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高师音乐专业学科建设的挑战与出路

2020-12-07康瑞军

音乐探索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文科高师文科

康瑞军

如何发挥多学科优势,实现综合大学音乐专业学科建设的特色发展和有机生长?这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近来, 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各音乐院校的专业活动被迫转战线上, 诸如创作录音、演出活动、学术会议、国际合作办学、师资招聘、毕业就业等工作,因之备受影响,对高师院校的实际办学条件来说,情况尤其如此。 恰逢今年是许多高校学科建设的关键一年——一流学科建设成效的指标监测, 第五轮学科评估,师范专业认证,博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等等。 这些内外部形势,对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高师音乐学院学科建设,提出了十分严峻的考验。

如何化危为机, 实现学科建设特别是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的转型,找到新的出路?笔者以为, 作为一门高度依赖技艺实践的专业和学科, 疫情导致的教育教学活动空间的切换,虽是被动, 却也提供我们一个时空窗口, 冷静审视高师音乐专业学科建设转型的历史必然和未来走向, 在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上主动变轨提速, 重新定位本学科在国家高等音乐教育事业中的角色和出路。

一、 高师音乐学科建设的时代性、现实性

学科,是时代的产物。所谓一代有一代之学科。 回应时代需求,服务社会,是不同历史时期大学学科建设的共同旨归。

2018 年10 月, 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会上强调,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遇的大变局,我们正处于“四个伟大”的历史进程,大国博弈形势复杂,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爬坡过坎迈向世界领先的发展阶段,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因此,要做好六件事: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二是服务重大需求; 三是提升科研创新水平; 四是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六是坚持特色发展。①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809/t20180930_350535.html(2020-4-20)这为高校当前阶段的一流学科建设定下了基调,明确了方向。 就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而言,2018年以来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三所独立建制的专业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均把培养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的拔尖艺术人才作为其学科建设中的重要目标, 这是由其办学历史、学科底蕴、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及办学条件等综合因素形成的必然选择。

相比而言, 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科建设, 在这些方面较专业音乐学院,显然缺乏优势。因此,立足自身学科资源,对接社会需求,采取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道路, 应是基本定位和创新出路。 而在具体规划和建设过程中, 势必应以培养音乐教育人才为第一要务, 以音乐教师教育为第一特色。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响应新时代基础教育要求,大力补足当前基础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师资的数量上的缺口;其二,加倍注重提高所在高校音乐专业建设的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这无疑是高师音乐院系学科建设的现实使命、本职担当和未来出路。 二者相较,大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对当前高师音乐专业学科建设的内涵发展,更具紧迫性。

近来有学者指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一方面应在‘核心素养’ 全学科育人的课程理念下发展音乐学科的关键能力,坚守音乐学科的审美本质与艺术表现特性;另一方面, 应充分体现跨学科素养,推动音乐学科能力与其他学科(包括人文社科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 能力的综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鲍明伟、谢嘉幸:《“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内涵》,《人民音乐》2020 年第3 期。认为音乐类专业人才面向21世纪人类四大关键能力要求时(协作/交往/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放宽学科视野、 调整学科姿态、凝练学科特色。

这样的发展策略,定位高远,理念新颖,路线清晰,描绘了一幅与时俱进的音乐教育愿景,对专业音乐学院和高师音乐院系兼具指导意义。 但是,在实现条件和预期成效方面, 恐怕只有后者更具针对性、操作性。 这也是由其生源质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目标定位等综合因素决定的。

以上是站在高师院校音乐教师教育的本位立场和视角所做的“内观式”思考。

倘若跳出本学科, 暂时离开“专业本位主义” 的思维定式, 从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结构配置来看, 音乐院系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众多二级单位的一份子, 音乐学科作为众多学科中的一员, 不仅肩负着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专门人才的本职使命,还是高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全方位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样的学科架构环境, 决定了其学科建设具有双重方向、双重任务。

2019 年4 月,教育部体卫艺司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高校美育工作按照“强化普及艺术教育”、“提升专业艺术教育”和“改进艺术师范教育”三个重点工作领域, 提出了分层分类的指导意见。 其中,高等师范院校涉及普及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两个方面的工作。 这里的艺术师范教育, 可以看作是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学科教师教育的另一种说法, 是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科内部建设的纵深要求。 此处不赘述。

