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典范英语》小说教学实践
2020-12-07陈嘉宁
◎ 陈嘉宁
《典范英语》(7—10)由英国牛津出版社出版,作者均为名家,书中语言鲜活生动,地道有味,深浅适宜,堪称“典范”。为了用好这套课外读物,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言素养,我们备课组认真研究,设计出一套较为系统的学习方案。
一、为每本小说精心设计导学案
经过集体备课,我们决定从阅读理解和词汇学习两个方面设计我们的导学案。阅读理解方面,我们参考《课标》对学生阶段性的培养目标,最初以查读事实性信息为主,逐渐加入培养概括能力、推断能力的题目。每位教师认真研读文本,设计的问题精准,内在逻辑性强,每一章约设计3-4 个问题。学生回答出这些问题后,基本能把每一章读明白,真正发挥了导学案“导”的作用。词汇学习方面,我们依托文本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词汇积累。
二、认真开展小说的“输出”研究,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除开展小说海报设计、思维导图设计等输出活动外,我们扎实地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写作研究。指导学生摘要写作时,我们引导学生画出小说的思维导图,先按照思维导图进行复述练习,再完成摘要写作。在遇到小说主人公情绪线索鲜明的小说时,我们带领学生梳理人物的情绪变化,分析每个情绪状态下人物的行为和态度,助力他们完成写作。在学写新闻报道时,我们首先带领学生学习英语新闻的五个部分:标题、导语、背景、主题、结尾,并分析小说的这五个部分,帮助他们完成一篇合格的新闻写作。在学习人物性格分析时,我们首先让他们找出该人物在文中的典型行为,根据这些行为分析人物特征,最终写出一篇有理有据、内容充实的文章。
我们也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也是英语核心素养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例如在《典范英语》7—9 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国王原谅了闯入城堡的海盗,如果你是国王,你会原谅他们吗?教师指导学生写英语论说文。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我们全组大胆启动了创意小说写作。写作前,我们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提出了细致的要求。
该活动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创作热情。原本要求每个同学写3—5 句话,最终学生的平均写作量在120 词左右。有挑战性的任务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到“心流”。通过实践我越来越感受到这份作业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它有助于培育、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力、沟通力。我每天坚持和当日负责续写的同学开一个简短的策划会。案例如下:
该班级故事背景介绍:
故事中的妈妈先是怀疑儿子偷了家中唯一值钱的东西:一条项链。项链最终被证明是小狗放到了桌子底下。儿子没有得到妈妈的道歉,整夜未眠。第二天儿子好不容易自己调整好情绪,在家门外捡到10美元的钞票,又被妈妈怀疑偷了她的钱。
这位同学的接续内容:
1.被怀疑偷钱的儿子被妈妈打了一耳光,爸爸听到儿子的怒吼声,出来问儿子怎么回事,问他这会儿不是应该在门口等校车去上学吗?
2.儿子的表现是痛哭流涕,连声道歉。
3.经过爸爸的提示,妈妈发现钱就在她的钱包里时,马上给儿子道歉.
4.家庭矛盾还在升级,但是这家却收到了来自魔法学校的信。
教师引导:
1.分析前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爸爸是体贴温和的人,丢项链那次他曾坚定地对妈妈说绝不相信是儿子做的。丢钱这次呢,对儿子说话的语气变得有些冷酷。妈妈始终是个强势的人,这次痛快的道歉似乎不太合理。儿子的情绪经历了被冤枉后的委屈,自我消化,再次被冤枉,情绪应该会有新的升级。
2.引导学生解释不断升级的家庭矛盾和魔法学校之间的关系(昨天动笔前,该学生曾表示就喜欢写魔法故事)。在学生未能解释出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时,老师换了一个方法,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后面的接续者,会如何接续这个故事。学生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儿子和妈妈冷战了几天。全家气氛比较凝重。儿子即将中学毕业,他悄悄给魔法学校递了申请,希望能够学到让妈妈脾气温和的魔法。
获得的启示:
不带偏见地充分尊重并倾听学生的想法,不剥夺作者应有的创作权利。耐心引导学生的思维。首先带领她分析文本,把握文本的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捋清人物的情绪主线。优化思维的过程,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自行提出优化方案。最后让学生谈谈这次接续活动的收获,让学生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小说创作的后期,我们将各类人才吸纳进来。比如擅长绘画的同学为小说制作插图,语言能力强的同学担任审校、设计能力强的同学设计封面等。小说会成为同学们很好的青春纪念册。
在小说探索的教学中肯定还会有很多问题,我会做好行动研究,不断总结、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