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运动心理障碍的方法
2020-12-07陈珂
◎陈珂
小学生本应是活泼积极且乐观向上的,但体育锻炼对身体的消耗比较大,当他们感到疲惫或者经历失败后,在心理上会出现恐慌、退缩、畏惧等情况,被所有的消极情绪所覆盖,最终不能坚持进行体育锻炼,无法获得较好的成绩。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对小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必须要培养他们终身科学锻炼的意志。那么就要对存在运动心理障碍的学生做好辅导工作,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科学的指导和正面的激励。
一、因材施教,降低要求
小学生在身体条件、运动能力等诸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忽视掉了这种差异性,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就会让部分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会害怕达不到要求而气馁,出现逃避的行为,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上,需要因材施教,灵活地处理训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降低对身体素质差、运动技能不够发达学生的要求,将总体目标分为几个小目标,组织学生进行有层次的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达成目标的成就感,有助于保持他们积极的态度,是消除他们心理负担的一种有效方式。比如跑步练习中,体能稍差的学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那么就降低要求,规定他们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短距离的练习任务,先增强他们的体能,再锻炼他们的爆发力,最后再进行长距离的训练。这样先从个人不足的地方入手进行指导,逐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扬长避短,树立自信
虽然部分小学生有运动心理障碍,但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也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期望展现出最好的一面。在体育课堂上可以通过测验的方式来观察学生在运动方面的优点和不足,比如有些学生爆发力很强,擅长短跑,有些学生体能较好,善于长跑,有些学生耐力强,可以组织这些学生进行专项的训练,在保障他们完成其他基础训练的同时,安排他们进行特长方面的练习,鼓励他们打破自身最好成绩,让他们在不断突破自我中成长,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自信,也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展示一技之长。再如有些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但头脑非常灵活,能快速地抓住他人动作上的特点,那么可以安排他们进行一些体能消耗较小的运动,组织他们观察其他学生,帮助他人调整运动方式。这样的辅导方式让学生各展所长,帮助他们建立了信心。
三、循序渐进,改变方式
要想取得超高的体育锻炼效果,就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而小学生的意志力明显不足,尤其是被他人超越或者受到批评时,内心会严重受挫,严重怀疑自己的实力,对之后的训练也充满了迷茫,这个时候就要指导他们循序渐进地练习,指导他们有计划地训练,先让他们定下一个短期的小目标,再定长期的大目标,最后结合目标的完成情况总结原因,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训练。另外作为教师,则需要时常对那些容易被失败左右的学生进行激励和心理暗示,在训练前要求学生在心里默念几句:“我可以!我能行!”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无论进步的大小,都运用激励和表扬的方式,同时委婉地指出不足,耐心地帮助他们修正,让学生内心受到鼓舞。用长期积极的心理暗示及难度逐步提升的训练任务等方式,逐步消除小学生不健康的心理活动,激励他们勇敢、坚毅地往前走。
总之,抓住小学生全面发展的 关键时期,借助体育课堂来消除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勇于挑战的态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以最好地心态面对去迎接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身为体育教师应承担起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责,借助趣味性的活动,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训练,创造出轻松的锻炼环境,让学生放开自我、卸下包袱,激励他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去参加体育锻炼,使他们真正理解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