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传统音乐》
2020-12-02王伟成广西艺术学院
◎ 王伟成 (广西艺术学院)
中国音乐博大精深,中国音乐的历史自贾湖骨笛的发现,可以上溯8000年左右。如此漫长的历史跨度,注定了中国音乐史的厚度和广度。此本《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丛书之一的《中国传统音乐》,是该领域以论文集形式出版的第一部著作,其对于中国学术建设而言,无不具有开拓性、奠基性的意义。
此书于2009年1月,经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为《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系列丛书九部之一。如今的各大高校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还是建立在通史类的教材之上,并且以简单表层的学习为止,这对于国人来说是不够的,对于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更是远远不够的。一本论述深刻的论文集,以详细讲解中国传统音乐中各组成部分的风格特征、本体等为指导思想的书籍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此论文集,既是中国传统音乐入门的导读,更是深入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钥匙。
一、各家所长、学界开创
此论文集选取了刘天华、吕骥、郭乃安等20位学者的文章收集在册,论文所涉及的内容也不尽相同,选取的论文,涉及到许多方面,例如吕骥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时此书的一个写作要求的总领,常任侠的《汉唐时期西域琵琶的输入域发展》时全文唯一一篇关于乐器研究的论文,武俊达《山歌、小调到戏曲唱腔的发展——以杨剧曲牌<梳妆台>为例》则为读者阐释了我国传统音乐民歌到戏曲的一个发展过程。还有钱仁康、王耀华则是选取了一个乐种内的某个点进行具体详细分析。除此之外,乔建中、杨匡民等人的文章,则是看到了中国传统音乐与周围相关文化,如地理学等学科的联系。赵宋光、黄允箴的论文则是看到了我国传统音乐中旋律的重要性,并以此为主体进行论述。可见,选取的22篇文章,是完全不同的内容,可谓集各家之所长。
20世纪之初,是中国社会徘徊于传统与现代“转接”的十字路口,西方音乐的强势进入,使得中国传统音乐一度进入夹层生活。①也正是因为此所以迫不及待想要获得更为广阔的天地。正如前言所言“虽然是起步之作可能显得粗疏稚嫩,但它们对于现代中国学术建设而言,无不具有开拓性、奠基性意义。”
二、坚实基础、由小见大
此论文集搜集在册的文章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相比较通史类书籍,它虽不能交代整个中国传统音乐发展脉络。但在选取文章时,也在尽可能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各个方面。开篇时选取刘天华的文章《国乐改进社缘起》、《我对于本社的计划》,以及杨荫浏的《国乐前途及其研究》,不仅是因为其年份最早,这三篇文章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发展的梳理以及对于其未来的展望。从刘天华及杨荫浏的文章可见当时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第四篇是吕骥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这篇文章是对中国民间音乐研究的范围、问题、原则和方法的论述。将这篇文章放在其他具体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文章之前,读者在此就可清楚各学者研究的方法,以便更快理解其他文章作者的思维模式以及研究方法。
从第五篇文章开始,选取了一些具体论述中国传统音乐的文章。读者通过对常任侠文章的阅读,不仅可以了解琵琶乐器的输入与发展,也能了解西域琵琶传入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使用的调式还有一些代表性人物。这是全书唯一一篇论述乐器的文章,侧面反映出当时从事乐器研究的学者数量并不多,值得参考与借鉴的文章也十分少。因此,在21世纪,人们可以将目光更多的投向乐器研究以及调式等研究当中。杨荫浏《孔庙丁祭音乐的初步探究》一文,是一篇关于仪式音乐的文章。可见20世纪开始音乐研究逐渐与政治、封建等思想脱离,愈加朝着专业化发展。除此之外,选取的文章还有涉及戏曲、民歌等。其中的论文有关于分析戏曲、民歌等发展脉络、相互关系;也有分析其代表性曲目的具体风格特征;还有从音乐本体进行分析的。各种分析方法皆有涉及。《民族曲式的变奏原则》和《旋律学学科建设刍议》两篇文章,是与西方曲式分析等学科比较、结合。以兹看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之异同,从而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道路。
通过对整体文章选取意图以及排列的分析,从个案由小见大,以窥中国传统音乐的全貌,也为后来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一些可供参照的文献。
三、主题独立,内容相连
此书每篇文章内容各不相同,主题独立,涉及中国传统音乐各个方面。有论述乐器发展、民歌特色、戏曲唱腔、旋律结构、音地关系等。每一个主题既独立,也存在关联。例如关于民歌研究方面,有郭乃安的关于民间曲调的可塑性,钱仁康以《月子弯弯》这首民歌逐渐深入再谈论“吴歌”的发展,还有杨匡民关于民歌旋律色彩的形成和色彩区的文章以及乔建中的从民间音乐的分布结合地理学的探讨。这些文章,都是民歌研究领域的文章,中间包括大范围的民歌特征分析,民歌与地理学的关系、民歌形成过程中受到的影响还有关于民歌产生的美学思考。所有的文章结合起来,涉及民歌的所有方面,在此论文集中形成互补关系,
