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错例 优化教学
——错题分析及应用研究

2020-12-02王科峥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策略性变式周长

王科峥

一、策略性知识典型错题的原因分析

典型错题是指学生解数学题时,在口答、书面等练习中呈现出的错误率较高的数学题。如果错题的知识属性是属于策略性知识,笔者把这样的错题定义为策略性典型错题。

1.受身心发展制约,未发现新旧情境中的结构性细微差异导致错误。

案例一:我的前面有9 人,后面有5 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的错误解答:9+15=14,错误率为57.7%。

对学生的访谈:

生:因为是求“一共有多少人?”前面有9 人,后面有5 人,就是9+5=14(人)。

师:你认为这样做对吗?

生:对的呀。

师:前面9 人包括他吗?后面呢?

生:不包括。

师:那说明9+5=14(人)是错的。错在哪里呢?

生:没有把自己加进去。

从访谈中看,对于9+5=14这种解题策略,学生本人还是坚持自己是正确的。说明学生对求“部分数+部分数=总数”这个陈述性知识是掌握的,但为何还错呢?原因在于题中有三个部分数,而“我”这个部分数比其他两个部分数更具有“隐性”因素,学生未能发现“新”的变化。还是坚持用原有的思路:总数=部分数+部分数,这是出错的主因。

2.由于认知结构的缺陷,导致解题策略的错误推广。

案例二:A 盒中有25 个玻璃球,B 盒中的玻璃球个数比A 多15 个,B 盒中的玻璃球个数比C盒多18 个?B 盒中有多少个?C盒中有多少个?学生的错解出现在求C 盒:40+18=58(个),错误率为34.3%。

对学生的访谈:

生:B 盒中的玻璃球个数比A 多。

师:(指着“多”)你是看到多,就想到了什么?

生:加法。

师:老师教你们的时候是这样教的吗?

生:(笑笑)不是,老师说什么大数、小数的。

师:那你为什么不用老师的方法呢?

生:太麻烦了。

分析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少),需要分析出大数、小数、相差数,然后找到相应的数量关系即:大数=小数+相差数,小数=大数-相差数,相差数=大数-小数。

3.学生对认识和解题中的一些特殊要求存在困难,导致解题策略的错误。

案例三:从一张长36 厘米,宽20 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剩下部分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错解如下:

学生访谈:

师:你怎么会这样做?

生:我先算长方形周长,再算正方形周长,最后把两个相减。

师:是吗?你是怎么想到可减的呢?

生:剩下的周长啊。

“求剩下的量,用减法。”这是学生已多次应用,并且验证正确的观念。而由于周长计算具有特殊性即“有限图形周长的不可加(减)性”。对于这个知识的认识,完全颠覆了学生对求“剩下量”的认识。

4.由于概念图式不够丰富,缺乏联系,导致解决应用策略的错误。

案例四:根据图形,画出距离是8 厘米的高。

学生访谈: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题目里只说画8 厘米的高,没有说要画在哪条底上,我就按自己的习惯画了这一条。

师:画好后,你想过这条高可能是8 厘米吗?

生:(低头想了好一会儿)不对,应该是斜边长一点。

师:好厉害哦,能够想到这一点。你当时怎么没去想呢?

生:(指了指左边的三角形)我画出来后,就认为对了,再也没去想了。

从学生的访谈中看,解决此题的三个知识点,即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大于任何一条直角边、画高的技能、平行四边形有两类高,学生都是明白的。

二、策略性知识典型错题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对于策略性典型错题的教学,如何进行优化?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铺垫性策略,做好铺垫,预防出错,提高正确率;其二,过程性策略,在教学推进中,找准容易出错的地方,突破难点;其三,练习反思性策略后期跟进,分析错因,纠正错误。

1.铺垫性策略。

有些错误是学生在新知识学习前,由于原有的知识结构“缺陷”、技能缺失等因素引起思考的错误,就要采用提前铺垫,为学生奠定“正确想”的知识技能基础。

(1)加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夯实“正确想”的知识基础。

在策略性知识的了解阶段,陈述性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在转化阶段, 程序性知识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要注重在操作程序中夯实陈述性知识概念。

