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以山东济宁八角鼓曲艺为例

2020-12-02吴瑜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黄河之声 2020年15期
关键词:济宁曲艺传统

◎ 吴瑜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济宁八角鼓的历史概况

(一)济宁八角鼓简介

八角鼓又名“八旗鼓”,最早出现在满清军营中,因其伴奏乐器“八角鼓”而得名。八角鼓初期盛行于满清贵族中,后来逐渐流行于民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说唱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北京八角鼓渐渐流传到山东河北等地,济宁地区曲艺爱好者在学习八角鼓的过程中,融合了本地的方言和民歌曲调,形成了极具济宁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

(二)济宁八角鼓的起源

八角鼓,是满、白、汉等族最为流行的一种打击乐器,因其鼓身呈八面而得名。八角鼓外观精致,鼓身小巧玲珑,每面都有拨片,敲打时由拨片发出声响,主要作为满族人民的伴奏乐器,来进行伴奏和歌舞表演。明代中叶以后,八角鼓开始正式流传于北京的大街小巷,随着清王朝在北京定都,大批的满人入京,八角鼓开始作为曲艺的正式伴奏乐器,逐渐盛行于北京、河北、天津、西安、东北等各个地区。

清代以后,北京的八角鼓曲种随着人口的迁移流动,逐渐南下传入了山东聊城、济宁等地区,演变成了“山东八角鼓曲艺”。当时,济宁地区经济贸易发展十分迅速,这对当时民间曲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山东与河南相连,经济贸易来往频繁,河南的鼓子曲便很快的传入了济宁地区,两种相近而又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此得到了融合与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地方艺术形式——济宁八角鼓。

(三)八角鼓演唱形式的衍变

八角鼓自乾隆年间以来,便盛行于满族八旗子弟之间。当时的演唱形式有:多人齐唱、轮唱,单人坐唱、男女合唱,以唱为主,常常在说中起唱,唱中带说。因其演唱近于戏曲,又俗称“八角鼓带小戏”①。这种演唱形式兴起于乾隆、嘉庆之间,演唱时以丑角为主,只是为了供听众取笑,趣味性并不高,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的衰败了。清代旗籍子弟在演唱八角鼓时,还包括一些其他曲艺、杂技形式,称为“全堂八角鼓”。建国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品味逐渐改变,八角鼓曲艺也进行了多次改革,由以前的单人坐唱改为现在多人亦歌亦舞来演唱,称为“单弦联唱”。

二、济宁八角鼓的传承现状

济宁八角鼓作为一门传统说唱艺术,已流传了百年,不仅受到广大曲艺爱好者的关注,同时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八角鼓艺人逯本荣、石兆义、亢怀明等人受邀进京演出,自此八角鼓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八角鼓艺人在省市各地演出多次获奖,并受到了有关部门高度表彰。

八角鼓传统曲艺曲牌丰富,伴奏灵活,其曲牌流传下来的就有近百种,但目前保存完整的只剩下30多种。如今的八角鼓,传承机制逐渐衰落,受众人群逐渐减少,同时还面临着演出场地与经费的严重匮乏等困难,这对八角鼓的探索与保护是极大的阻碍。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和教育机构加大了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八角曲艺的传承也得到了重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山东八角鼓的传承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传承体系,这对八角鼓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济宁八角鼓的传承保护措施

(一)转变意识形态,增强民众对八角鼓的了解

通常农村地区在举行表演时,以八角鼓配合唢呐、笙、小镲等传统乐器组成的乐队主要演奏一些传统的曲目。自改革开放后,济宁八角鼓的发展趋势已发生了改变。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的时代逐渐成为发展的主流,八角鼓这样的传统曲艺文化已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传承的先决条件是传播,只有了解八角鼓,熟悉它的历史背景、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才能够发现它的学术价值和传承价值。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宣传氛围,拓宽宣传思路,创新宣传方式,以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方法广泛进行宣传,来确保宣传工作有效的进行。为了使八角鼓传统曲艺能够迅速的融入现代化城市,还可以试着改变宣传方法,使人们能够更快的接受这样的一个传统曲艺。可以举办一些有关于八角鼓的文化活动和比赛,让人们在娱乐活动中感受到国家、政府对这种艺术形式的重视和保护,领略到蕴含在锣鼓声中的文化。另外,可以在网上建立一个专门属于宣传八角鼓传统曲艺的平台,介绍八角鼓相关知识以及演出视频,使得更多的人喜爱和了解这门艺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宣传展示八角鼓的表演,以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形成文化产业并促进其发展。

(二)制定保护政策,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的传承力

高校是民族民间文化学习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是学习和开拓视野的乐园,同时也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集中地。它具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的影响力,开展一些非遗课程,对其传承也会起到推动的作用。另外还可以进行招募志愿者活动,集中文化类的音乐爱好者一起去学习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不断地扩大传承队伍。

(三)唤起民众对传统曲艺文化的保护热情

现如今,许多像八角鼓这样的地方传统曲艺已走向无人传承的危险局面。由于其自身的艺术特点、独特的传唱方式等原因,其传承的基础越来越薄弱。传统的曲艺文化起源于民间,如果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曲艺的保护热情,传统曲艺文化才有传承下去的希望。想要唤醒民众的保护热情,就要树立起正确的传承理念,认真的整理和研究“八角鼓”传统曲艺的精髓,采用合理的传承模式,良好的传播手段,鼓励民众自愿的参与到保护的队伍中,主动去传承和保护“八角鼓”曲艺。

(四)加强对八角鼓曲艺传承人的保护

古往今来学习和传承八角鼓的人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八角鼓艺人有谭殿选、荣剑尘等。他们是八角鼓曲艺传承的代表人物,几乎用尽一生来诠释着八角鼓的精髓和意义。然而在八角鼓曲艺日趋衰败的今天,掌握着八角鼓曲艺的老艺人们已经一天天的老去,为了保护八角鼓传统曲艺就必须先从保护这些老艺人开始,他们既是我们学习和保护八角鼓的源流初始,也是我们今后传承“八角鼓”曲艺的坚实后盾。如今,我们拥有了现代音乐的保存方式,将这些老艺人的演出进行及时的录制和保存,方便以后更多的人去学习与研究,也更有利于对八角鼓传统曲艺的传播与传承。

结 语

济宁八角鼓作为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曲艺,对研究和学习地方戏曲起到了很好的例证作用,它的演变是通过北京八角鼓的外传和河南地方戏曲的融合而逐渐形成的,是研究当时地方戏曲的宝贵资料。

而今,八角鼓曲艺正面临着传承后继无人的种种困难,发展传承之路更是无比艰难。我们现在需要的不仅仅发挥新一代继承人的传承热情,更加需要的是得到社会与政府的扶持。只有加强对八角鼓的保护措施,建立更好的传承机制,才能把非遗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济宁八角鼓曲艺才能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日益繁荣。

对音乐的原生性保护的最佳措施是谋求在原生性状态上的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是尘封,也不是过分流行化。②推进民间非物质杰出传统文化不断发展构成文化产业,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路径。八角鼓在鲁西南这片大地上繁衍昌盛,得益于礼俗文化的世代传承。我们应对这一民间乐种展开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深层次挖掘其音乐功能与社会意义,提高济宁八角鼓的社会关注度,从而促使这一独具山东风格的民间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历史传承和保护。

注 释:

① 王宇琪.“八角鼓曲种系统”音乐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②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62.

猜你喜欢

济宁曲艺传统
济宁华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山东济宁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济宁玉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老传统当传承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