窗口,使人的情感得以抒发从而使人作为“群”能够彼此交流思想,最后实现社会的和谐。在此基础上,孔子在论语《论语·雍也》中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即不同内涵修养的人在看待不同自然景物时能产生各异的心理感受,审美选择由欣赏者的道德观所决定的,这是艺术观从艺术社会性向道德意识的过渡。为了使艺术实现应有的作用,孔子进一步对艺术创作提出范例,在《论语·八佾》中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思想,他认为艺术所包含的情感必须是有节制的情感,不能过于“淫”和“伤”。总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强调“美”“善”统一,认为审美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起着特殊作用,形成一种把艺术和政治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在中国艺术史上不乏与政治教化、反思相联系的作品,程丛林的伤痕美术代表作《1968年×月×日雪》体现出艺术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在艺术市场陷入混乱的当下,这种艺术责任感显得更为重要。现代艺术在寻找自我本体的路上愈渐迷失,逐渐走上令欣赏者费解的道路,艺术家以个人视域修建艺术象牙塔,因而忘记中国传统艺术应该具有的社会作用,然而艺术某种程度上也应是公众的艺术,将公众意志与艺术结合,才能显示出艺术的社会价值。现代艺术需要一定规范性,艺术家也需要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儒家精神要义在现今艺术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心斋与沉浸——道家之博大

道家思想以老子为发端,在《老子》一书中道具有以下性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是原始混沌,先于世而存在,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法自然”;道是“有”“无”的统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道”这个元概念基础上,老子进一步提出他的美学思想,“‘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这一思想成了许多艺术家竭力追求的审美理想,无味是最高意境的味。道家美学在庄子时期得到发扬,庄子在道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自由”“审美”概念的讨论,认为利害观念与人的心智活动联系在一起,因此主体必须超利害得失的考虑才能实现对道的关照,提出“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创作者必须从厉害 的时代的观念超脱出来,才能体会到创造的自由和创造的乐趣。其次庄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论述长期的实践才能达到创造的自由,这种在技艺上所达到的一种“神化”的境界就是审美境界。最后在老子“美丑观”的基础上提出关于“美”“丑”的本质命题:“美”和“丑”的本质都是气,所以两者能够相互转化,并且“美”“丑”并不是品评艺术作品的最高范畴,而属于较低意义层面范畴。中国山水画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晚唐时期山水设色画已经趋于成熟,但中国山水画一直延续着水墨的传统,这实践的正是道家“清淡无味”的思想,简笔勾勒、大片留白在“无”中延续着“有”的境界。

三、无言之美——释家之超然

佛教从公历纪元前后由印度传入中国,最初依附于汉代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佛教以空间领域及思想意识划分可以分为北统佛学即天台、华严、法相三宗,和南统佛学即禅宗。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六祖坛经》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即一切智慧法则都是由自己内心生发出来,强调内心的空明清净,禅有时就是一种“忘”,放弃一切的和精神意识无关的外界因素,从而保持自身内心的平和,在“守静”中觅求超越世俗的精神世界。不但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颐、朱熹、程颐、程颢、陆九渊、王守仁都从禅宗中汲取营养,后代艺术家、艺术理论家在创作及理论阐释中也都受到禅宗影响,如中国园林艺术的虚实相生,中国艺术理论上的“留白”“境生于象外”等都讲求一种“空”,在“空”的背后反而涵纳宇宙的广阔。

四、结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洗练下沉淀出最智慧的文化形态,无疑是宝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作为中华文化在艺术中的凝练是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它不仅指引过去艺术创作的发展脉络,更在新时代具有启示录的意味,作为参与艺术这一文化生产领域的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艺术评论家们需要深入学习传统艺术精神,为精神的传承献力。

猜你喜欢

禅宗道家论语
禅宗软件
灵 山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落叶禅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