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驱动创新 统整彰显特色
—— 基于四川音乐学院“艺术课程”的统整研究

2020-12-07刘立云李林芸柳良

音乐探索 2020年4期
关键词:统整跨学科学科

刘立云 李林芸 柳良

引 言

近年来,国际、国内教育界在课程研究方面呈现出综合发展趋势, 以跨学科方式进行的综合性课程探索不断涌现。 在艺术教育领域,国务院及教育部也连续出台文件,如《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 年)、《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9 年)等,提出“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等文件精神,指明了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为艺术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据”①郑莉:《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中国音乐学》2019 年第4 期,第140 页。。 在基础教育领域, 国家陆续出台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并编制了教材,但缺乏相应的师资人才。

在这一发展态势下, 四川音乐学院作为高等艺术院校, 努力为社会培养亟需的艺术课程师资,以综合驱动创新,率先在专业音乐院校开设了 “综合性艺术课程教学”(简称 “艺术课程”)。该课程强调在人文主题统领下,跨域综合各种艺术与社会文化素材, 尝试引领学生进入人类文化整体空间,打开想象通道,生成多样性的艺术能力和综合素养。

然而,已开展的“艺术课程”探索尚缺乏可以达成共识的操作性模式, 课程综合偏重方法与技术层面,基本内涵还须厘清,否则容易出现浅表化、随意化现象。而概念不够明确及指导框架的缺失已成为影响“艺术课程”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因此, 需要从课程综合上升为课程统整,因为“课程统整在内涵上展现出作为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作为课程开发方式和作为一种课程哲学的不断扩充态势”①刘登珲:《课程统整的概念谱系与行动框架》,《全球教育展望》2020 年第1 期,第38 页。。 相对于初步的课程综合,基于跨学科原理的、更深入更系统的课程统整观能更好地满足“艺术课程”的内涵追求以及课程综合的复杂性要求。 换言之,“艺术课程”综合的深化,越来越需要在明确的课程统整概念统摄下建立更具指导意义的课程统整框架, 而这一跨学科的课程统整框架是当前课程综合研究领域的一种新的有效表达方式。

为推动“艺术课程”向课程统整的演进,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1. 进一步了解跨学科教育推动课程统整的学界背景;2. 挖掘四川音乐学院进行“艺术课程”统整研发的优势和潜力;3. 研究如何从跨学科课程要素、 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科技3 个维度进行“艺术课程”统整的框架研究,由此探寻从“艺术课程”综合上升到“艺术课程”统整的实施路径,以此推动“艺术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彰显四川音乐学院的办学特色。

一、学界背景:跨学科教育推动课程统整发展

跨学科教育是当代主流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当前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②郑昱、蔡颖蔚、徐骏:《跨学科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国大学教学》2019 年增刊第1 期,第36 页。。跨学科教育跨越了传统的学科边界和大学的院系边界,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跨学科学习、教学与研究过程,培养具备复合知识、高阶思维和跨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③张炜、魏丽娜、曲辰:《全球跨学科教育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 的数据分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 年第1 期,第123 页。。 20 世纪, 多国教育界在跨学科领域已具体到课程统整研究,从概念、内涵的梳理到课程研发、研究机构的建立等,跨学科教育推动着课程统整不断发展。

