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但愿人成双》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0-12-06王丹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4期
关键词:支点苗族声部

◎ 王丹 (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声乐是音乐表演艺术的一种,从事声乐表演要具备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声、歌唱语言和表演的能力以及相关的知识和修养。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既培养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对民族民间音乐具有创新性研究的审美能力,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把声乐演唱与民间歌曲结合在一起,相互借鉴融合,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本文将反排苗族多声部情歌《但愿人成双》引进声乐课程教学改革,让课堂更加新颖,多样化,打破传统声乐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带领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的田野山间,学会去民间采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声乐课程的积极性。这种藏在大山深处的“高原情歌”,音乐旋律优美动听,音域宽广,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其演唱者的方法技巧高超,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是民族音乐中的奇葩。实践证明,学生对这一新的教学方法很受益,教学效果很好。

一、多声部情歌《但愿人成双》的音乐文化特点

《但愿人成双》这首苗族多声部情歌的发源地位于武陵山片区的贵州黔东南台江县,这里有很多苗族村寨,他们聚族居住,一寨同姓,生活在一个寨子同一种族的男女之间不能通婚,就连对歌,吹口哨和吹木叶都会被歧视和禁止,所以在这种特殊的人文风俗下,小伙儿哼唱着“游方”歌,即去可以通婚的村寨串门,寻找自己的心上人。这种形式成为了苗族未婚男女的常用交际恋爱模式。在各种节日上,还有农闲的时候在晚上进行游方活动,还有专门为约会设立了“游方坪”,黔东南的各个村寨都有。小伙们想找对象,就可以唱出美妙的歌声吸引心仪的姑娘,村寨的姑娘们不论相识与否,只要听到悦耳的歌声都会春心荡漾,闻声而来,找寻心上人。这种纯洁质朴的对歌活动贯穿在整个相识、相知到相爱的全过程,情意绵绵,令人陶醉。苗族反排多声部情歌有独特的和音和旋律,是无伴奏五声音阶民歌,有鲜明的地域性。《但愿人成双》这首苗歌从谱例看相当有特色,女生唱到“青山育好林,山村出好人”,男生呼应“真的,妹啊”。下一小节,女生再唱第三句“阿哥生得好,十指长长胜过红广菜的秆”,在男生轻柔的伴唱绵绵地长音“5”陪衬,跟第四句叠唱,形成了多声部的关系,表达了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感情。到男生主唱“多谢你们这些好阿妹,会逗会唱动人心。”女生伴唱一段高音延长的手法来遥相呼应。男女生用真假嗓结合的演唱方法,声部之间和谐优美,委婉清新,令人陶醉向往。

二、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内容

在声乐课堂上,将歌曲《但愿人成双》里的文化生境、演唱技巧以及传承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改革:

(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引导同学们去多声部情歌的发源地进行实地采风,了解当地的人文风情,民族文化,将武陵山区的苗族多声部情歌《但愿人成双》写成文字调查报告,再在课堂讨论和总结,从历史发展、人文生境、音乐风格特点与歌曲的表演形式引入声乐课堂,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

苗族多声部情歌是鲜活的声乐演唱示范教材,是苗族人们最真诚纯朴的情感表达,质朴纯洁,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作为高校学习声乐专业的学生,非常需要这样的好作品来开拓他们的视野,原来音乐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只是利用传统的网络和电视学习,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歌声,都有情感表达,需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和聆听。所以在专业院校里听到的都是千人一声的情况,没有特色和感染力。用《但愿人成双》这样的题材作为声乐教材,挖掘出里面的精髓给同学们借鉴和学习,对声乐演唱有新的认识,更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把声乐这门课程活学活用。

(二)结合《但愿人成双》的演唱技巧和表演形式,融入声乐课堂,解决声乐教学中的发声技巧和舞台表演问题。

1、结合《但愿人成双》中“绵绵音”的发声特点,改进声乐教学中共鸣与位置的训练。

在声乐教学中,共鸣与位置的发声训练是声乐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重要的基础训练和难点训练。“共鸣与位置”,是声乐上的常用技术术语,简易理解即为“产生共鸣音响、音色的地方。”产生好听的共鸣,是由适度的深呼吸支持、正确的发声位置和共鸣位置三个重要因素构成。在《但愿人成双》这首歌里,男声轻柔的绵绵音,声线优美通透,气息饱满流动,自然柔美,这种山野田间的自然发音状态,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运用到声乐演唱教学当中去。我们在当地的实地采风中,看到苗族的男声演唱时发出轻声高位的绵绵音,他们声音的位置特别高,气息也用得相当好,很放松,苗族男声演唱时,全身放松,耳根打开,带着热烈的情感,大脑中浮现的都是如何跟心上人表白的意境,深情款款,情深意切,为了表达出真挚的情怀,声音从心里随着情绪从弱到强的表达,把声音的集中点都想到头顶并通过腰部的力量从眼神和脑海中传递给心上人,这种声音正好就是声乐技巧中讲的共鸣和位置,可以借鉴他们的“绵绵音”来找到声乐技巧演唱中的共鸣与位置。通过对比研究,声乐技巧中的共鸣与位置也是通过鼻咽腔出现的一个集中而又明亮的小共鸣点,在扩张的空腔里振动、闪光。这种集中而又闪光的音色,使演唱者自己能清晰地感觉到共鸣和高位置的出现。良好的共鸣,在共鸣腔里有三个共鸣点,第一个是在鼻咽腔,另外两个是共鸣的反射点,一个在口腔的上口盖中点,另一个是在脑门儿的眉心处。把握好这三个点就可以根据歌声的变化调整共鸣的位置。歌声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语言的母音进行着各种复杂的变化,在不停地变化中,始终保持统一、优美的共鸣音色,拥有出色的演唱技巧。因此,可以借鉴苗族男声的“绵绵音”来找到歌唱的共鸣与位置。