此处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意见》 中提到的高校普及艺术教育的总体思路。其中谈到“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和跨学科特点……积极构建以审美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①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2020-4-29).其中出现“自身优势”“跨学科特点”和“创新能力培育”三个关键词。那么,高等师范院校的自身优势是什么? 当然是教师教育(含音乐教师教育)。 有何跨学科特点? 当然是人文社会学科(含音乐学科) 与自然科学等学科间融通交叉的前景。 很显然, 设置音乐院系的高师院校,相比不设置相关院系的,以及一般的综合性大学,在普及层面的艺术教育, 不论在美育课程建设、音乐场馆、音乐编创能力, 还是艺术教育活动的品质等方面,都拥有潜在和现实的优势。

这里为什么特别提到“潜在”的优势? 是因为根据已有研究情况和经验来看,现有的高师普及型艺术教育,常见者分为两种:一是依托音乐或艺术学院设立的公共艺术部(中心),开设音乐欣赏、电影音乐等相关课程;二是团委所属的大学生社团与音乐学院所属的艺术实践等部门联合举办演出等活动。《意见》之所以专门强调“强化普及艺术教育”,显然是目前包括高等师范院校在内的大学普及艺术教育还不够强,体系还不够完善,特色还不够鲜明, 还没有真正激发多学科背景的、 多数大学生的艺术兴趣, 对所在高校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贡献还不够多。 更为关键的因素,在笔者看来,是未能充分释放学科融通、 学科交叉的艺术教育生产力。 也就是说, 当前的高师院校普及型艺术教育,基本处于“要素驱动”阶段,是围绕“一些课程加一些活动”来开展;还未能将多学科场景中蕴含的跨院系合作、 跨学科研究模式,通过“公共艺术教育”这一中介纽带,从理念兑换为可能。 换个角度说,需要从“要素驱动”转型为“学科驱动”模式。

如何达成?笔者认为,“新文科”的建设推进,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契机。

二、“新文科”对音乐专业的学科建设意味着什么?

2018 年10 月, 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即“高教四十条”),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同时印发的还有全面推进新文科、 新理科、新医科、新农科等配套文件。 所谓“六卓越一拔尖”,是对高校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6+1”目标,与高师院校直接相关的是“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以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②其余计划分别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2.0。这些文件的密集出台,体现了高等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这说明,在我国高等教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中, 以往专业过度细分导致的专业间、学科间的隔阂, 已经到了显著脱离社会需求、 亟需加以改革的地步。 要求各学科打破既有壁垒, 进行学科建设诸领域的范式创新,推进学科融通与交叉。

在音乐专业领域, 这种情况同样存在; 甚至由于音乐专业对艺术理解和创造的个性化追求, 专业内部和之间对独特性的高度认同和鼓励,使其在大学的多学科架构中,面临艺术专业个性和文理工等学科共同体的结构性冲突。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尽管以往各高师院校也试图提倡学科交叉,倡导合作研究,但尚未上升到大学的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视角看待这一问题, 未能真正从学科驱动的逻辑上破除隔阂、实现融通。 新文科的关键即学科导向、问题导向、产出导向(即所谓OBE, Outcome-Based Education)。有学者将新文科的特点总结为“四新”:开拓新领域、开设新专业、建立新学科、培养新人才。①陶东风:《新文科新在何处》,《探索与争鸣》2020 年第1 期。因此,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 若想长远解决其学科地位问题、 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问题,必须关注并主动参与新文科建设, 使本学科从原先彰显个性的专业导向, 转型为学科架构清晰、学科特色鲜明、积极参与跨学科建设的学科驱动导向。因此, 需要不断开拓音乐研究新领域,开设“音乐+”新专业,建立新的“音乐+”交叉融通学科,培养学生多学科的音乐核心素养和合作创新能力。