(一)“课程统整”内涵

“统整”( Integration)一词“源自于拉丁文(Integrate) ,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使事物变得圆满; 其二是使分化的要素或部分形成有机的整体”④《牛津英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第956 页。。 这一统整概念在20 世纪20 年代进入教育界,意在解决单科教育过度发展的问题,力求以整体思维和教育综合的方式实现人的全面培养目标。1937 年,“课程统整之父”霍普金斯正式将课程统整作为研究专题纳入课程领域。 在随后的发展中, 此类跨学科教育观念促使教育学不断与旁涉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进行联结,跨学科而来的交叉学科成果也在持续拓展着课程统整的内涵和功能。 例如,将课程统整视为“一种课程组织,旨在将跨学科的课程作有意义的联合, 关注的焦点在于理解生活问题或扩大学习范围”⑤Carter V.Good,“Dictionary of Education,” Phi Delta Kappan,no.2(1973):38.;认为“课程统整也是一种课程设计,乃是在不受制于学科界限的情况下,由教育者和年轻人合作认定重要的问题和议题,进而环绕着这些主题来形成课程组织”⑥[美]詹姆斯·比恩:《课程统整》,单文经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3 页。;又如,强调“课程统整要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以他们的方式去组织、关联或统合学习和经验”⑦Asbeck,A.L.M.,“Integrative Learning from the student perspective:A case study”(PhD diss.,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1993:26).等。

(二)跨学科教育与课程统整的发展现状

当代, 受国际教育界跨学科教育不断推进的影响,课程统整研究成绩斐然,其中又以美国的发展尤为引人瞩目, 涌现出了一批涉及课程统整研究的知名学会和研究机构, 例如课程发展与监管协会、国家科学基金会、卡耐基基金会等。 更具影响的是“美国中等教育学会”, 它是美国该领域研究最重要的学术机构和活动阵地,以期刊社、工作坊、线上资源中心3 个下设子机构开展学术活动, 国际知名课程统整专家比恩、大卫、布拉夫等均加入其中。“2017 年年报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学会约有37 万个人会员和1.8 万所机构会员。此类机构为当代美国课程统整范式的生成提供了组织基础。”①AMLE, “Publications,”October 15, 2010,accessed May 25, 2019,http://www.amle.org/AboutAMLE/AMLEataGlance/tabid/122/Default.aspx.从中可见美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力度和发展速度。

近年来, 我国的跨学科教育和课程统整同样呈现出迅猛发展势头, 重点高校大都建立了不同方向的学科交叉研究平台, 所形成的交叉学科成果在国内已大面积“开花”。当下,国际竞争加剧,国家急需高层次创新人才,而这些人才大多分布在跨学科领域。这方面,教育界功不可没, 以跨学科教育方式开展的课程统整研发不断推动着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也推动着交叉学科逐步走向成熟。

2019 年11 月,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以“多元视角下的课程整合”为主题,围绕课程统整的理念、路径、经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展示了目前在课程统整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0 年7 月,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拟新增“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 其将成为我国第14 个学科门类, 这一最新学界动态内含着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 为此, 各大高校积极布局一系列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举措, 其中就包括更多课程统整领域的开发和研究。 四川音乐学院就创新型的“艺术课程”统整进行深度探索,正是顺应了国际国内前沿性的教育理念、 当前我国最新的教育政策及人才培养战略。

二、研发土壤:川音的历史与优势

有着超过80 年办学历史的四川音乐学院现在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为把学校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高等艺术院校,需要“结合自身文化积淀和学科特点,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个性化发展路径,形成高等艺术院校个性化发展的格局”②刘立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艺思想 积极推动高等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的思考》,《音乐探索》2020 年第1 期,第5 页。。为此,有必要抚今追昔,追根溯源,在历史积淀和当前发展中挖掘优势,理清思路,解放思想,探索个性化的创新之路,更好地彰显办学特色。

(一)综合发展的历史积淀

从历史的角度看,曾经在较长的时期内,四川音乐学院是一所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院校, 有着多学科的艺术教育特色。 1939 年创办之初,校名曾为“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1942 年改名为“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简称“省艺专”),又开设音乐、应用艺术、建筑、绘画科目,校长为画家、教育家李有行先生。抗战时期,国内文艺界知名人士云集四川,省艺专曾聘请音乐家喻宜萱,画家张大千、丁聪,雕塑家刘开渠,工艺美术家雷圭元,建筑学家刘文葆,语言学家吕叔湘等来校任教,使之成为当时国内知名的综合性艺术专科学校。1959 年, 学校正式更名为四川音乐学院。 2000年前后,四川音乐学院在音乐专业各院系之外,又陆续增设美术学院、舞蹈学院、戏剧学院、传媒学院等,形成以音乐与舞蹈学科为主体,艺术学理论、美术学与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跨学科优势与顶层设计