2、结合《但愿人成双》中“大真嗓”的发声特点,改进声乐教学中声音支点和咽壁的正确使用。

在声乐教学中,声音的支点和咽壁的正确运用是声乐教学的难点部分,支点分为口腔和胸腔的支点,头腔的支点,气息的支点,重点训练口腔和胸腔的支点,当在咬字吐字时,歌唱的专注放在上门牙齿,让咬字吐字清晰干净,声音的着力点在胸口,有胸振的感觉。咽壁是你张大口后,可以看到最深处的地方,在小舌头的后面,把小舌头讲做前门的话,咽壁就是后墙,喉咙里面小舌头后面的肌肉群,打哈欠抬起来的状态,要使咽部张开使咽部肌肉立起来发出金属般有质感的声音。头腔的支点,可以通过哼鸣来找,还有可以想象弯腰低头的时候唱歌,这个时候就能轻松找到头腔的支点。气息的支点,是充分利用呼吸肌肉群,即横膈膜和腹肌来控制呼吸,把气息自然均匀的吸到腹部,然后利用小腹慢慢向外扩张,支撑着气息,感觉声音是由小腹混合着气息发出来的声音。在《但愿人成双》这首歌里,她们发出来的“大真嗓”是在山野里与外界联系时,需要抒发情感时,就自然的唱起来,通过身上穿的腰带位置的腰部肌肉来发力演唱,我们在实地采风当中,与苗族女声交流演唱的技巧,在她们小时候歌师的教唱中,也会强调收腹挺胸,从胸口的内心深处来慢慢歌唱,嘴巴张大吸气,深情地望着心上人说出内心的独白,这样发出来的声音在胸口振动很大,音色结实明亮,非常好听,接近自然的说话状态,又很有传送力量。可以借鉴她们的“大真嗓”来找到声乐技巧演唱中的声音支点和咽壁的正确使用。

3、结合《但愿人成双》的情感表达和表演形式,融入声乐课堂的舞台表演训练内容,解决声乐教学中的学生对歌曲演唱时表现力不足和舞台表演生硬的问题。

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社会,大学生们对音乐的了解和认识主要在网络,没有文化底蕴和深度,导致学生们唱起歌来没有真情实感,没有深情并茂,所以培养大学生们热爱各民族的优秀民间音乐,学习与演唱,借鉴多声部民歌里的情感表达和表演形式与声乐课程的内容相融合,把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髓,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提高学生演唱水平和情感表达能力。

聆听她们的演唱时,会感受到大山一样的胸怀,高昂的旋律在流荡,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呐喊释放心中情怀。这种原汁原味非常纯正质朴的声音状态,是苗族歌唱中常见的用来抒发情绪、表现歌曲高潮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能够表现出苗族鲜明的民族个性与艺术品格。通过在课堂内观看视频、教师示范和实地采风相结合的手段,让学生在被感染与陶醉的同时,完全运用苗族人的思维方式和感受来调整声音状态,用好身体和腰部积极的劲来帮助到气息的保持,防止声音松垮,把手指按住耳根来自由无痕迹转换真假声,把声音传送得很远。用这种方法来改进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学中男女声的气息、混声、共鸣问题是一种新的尝试与突破,而且效果同样很好,学生进步很明显。

(三)结合《但愿人成双》这样优秀经典的代表作,让学生在声乐课堂树立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理想和信仰。

在武陵山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民族民间习俗千姿百态,有恋爱婚姻、年节集会、信仰禁忌等等,武陵山区众多的民族,都有各自的历史沿革、不同的生存环境和文化渊源互相渗透,使少数民族美民俗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特点。这些特点形成了五彩缤纷的民歌,在口传心授的方式中代代相传,形成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学习过《但愿人长久》这样优美的民歌后,为在校的声乐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户,沿着民歌的道路继续探索,挖掘,研究,把我们民间精品音乐传承与发展下去,形成一道独特的探索音乐之路,做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播者,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使命与创新之路。

三、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但愿人成双》引入声乐教学,运用效果显著,声乐课堂的学生在发声技巧的运用和演唱作品的情感表达等方面,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学习,学生的各项声乐技术指标都有显著进步,舞台表演能力有所增强,学生在各类声乐大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好成绩,这也标志着这次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因此,本文认为,高校声乐教师应该多借鉴中国民族民间的声乐传统理论,进行声乐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把声乐课程发展成为精品课程。

猜你喜欢

支点苗族声部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多声部视唱训练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