王震亚的《京剧〈贵妃醉酒〉的音乐分析》、武俊达的《山歌、小调到戏曲唱腔的发展——以扬剧去拍〈梳妆台〉为例》两篇文章则是梳理了戏曲发展。在分析过程中,两篇文章皆对戏曲的组成部分、戏曲唱腔、剧目的发展脉络以及节奏节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释。并列出相关谱例进行分析比较。赵宋光的《旋律学学科建设刍议》与黄允箴的《变宫的轨迹——民歌传承的“旋律基因”探幽》两篇文章,是对我国传统音乐的旋律结构进行分析。赵文是对旋律学科建设的紧迫性还有讨论此学科的方法论、其发展的构想以及为旋律学科研究提供若干“选题”等。黄允箴的文章选取了一个方向,对民歌传承的旋律进行分析,这两篇文章一个是阐释方法论等问题,一个是让读者看到旋律分析在当时的具体实践。
四、论据丰富、引用有力
22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是20世纪音乐学的经典文献,写作时,每一位学者都列举了许多例子来支撑他们的论点。
从表1可见,各学者在撰写文章时,尽可能多的在引用谱例等来支撑、解释他们想要论述的观点。其中,使用谱例最多的是武俊达《山歌、小调到戏曲唱腔的发展——以扬剧曲牌〈梳妆台〉为例》一文,总共列举了32项谱例。虽然在文中,只标注到“例十七”,但武俊达在写作时,有将多个谱例放在一组中,以便进行对比。在文章的例二部分,则一次列举了七首不同类型的梳妆台,并且将其分为六组,进行同句对比。这样的排列,让读者阅读时能够十分直观的看到七首乐曲相同位置乐句的差异所在。从《梳妆台》的同类比较,再引申出它的变格《雪拥蓝关》等曲,作者一一将谱例进行展示,并与其相关的曲目也进行比较分析,甚至广为流传的《孟姜女》曲调,在步步推理、研究调查之下,也与《梳妆台》有着一定的关系。在杨荫浏所写的《孔庙丁祭音乐的初步探究》中,使用了9个图表。图表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之多,有关于浏阳地区乐器的阳律、阴吕等律学方面,也有关于演奏者的名字以及所担任的演奏声部与乐器等,皆用表格形式呈现,一目了然,读者十分容易接受。作者将要论述的点与相关因素通过如此直观的方式进行比较,从侧面也可以看出作者论据的充实与可靠。
写作论文时要做到集前人成果于一炉,既能够做到翔实丰富,又不陷入资料堆积的泥潭,并且能够做到秉持唯物史观,合时合用,十分不易。此本论文集所选取的论文则是做到了不堆砌,但又论据丰富,引用有力,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五、略有遗憾,期待修订
史书不能等同于史实,同样的,一本论文集并不能真正的代表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全部,也不是该时期各学者研究的全部成果的体现。所有选取在册的文章也带有选择人的主观色彩。此书是第一本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方面的论文集,因此,文章的选取以及排列还有一些不足。
第一,选取的有些论文篇幅过长,虽然学术性极高,但是作为导读类书籍缺乏重点。例如常任侠的《汉唐时期西域琵琶的输入和发展》一文,与先前笔者所读的赵维平《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一文进行比较,赵维平一文体例更加清晰,线索线条也更加清楚。赵维平一文是按照引言、四弦琵琶、五弦琵琶、阮咸以及结语的顺序写成,文章的写作手法以及写作的内容、发展顺序更为清楚。但常文则是一气呵成,并不像赵文顺序与大纲内容一目了然。笔者认为赵文涉及内容过多,因此文章稍显冗杂、繁琐,没有突出重点。因此,对于读者,阅读此文稍有难度,如能选取重点更为突出、框架更为清晰的论文论述琵琶的输入发展会更加妥当。第二,在整体分布排列上,可以做一些条目化的处理。将选择的文章进行分类。比如,将关于民歌内容的论文放在以民歌为标题的行列下面,以戏曲为主题的则放在戏曲标题下。这本论文集,编撰时并没有选择将各种论文进行框架式、条目化的归类。因此阅读时,整体上会稍觉没有逻辑性,整体主题稍显混杂。如能将搜集在册的论文进行大致的梳理分类,这样对读者而言,在看目录时就能大致掌握搜集在册的文章大概方向与内容,也能够在以后检索时,能够与标题对应,更快地找到所需要的文章。条目化、框架式的架构比较容易形成“珍珠链”和“葡萄串”效应,便于记忆,易于理解,有利于提高使用主体的效率。②
诚然,每一本著作都有其编撰的目的以及角度,如果期望从一本论文集就窥见中国传统音乐的全貌,或者看到20世纪学者们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全部成果和进展,这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史书类的书籍也无法做到。在新世纪之初能够选择编撰一本立足民族背景、立足中国传统音乐的论文集,各位编撰的学者们是既有前瞻意识,又不忘民族情怀。对于音乐学的发展,人们应该科学理性的分析。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还有太多的历史需要我们去发掘,我们不仅要吸收前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对待学术,严谨谦逊而又敢于突破的学术态度。
注 释:
① 梁源.陈铭志钢琴音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② 严永福.中国音乐历史书写的新探索——品读刘忠、薛松梅《中国音乐通史》[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