通过梳理上述历史发展进程,可见四川音乐学院具有多学科、综合性艺术教育的历史积淀,也有着跨学科所需要的多学科土壤和丰富的课程资源, 这在国内11 所专业音乐院校中是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的。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本色、潜力和优势,以顶层设计为引领,在多学科跨越融合中,提升课程创新驱力,开发能体现学校优势的“艺术课程”的统整框架,打造新的特色课程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实现学校规划的特色发展蓝图增添助力。

近年来, 学校已在跨学科方面启动了一系列计划,创建了若干跨学科院系与研究机构,如实验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与管理学院、电子音乐系、艺术教育系、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院等,有意识地进行了跨学科创新探索。 在课程统整方面,也进行了“交互音乐设计” “音乐治疗学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音乐文学概论” “新媒体运营管理”等综合性课程的探索,并在人文通识类课程推荐目录中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修读课程。

在这一良好趋势下, 需要进一步以综合推动创新,铺开更多的跨学科探索,以不断增加学校课程创新增长点。本文论及的“综合性艺术课程教学”,正是在上一阶段进行了该跨学科课程的初步试验后,进一步从课程统整的角度出发,更深入地探索课程综合的发生原理——包括统整的维度与框架、统整的主题凝聚力、统整的运行机制等,构建达成共识的可操作性模式,以实现课程迁移和推广的目的, 使其后续单元设计有科学的参照依据。

三、实施路径:构建“艺术课程”统整框架

跨学科理念下的课程统整“既是一种知识与生活、科学与人文、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彼此融合的价值追求与时代精神, 又是一种强调互动建构、 合作探究知识的学科研究的知识论与方法论”①张华:《论理解本位跨学科学习》,《基础教育课程》2018 年第22 期,第8 页。。 由此概念而来,本文所研究的“艺术课程”统整主要建立在跨学科课程要素、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科技3 个维度的统整框架之上。 以此为基础,从艺术内部、外部的关联出发,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课程统整, 并凸显人文主题在其中凝聚各方的重要作用,重构起一个交叉集成的、以全人培养为目标的新课程框架。

(一)跨学科课程要素的统整

“艺术课程” 统整框架的第一个维度是跨学科课程要素的统整, 就是要实现包括学科内部各子学科及学科外部各学科之间课程要素的跨域整合。 “艺术课程”的跨学科课程要素包括艺术学科内部音乐、诗歌、美术、舞蹈、戏剧、 媒体艺术等各艺术科目带来的学科内跨域课程素材, 同时包括艺术与其他学科关联的课程素材,如艺术与哲学、伦理学、历史学、心理学、地理学、物理学等方面联通而带来的跨学科课程素材。

为将一系列跨学科课程要素合为一体,但又不会散乱无序或沦为简单的拼盘式状态,在“艺术课程”统整中需先设定课程的主题,以预设课程主题统领并关联不同学科, 然后以单元设计组织对课程主题的教学。乔克布斯认为“课程统整是一种避免学科知识过度分化而彼此失去关联的课程设计, 应用不同的学科方法与语言以验证一项核心主题、议题、问题、单元或经验,进而通过学科之间的联结、沟通进一步优化教学的过程”①刘登珲:《课程统整的概念谱系与行动框架》,《全球教育展望》2020 年第1 期,第43 页。。 “艺术课程”的跨学科统整正是要实现上述优化与重构目标, 以课程的核心——人文主题打通艺术学科内部、 外部的学科壁垒, 促使学生在综合语境中深入学习和理解课程主题的广泛文化意蕴。

当然, 课程统整并不排斥各学科的独特性,而是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类艺术的、跨学科的通感与多样性表达的能力。通达与贯通的艺术学习能让学生获得更加浓厚的“文化意味”,在大格局中进行文化思考,从而能更好地进入文化中的音乐、文化中的美术这样的深度学习空间。

