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课堂交流的最后“一公里”
2020-12-29潘小福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0年11期
潘小福(特级教师)
数学课堂中,教师常会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后,再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让不同的学生交流思维过程或结果。然而,很多时候往往就止步于呈现不同学生的不同答案,虽然有时也会给出一个教师自认为正确、完美的“标准答案”,却没能让学生依据不同的答案,理解不同答案背后的思维方法,从而完善自己的认知,优化自己的思维,学会整体理解。这就是没有走好课堂交流的最后“一公里”。
比如“圆的半径”教学:
第一环节,教师指出: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第二环节,让学生在用圆规画好的圆上,任意找一点,连接圆心,画出圆的一条半径。
第三环节,选择几位学生画有半径的圆,提问:都画得对吗?并进一步提出:像这样的点,圆上有多少个?
第四环节,你们发现同一个圆的半径有多少条?(教师板书:圆的半径有无数条)
单一地从知识教授的完整性、正确性来看,以上教学环节很好。但从引导每一位学生学会整体思维而言,显得“欠火候”。如果再增加第五环节,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出“圆的半径有无数条”这个结论的呢?引导每一位学生回忆前四个环节,并完整地表述:
大前提: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小前提:圆上有无数个点。
结论:圆的半径有无数条。
这样就让学生不仅知道了“圆的半径有无数条”的数学结论,而且体悟了用“三段论”推理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学会了整体思维。
数学课堂交流的“最后一公里”,站在“学会思维”的立场上,应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学会理解不同答案背后的思维方法,更全面、整体地认识问题,更规范、科学地理解数学知识,更多样、灵活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理解他人的思维,反思自己的思维,才能形成整体的数学思维,既习得知识还发展思维,更涵养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