如案例二是因为学生原有认知里知识结构出现了错误,即看到“多”就用“加”,看到“少”就用“减”。所以我们应该在新知教学前做好铺垫。

首先建立正确的概念。题中的“多、少”与“加、减”运算没有直接的逻辑推理关系。

本文实验环境为Linux操作系统,搭建了一主四从的小型分布式集群,各节点虚拟机处理器配置为Intel Xeon CPU E5-2650 v2,内存 4GB,软件为Hadoop-2.6.0版本。实验数据采用从UCI机器学习库中选取的美国199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该数据集的维度为68,共有2458285条数据,通过人工处理,将数据集抽样为6个大小不同的数据集,使得每个数据集的数据量以接近2倍大小的速度增长。

其次建立正确的程序。第一步,知道( )与( )比;第二步,比的结果( )多、( )少;第三步,求( );第四步,确定解决方法。

(2)加强“数学表示”直观能力培养,奠定“怎么想”的基础。

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在问题解决中思维需要直观的“数学表示”来支撑思考。这种能力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具体有三个方面:首先,培养图示与文字的转化能力;其次,培养“符号”表示的能力;最后,重视图示与条件间匹配的能力。

2.“过程性”干预策略。

所谓“过程性”干预策略,即在新知识学习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针对新知识的特点,找到学生思维可能出现障碍、阻隔的地方,引入相应的干预策略,突破难点,使学生头脑中构建起“怎么想”的正确思路和方法。

(1)用题组对比显示新旧知识概念差异,减少出错。

新旧知识在概念表述、题型结构、思考方法等具有某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掩盖了其差异,而概念差异可能是学生思维出现阻隔、障碍的“节点”。在教学中破解新旧知识的差异是干预的重点,其最常用策略是题组对比。

如案例三,学生受到原有知识经验的负迁移而出错,可以提供如下题组。

通过对比,凸显题①和题②都表示具体量。通过题②和题③的对比,重点突出③中是“率”。

(2)在解决多个概念融合的综合题时需清晰概念,建立解决程序。

一些策略性典型性错题干预后仍有较高的错误率。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清晰概念,建立解题的关键程序。

一个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8 万,这个数最大是( ),最小是( )。

要解决这个题目需要抓住三个关键:

近似数是一个区间,用数轴的直观形式帮助理解“区间”。

要清晰“最大”和“最小”两个词的含义。

要明确清晰可具体操作的程序,就需要配直观图示(如上图)。首先,要判清楚“舍”与“进”的数位;其次,根据四舍五入中最大与最小排列出数字;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找到最大和最小的数。

3.错误产生后的纠错策略。

(1)发现错因策略。

策略性典型错题的错因与陈述性、程序性知识属性错题的错因相比,更为复杂、更为隐性。需要关注两点:第一,原来是怎么想的?第二,错在哪儿?

通过“说”、“写”等方式,认识“原来是怎么想的”。

通过正确与错误的方法对比,认识“错在哪儿”。

错误思维方式往往带有一定的隐蔽性和顽固性,仅靠教师的正面示范,让学生认识错误,改变原来的思维方法,效果会比较差。

(2)矫正错误策略。

矫正错误更重要的是矫正错误的思考方式和思考方法,仅仅靠一个错误题目的订正难以实现,需要在多种变式练习中完成。提供非概念变式练习题,凸显出变中的不变,及时巩固正确的想法。还可以提供概念变式练习题,在这些变式题的练习中,凸显出变与不变的应对方式,达到融会贯通。

提供非概念变式题,及时巩固。

提供相同类型的习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习题中不断强化正确的思考方式,以此弱化原有的思考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不是以正确的解答为主要目的,而是要以改变思考方法为主,让学生通过写、画、说等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正确的思考方法。要增加与原题目的对比,凸显出不变的方法。

提供概念变式题,融会贯通。

提供变式习题,既能巩固原有正确的思考方法,又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也要与原题进行对比,凸显出变化的地方及改变相应的思考方法。

猜你喜欢

策略性变式周长
圆的周长
周长与面积
巧求周长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吗
从“解法自然”悟“变式自然”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策略性指导精致文笔
小学语文减负增效作业优化设计研究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语言理解的策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