以川音艺术教育系研发的 “艺术课程”单元课《山水情怀——富春山居之境》为例(以下所举皆为同例), 其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的“山水情怀”为设定主题展开跨学科课程要素的统整,其中涉及诗、歌、舞、画等多种艺术领域,也渗透着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开放概念,从而构建“山水情怀”这一典型的综合性文化情境,使学生在这样的单元学习中充分体验到综合的艺术之美,理解和建立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整体思维方式,并获得多样化的艺术能力。

(二)艺术与生活的统整

“艺术课程”统整框架的第二个维度是注重艺术与生活的联结, 将该课程置于生活的情境中。霍普金斯认为“过度的分科课程对学生将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之一是破坏了学习与生活的关联性与整体性。 如果过分地注重学科内在的知识逻辑,导致工具(学科)与目的(学生)错置,进而造成学生与学科、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知(知识)与行(应用)疏离”②刘登珲:《课程统整的概念谱系与行动框架》,《全球教育展望》2020 年第1 期,第44 页。。 这也就是学校的课程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的疏离, 无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艺术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实践而发展,生活是艺术产生的源泉和成长的土壤。 “艺术课程”与生活的衔接整合,力求让学生了解在艺术中如何反映了人类的生活习惯、信仰追求、感情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挖掘生活素材,将生活素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 创造美及表达丰富感情的能力。

单元课《山水情怀——富春山居之境》,在人文主题的统领下, 不但综合了各学科课程要素,还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与理解元代黄公望从江南山水中升华而来的闲适、 恬静的中国山水精神和远阔的大自然之美。 以一幅画作传奇式的流传经历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生活的内在规律,同时还将生活与大自然中的山水与音乐、绘画、文学中的山水主题艺术创造联结,激发学生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表现中国山水之境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单元课中学生主导的活动课环节: 请学生以小组方式分别从生活中寻找材料,制作中国山水园林简易模型,设计城市屋顶花园,组织小型雅集, 开展听琴、吟诗、赏画、茶道、插花、品香等丰富的课堂体验活动……实施这样的艺术与生活的广域活动课程教学, 将学习置于人类生活的大场景中, 能将学生带入生态式的学习情境, 体验现代人在城市森林中寄情于山水的生活方式, 思考如何才能诗意地栖居,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这也是实现课程育人的重要手段。

(三)艺术与文化、科技的统整

“艺术课程”统整框架的第三个维度是关注艺术与文化、科技的关联,旨在以课程创新服务社会。社会改造主义教育家瓦尔斯就主张以学生与社会融合的课程统整设计来培养能改造社会的未来人才,实现学生与社会的统整。 这也是我国一直以来的教育指向。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国情要求突出社会取向的课程统整立场”①刘登珲:《促进核心素养有效转化的课程统整策略探讨》,《教育发展研究》2018 年第6 期,第43 页。,例如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就十分强调社会逻辑和改造社会的素养,要求学生具有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认为这样的人才方能承担应对国际竞争、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 “艺术课程”研发也由此目的出发,着力于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因此,社会主义改造观下的“艺术课程”统整, 一方面期望能从艺术联系到相应的社会文化,使学生具有高水平的文化素养,以有助于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特别是在举国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而奋斗的当下,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与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吸收其中的内在能量, 加强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觉,使之具有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大业而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另一方面,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课程”的统整也密切关联科技。艺术与科技本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翼,艺术积极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很多当代科技都有丰富的艺术创意,科技之美离不开艺术之美;反之,科技的日新月异也对艺术发展推波助澜,电子音乐、媒体艺术都来源于此。“艺术课程” 统整期望充分利用各类科技元素进行课程研发,引导学生将艺术和科技关联起来,发现并欣赏科技所揭示的秩序之美,同时能够运用新科技进行艺术学习和创造,能从艺术与科技的链接中形成更活跃的思维、更大的创造空间和更新的创造成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在单元课 《山水情怀——富春山居之境》的教学中,用电影剪辑方式让学生看到与山水主题相关的影视作品。 同时,利用VR 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真实”中延伸浏览中国和世界各地博物馆收藏的有关山水主题的中国艺术名作,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深度学习、持续学习和自我学习的水平。这是科技助力艺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手段。 另外,给学生的课后作业中,包括用手机拍摄有关中国山水主题的短视频、用App 制作微电影,鼓励学生以此与社会分享自己心中的山水情怀;学生还可以积极进行个性化创意,用中国山水主题去设计简易的文创作业,如书签、笔筒、画扇、剪纸、置物架、灯笼、台灯罩等,从而起到以课程教学浸润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培育学生具有服务社会的多种潜能。

