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北民俗歌舞的溯源
——以翁源鹤蚌舞为例

2020-12-07亓文鹏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仙鹤民间艺术舞蹈

◎亓文鹏

在我国不同的民族都有着其各自的习俗,这样也就会衍生出不同的心理,还有地域风情、表达方式等。而以每个民族的舞蹈来看都存在着其独具特色的表现力,能够对整个民族的风情以及样貌进行最佳的展现。在粤北,这方面同样存在着能够展现它们习俗的舞蹈,在这些艺术当中鹤蚌舞有着非常重要的代表性,该舞蹈在粤北民俗中有着极高的位置。

一、翁源本土民俗舞蹈鹤蚌舞的概述

韶关——一个千年古城,悠久的历史遗迹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孕育了许多的民俗歌舞,具备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每年的农历年,都会进行相关的表演,舞龙、醒狮、青草狮、龟蚌舞、钱叉舞、春牛舞、瑶歌、民间腰鼓等代表韶关优秀民间艺术及非物质文化民俗类的节目都将会一一上演。在翁源,鹤蚌舞也为新年添加了许多传统艺术的年味。作为文艺之乡——礤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鹤蚌舞在民间有着很高的人气,受到了民众的喜爱。

翁源的地理位置处于韶关市东南,其亦为广东最早建制的县城之一。而正是因为这个因素使得该区域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境内民风淳朴,艺术气氛浓厚,景色优美迷人。“龙辟灵池,梅岩书堂皆胜地;仙开翁水,双腊如珠尽韶天”则是专门赞美翁源的古联。而且,“崇文尚艺”为翁源民众长时间以来保留的优良习俗,如调王舞、舞推车、舞春牛、鹤蚌舞等民间艺术,这些在粤北都得到了极好的保留,直至今日依旧被民众所喜爱,一到逢年过节便会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表演,呈现在万千观众眼前。而之于鹤蚌舞,主要来源于该县的民间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传说被广大艺术工作者进行了改编,附加了更多的艺术体会,而在最终借助舞蹈艺术形式进行传达。然而以该舞蹈来看,从最初的传说形态发展至初创,再到成型以及后来的大力流行,经历了漫长的一个世纪,有着极其浓厚的乡土特色,且具备个性特色,还有相当程度的文学特色,极好地实现了经典和民间故事的融合,所以,每每演出时,观看的民众会将其叫做流动的成语。以该舞而言,其最初的形态为三人舞,往往在进行舞蹈表演时,其中的一个演员为花旦,在装扮上主要为身披蚌壳,抑或者为合壳护身,表演时身体跳跃自如。还有一人为生,主要表现扮演仙鹤,身着鹤装。而第三人则是装扮为老翁,装扮上头戴草帽,手里拿着渔网,表现出不同的撒网扣蚌的动作,白鹤则用嘴去叨蚌,蚌灵活地闪躲,并将鹤嘴用壳夹住,这时候,控制鹤的人口吹竹哨,模仿鹤哀鸣的声音。整个舞蹈动作灵动、活泼、自由,富有变化,舞姿优美轻盈,极具生活气息,常用钹、鼓、锣等乐器进行伴奏。在近一百年的成长经过里,该舞蹈不但在所在区域存在着极好的印迹,还打造了相当程度的历史价值、品牌价值以及文化价值。这些年,鹤蚌舞多次代表韶关市参与湛江、云浮、深圳及肇庆等市的汇演、交流,已然成为韶关市本土民间艺术的一个品牌。

二、“鹤蚌舞”起源

翁因滃水之源而得名。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周文王分封诸子时,就有一子分封至此(时称翁山)。至汉代,又属浈阳。梁承圣末年(公元554 年),正式设立翁源县治,至今已有1400 多年。一直以来,“鹤蚌舞”的诞生地——礤下都被人们称为文艺之乡。这里地处翁源第一峰的青云山南麓,山清水秀、民风古朴。旧时,广州一带常有文艺社团或躲避战乱或采风演出常驻过礤下,他们带来的文化新风通过与当地民间艺术的交融,激荡了本来就有崇文尚艺优良传统的礤下民间文化的发展,“鹤蚌舞”就是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逐步形成的。这就是鹤蚌舞传播的来源。

然而在周陂镇礤下村一带一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据说有一个以打柴为生的孤儿,为人很勤劳,但是由于家境清寒,一直以来都是孤身一人。有一天这个柴郎出海打渔,可一天下来,他只打到一个蚌,他也就不准备吃这个蚌,而是把它养起来。回到家后,柴郎就将今天唯一的收获拿海水养了起来。可是一天晚上,当柴郎睡着的时候,这个蚌变成了一个貌美能干的女子,并帮他收拾了房屋。当柴郎醒来,被眼前的一切吓了一跳。女子向柴郎一一道来,柴郎便与这位女子和睦地生活起来。再后来,每天柴郎出去砍柴,女子就会默默地为柴郎洗衣、做饭、收拾家里。不久之后,两人相伴结为夫妻,相亲相爱。但是在当地,有一个名叫“鹞婆头”的恶霸听说了此事,为了得到这貌美如花的女子,恶霸设计陷阱想要夺得女子,由此引发了一场大战,最后只导致了两败俱伤,成为了悲剧。就此,这个传说就一直流传。直到流传到了清末的一段时间,一个广东的粤剧班因为世间不够太平,在礤下停留了两年多。在停留期间,也慢慢地入乡随俗,也听说了这个故事。粤剧班觉得很有意思,就协助当地一位姓何的艺人,将此故事改编为了舞蹈短剧,并在当地进行演出。演出因为技艺高超,故事尽人皆知,名噪一时,广受好评。后来,礤下的艺人何良睿为了将此技艺以及故事发扬光大,与何家兄弟一起结合这一传统故事以及时代背景酝酿改变出了著名的《鹤蚌舞》。《鹤蚌舞》同年在礤下乡新刘屋村进行了第一次汇报演出,就此开始被家家户户所熟知。

