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堂实施情感教育的思考
2020-12-07孟丽君
◎孟丽君
初中是学生养成艺术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音乐课程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思维,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在当前的初中音乐课程中,很多教师对情感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由此可见,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实施情感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一、营造学习环境,深化学生理解
在引导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时,要注意从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中获取艺术的表现信息,改进教学方法。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音乐创作时期的风格、作者的生活、作者形成的价值取向和艺术追求等,其作品始终受到时代文化的影响。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当我们向学生播放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风格的音乐作品时,背景资料的收集和教学环境的营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初中音乐课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创作背景有利于音乐情感的表达,并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品本身的理解。
以笔者的教学活动为例,在指导学生开展合唱活动之前,为了加深学生对合唱曲目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我与祖国》中真诚的爱国情怀,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播放了《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我和我的祖国》等影视作品,力求在这些爱国主义教育环境的影响下,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声环境,让学生们热泪盈眶,形成一个良好的观念献身祖国、全心全意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认同。这样,学生才能培养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开展趣味教学,培养学生意识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取之不尽的动力,这也适用于初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只有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他们才会以更加热情、专注的态度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收益,这对初中音乐教学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启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实施审美素质教育,首先要坚持趣味性教学原则,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意识,为其审美素质的发展打下基础。
比如,在“民族乐器”知识的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语言教学,显然无法突出中国民族乐器的内涵与美。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手段,播放一段《闪光少女》的视频片段,然后在视频中引导学生比较中西乐器的特点,从而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此外,老师们还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许多与中国传统乐器相关的歌曲,如女子十二乐坊等,并与学生们聊起“歌曲的哪一部分比较好?”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丰富音乐教学的形式,使美育得到很好的实施。
三、结合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情感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注重促进学生对音乐“半朦胧”的认知。“半朦胧”是指学生在感知音乐作品的旋律和内容的过程中产生的具体而抽象的画面感受。这些画面往往是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具体分析和联想所形成的情感共鸣,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现代音乐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半朦胧”的抽象思维形象化,通过电化教学语言强化学生的音乐感知,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音乐情感的进一步发展。
以《让我们荡起双桨》课外欣赏课的教学活动为例,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以作品中描绘的情节为主线,根据不同角色的特点,向学生展示音色、节奏、音调的变化,以及通过Grand band 软件对其相应性的变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音乐在经历节奏变化的过程中,才能对人物的音乐表现形成清晰的认识,才能给学生的音乐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课程在初中教育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在当前的初中音乐课程开发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的歌唱技能和音乐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情感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立足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学习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在加深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