根据上述这样三维度的“艺术课程”统整框架,可以清晰地看到“山水情怀”这一人文主题下所能辐射到的“艺术课程”单元教学情境全景图。 简而言之,“艺术课程”统整框架的3个维度,其要旨均在于努力使艺术学习经新的课程设计回归大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回归学生的全面发展之路。所谓“融汇贯通,方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通过这样优化设计之后的“艺术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从而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全人培养的教育总目标,也能使培养的未来师资更好地胜任社会工作。 因此,四川音乐学院的“艺术课程”统整,是经跨学科思维指引的新的课程重构, 是面向未来的创新型课程,也是可以帮助学校实现特色发展的课程改革思路之一。

四、问题与对策

“社会寄望于大学通过跨学科乃至超学科等方式促进课程统整,改变课程内容割裂与结构单一、固化的状况,以使培养的人才具备更高的跨界整合与创新的能力。 ”①钟勇为、缪英洁、林敏:《优化大学课程体系:一个多域耦合的解释框架》,《江苏高教》2020 年第5 期,第44 页。然而,课程统整是系统性较强的工程,需要理念、知识、技术、经验和资源的支撑,甚至还需要勇气、策略与智慧。

目前, 这方面突出的问题是人才资源不足。 多数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缺乏建构、研发新型艺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不易进行跨学科课程统整的研发与创新。 为此,需要通过系统的师资培训计划, 更多的跨学科学习、交流机会,培养出一批具有综合素养的、合格的教研人员。

另外,“中国高校中师资所属行政体系明确,不同院系间的师资交流有局限性,难以形成长期深入的跨学科合作”②陈香、张庭瑜:《中意高校设计专业跨学科教学模式比较研究》,《美术大观》2020 年第5 期,第129 页。。 这导致不同院系、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教师学习、交流动力不足。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们的工作更多是指向所在院系和本学科内, 较少思考跨越学科和课程统整的问题, 自然也难以养成跨学科的思维。 即使是在四川音乐学院这样本身学科资源丰富多样、 非常适合跨学科开发的院校也存在类似问题,“艺术课程” 统整研究有待师资力量的进一步整合。

为此,可以在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师之间引进共生理念和对话机制,建立跨院系、跨学科教师教研共同体,拓展教师群体的智能结构,以培育教师对跨学科的兴趣点和注意力,提高其课程统整创新意识与能力。 同时,超越现有院系,持续推进学校层面的顶层跨学科设计与课程统整研发, 并以校校联盟、校企协同、产学研一体等跨校层面的举措予以助推等,不断增强学校跨学科课程创新的内生力量。

如此,“艺术课程” 统整这一综合性艺术教育试验,方能“生成新形态、大智慧、高品格,在一个优化的综合语境中,使学生获得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的艺术学习体验, 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③刘立云、李林芸、柳良:《走向综合:综合性艺术教育观念与历史概述》,《音乐探索》2020 年第2 期,第3 页。,也才能以“艺术课程”充分突出四川音乐学院的优势与潜力,使之成为学校“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特色建设的构件之一及呼应教育综合这一时代大势的前沿性成果。

猜你喜欢

统整跨学科学科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