事实上, 国内一些师范大学音乐院系中, 已有学者在这些方面进行尝试并取得突出成果。例如,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蒋存梅教授, 多年来在校级平台“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心理学实验室” 进行了诸多有关音乐心理学的实证性研究课题,其硕博士团队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系列性的从心理科学视角解读人类音乐思维和行为的论文论著成果, 产生广泛的学科影响。 再如,浙江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韩启超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戏曲嗓音发声类型声学分析及建模研究”和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京剧、昆区嗓音声学比较研究”,运用物理声学手段探究戏曲演唱的工作原理, 更新了学界对颤音发生机制的认识, 并通过校内开设讲座的方式, 拉近了其他专业大学生对音乐专业的理性认同和学科认知。 类似案例还有不少, 无疑应当成为高师音乐专业以“跨学科新兴研究领域和模式” 带动学科建设的一个可借鉴推广的思路。 这样的思路,将会使新文科的建设,以“学者—学术” 为先导机制,更有效地发挥音乐学科在高师院校专业发展、 美育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和贡献。

三、新文科导向下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出路

如前所述,新文科较之传统文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学科导向、问题导向、产出导向。其本身是一个鼓励流动、协作的开放系统,强调机制协同与要素联动。 而传统文科属于专业导向、知识导向,更像一个专精、内循环的封闭系统。 对新时代的高师音乐学科来说,理应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挖掘新机会,有所作为。

在这方面,最近已有一些高师音乐院校采取了行动。2020 年4 月18 日, 由中国音乐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与河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全国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院长论坛”, 通过在线视频会议方式举行。 来自全国高师院校、音乐教研员等100 多位专家参会,有多位专家谈到了“新文科” 与音乐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关系问题。 例如,山东师大音乐学院李海鸥院长认为,在“新文科”背景下,高师院校的综合学科是学科建设一个优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或多能一专。在理念上可以实现从文本(音乐知识技能、理论等)教育到人本教育、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到全面的学科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徐元勇院长则提出:高师音乐院系的人才培养中, 学生的主要专业是教育, 音乐只是他们的专长;通过音乐专长的培养,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人才培养的出口主要是人民教师, 而不是演员。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田耀农院长认为,在“新文科”背景下的音乐专业课程建设,要做好“加减法”,突出社会关切,突出育人目标,更加注重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①以上专家观点来自本人主持的会议第三单元笔记。 引用时略作润色。

可见,相关专家、管理者对“新文科”背景下,高师音乐院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考, 已经有较明确的方向,也积累了一定的前期经验,其基本思路是围绕“产出导向”而展开的。 即,从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和培养音乐家的区别,来逆向思考本学科的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以及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在内的学科建设布局。体现了一种主动融入大学博通、 博雅教育的价值取向,这正是新文科建设的精髓所在。 不过,由于各高师音乐院系的办学传统及现实条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面临问题不同,所在城市的教育文化资源也不同。因此,在面向“新文科”建设寻求自身的发展方位时,也势必要因地制宜、因院施策,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结 语

无论以往或当下, 在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协同育人等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中, 很少出现高师音乐院校的声音。 这不只是国家教育政策制定层面,就连省部级以上的各类评审奖励机制,乃至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交叉学科课题申报过程中,也鲜有符合高师音乐专业需求的话语表达。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师音乐专业自身相对规模较小、专业特色强,政策层面不易覆盖;另一方面,或许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 多数高师音乐院系,长期、一味追求专业特色, 忽视学科归属和学科兼容度建设,对教育部门、所在高校相关学科建设政策方向的敏感度不够, 不容易找到与时俱进的创新建设工具。所以,最终在微观的学科建设项目上,比如学科经费预算、 引进人才政策,以及学位授权点申请、科研平台申报、 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学科资源分配格局中, 长期处于边缘的位置。鉴于此,通过本文的简短讨论, 笔者认为,“新文科”的建设,为“后疫情时期”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一契机,再次令我们意识到音乐院系在高等师范院校学科体系中承担的“改进艺术师范教育”和“强化普及艺术教育” 的双重任务和使命, 促使我们探索一条以艺为主、文—艺融通、艺—理交叉的特色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新文科高师文科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
地方高师钢琴专业课考试侧记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