由于鹤蚌舞在民间反应良好,在接下来的三四年间,《鹤蚌舞》多次在集义、礤下、礤头、腊坑、陈村、黄河、牧牛坪等村演出,1957 年还应邀到牛屎坜(今红岭)钨矿演出。1958 年,《鹤蚌舞》走出县门,到新丰县的黄礤、回龙、梅坑等乡镇和新丰县城演出。此后30 年礤下几乎无《鹤蚌舞》演出活动了。直到1987年春节,《鹤蚌舞》代表礤下镇参加翁源县全县迎春业余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

到了21 世纪,鹤蚌舞已经成为了当地人尽皆知的传统曲艺舞蹈。为了观众更快地带入故事,其道具制作以及人员培训就十分认真。为了保证演出的真实,所有的道具都是纯手工制作,为的就是让这一份传统的坚持被更多人所看到。 “仙鹤”和“蚌精”的主体架构是由毛竹片制成,“仙鹤”的“尾巴”及“蚌精”的“壳衣”则是用绸布编织,然后在其上面进行绘画,尽量让其形状、色彩等生活化,更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三、鹤蚌舞风格特征

“鹤蚌舞”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传播,“鹤蚌舞”的风格特征已经有所改良。“鹤蚌舞”最初为三人舞(单鹤单蚌一渔夫),中间因为演职人员众多,就改编为五人舞蹈(两鹤两蚌一渔夫)。到了现在,舞台灯光音响效果不断完善,观赏人员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多。为了适应现代广场艺术,最终成为多人舞(四鹤四蚌一渔夫)。但是“鹤蚌舞”的角色设计依旧保持传统,未做过多改变。其角色比较接近于生(仙鹤)旦(蚌精)丑(渔夫)。其主要道具有:仙鹤、神蚌、篓箕、鱼篓等。这些道具的制作依旧保持纯手工制作,但是其制作十分精美,不输现在自动化制作。“鹤蚌舞”精彩热闹,仙鹤、神蚌表示能给人们带来好运、幸福。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此歌舞技艺的喜欢程度也是高居不下,都被“鹤蚌舞”的舞蹈风格和高超技艺所折服。

由于“鹤蚌舞”的风格特征影响极大,与翁源的“鹤蚌舞”相类似的歌舞也在应运而生。其中龟蚌舞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在始兴流传的龟蚌舞背后也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在明朝中叶某年,始兴气候干裂,五谷失收,六畜不旺。由此传说以及舞蹈技艺的结合,由此而衍生的龟蚌舞就是用夸张的手法将龟、蚌拟人化,通过舞蹈和渔夫的表演,反映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本领,表达人们对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四、鹤蚌舞队地域文化活动的影响

在每年初一,始兴九龄广场中心舞台人山人海。当地政府精选了一大批代表始兴优秀民间艺术及非物质文化民俗的节目在这里上演。与之相类似,各县均挑选了一批富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民间文艺节目,于新春期间在各地集中展示,营造出了红红火火过大年的火热气氛。其中就数“鹤蚌舞”最被人们所熟知,这也是大家最期待的一个传统节目。

“鹤蚌舞”集民间故事、经典成语为一炉,颇具乡土文化特色、文学特色和个性特色。在演出的过程中,人们常常称其为流动的活成语。在一百多年的流传发展中,虽然几经风雨沉浮,但它毕竟 在人民群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时,也造就了一定的文化价值、品牌价值和历史价值。今天,它已成为韶关市民间艺术的一个品牌。近年来,“鹤蚌舞”多次代表韶关市参加了深圳、湛江、肇庆、云浮等市地汇演和交流。

“鹤蚌舞”多在乡村、机关学校、城市广场中演出。它一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通常在节日、集会、庆典、礼仪等活动中表演。该舞蹈的核心思想是告诫世人:不要贪图个人、眼前的小利益而牺牲了长远、根本的大利益。多年来的演出经验证明,“鹤蚌舞”以其独特表现形式,往往能起到启迪人们、审美娱乐、增添喜庆氛围之多重作用。

五、结语

以“鹤蚌舞”而言,其为是粤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历史悠久的态势,且整个舞蹈技艺高超,在传递的思想方面也呈现积极向上,为民族文化瑰宝。因此,应该持续性地对该舞蹈展开相应的溯源探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应该对该舞蹈进行大力的宣传,从而能够促使更多的观众了解并喜欢这一舞蹈。由此促使“鹤蚌舞”能够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这样亦会使得传统歌舞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传统舞蹈技艺的健康成长,让传统歌舞艺术在任何时期都可以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仙鹤民间艺术舞蹈
仙鹤的邀请
学舞蹈的男孩子
蛇与仙鹤
民间艺术篇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阴险和仙鹤
以诚相待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