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音乐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调节作用

2017-01-13蒋笛

艺海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调节

蒋笛

〔摘 要〕在当今社会,以“和”为美的中国传统音乐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当前在高校中,大学生由于遭遇失恋、学业和就业压力以及家庭贫富差距等现实问题,容易引发压抑、焦虑、孤僻、自卑、嫉妒、过度愤怒等不良情绪,直接导致亚健康心理状态的出现。关于亚健康心理状态,究其本质也是一种“失和”的心理状态。本文要探讨的是通过以“和”为内涵的中国传统音乐对大学生施以心理干预治疗,使得他们的内心由“不和”转为“和”,即通过中国传统音乐来改善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 大学生亚健康心理 调节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历来重视音乐与人生、人与社会关系。与西方音乐追求对比和矛盾冲突、斗争相比,中国传统音乐千百年来始终崇尚的是“和”,这与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有着直接关系。在中国古代,“乐”从一开始就是与“礼”捆绑在一起,作为反映为“礼”的封建等级制度的调和剂而存在。“礼”强调的是“异”,而“乐”强调“和”,“乐”之“和”就是为了消除由“礼”之“异”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使人们在“乐”的熏陶中心甘情愿的接受“礼”的制约,从而达到“音和—心和—人和—政和”的境界 。要达到上述目的,不论是在音乐创作、表现还是接受活动中,中国传统音乐向来以“中和之美”为最核心的标准,作品意蕴大多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崇尚和谐、自然,不追求强烈。即便在当今社会,以“和”为美的中国传统音乐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当前在高校中,大学生由于遭遇失恋、学业和就业压力以及家庭贫富差距等现实问题,容易引发压抑、焦虑、孤僻、自卑、嫉妒、过度愤怒等不良情绪,直接导致亚健康心理状态的出现。①关于亚健康心理状态,究其本质也是一种“失和”的心理状态。本文要探讨的是通过以“和”为内涵的中国传统音乐对大学生施以心理干预治疗,使得他们的内心由“不和”转为“和”,即通过中国传统音乐来改善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一、五音疗疾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阐述了五行音乐治疗的原理,把五音和五行、五脏相配对,并指出了其间的对应关系,以此作为防治疾病的依据之一。《黄帝内经》记载“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又载“角为木音通于肝,徵为火音通于心,宫为土音通于脾,羽为水音通于肾。”阐明五音与五行相应,与五脏、五志相连。在此理论基础上,我国传统医学认为角调音乐具有木气的属性,能防治气的内郁;徵调音乐具有火气的特征,有利防治气机的下陷;宫调音乐具有土气的特性,以利防治气的升降紊乱;商调音乐具备金气的特点,以防治气的耗散;羽调音乐为水气的体现,利于防治气的上逆或过分上炎。《皇帝内经》中还记载:“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运,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角音调畅平和,善消忧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发人遐思,启迪心灵”。这说明不同调式的音乐不但对人体的脏腑有相应的影响, 还可以调节人的情志。 根据中国传统医学,五行、五音、五脏及五志的对应关系如下:

实际上,按照现代医学的解释,是因为人体是由许多有规律的、 协调振动的系统所组成,诸如:大脑的电波运动、心脏的搏动、肺部的收缩、肠胃的蠕动和自律的神经活动等,都是有着一定节奏和频率的。当有着一定频率的音乐节奏与人体内部器官的振动节奏相吻合时, 就能够产生同步共振作用, 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根据以上理论,对于大学生的各种亚健康心理特征,我们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音乐干预治疗。如“过度愤怒”在五行中属“木”,这类人性格耿直,但是遇事不冷静,容易发怒。对于这类学生,应多听角调式音乐,如《月儿高》,此类乐曲生气蓬勃,清澈馨香,如暖流温心,清风入梦,能让人心境趋向宁静平和,缓和暴怒的情绪。 自卑的人稍遇挫折就灰心丧气,失去信心,可以多听徵调音乐,如《紫竹调》,《百鸟朝凤》等乐曲。 徵调音乐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能使人奋发向上。“压抑”、“孤僻”在五行中属“土”,这些人多思多虑,多愁善感,又不愿与人交流,因此不良情绪长期累积于心形成抑郁,多造成食欲不振。这类人平时应多听宫调式乐曲,如《良宵》,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能使人的思绪得以排解,恢复旺盛的食欲。“焦虑”属于五行中的“水”,这类人总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应多听羽调式的音乐,羽调式音乐风格清纯柔美,如大自然中的行云流水,能够平和人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推荐乐曲《阳关三叠》。“忧伤”、“悲哀”在五行中属“金”, 在人们悲痛欲绝、欲哭不能的情况下,可以先通过商调式引导排遣。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如《春江花月夜》等,能使人及时发泄心头悲痛,防止悲伤的情绪压抑于内心而产生抑郁。当患者能够畅快淋漓地哭出来之后,则可转听徵调式音乐,如《百鸟朝凤》,其旋律轻松愉快、活泼,能补心平肺,使患者摆脱悲伤与痛苦。 要说明的是,以上推荐乐曲中有部分乐曲并不只有单一调式,而是多种调式交替,所以在选择乐曲的时候可以根据接受者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耿元卿博士以该校22名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并予以五行音乐进行干预。试验音乐选用台湾风潮唱片公司出版的《易经五行疗效音乐》,根据实验对象的心理亚健康的表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并开出音乐处方。试验结果说明,五行音乐能有效地控制不良情绪,显著改善焦虑、抑郁等心理亚健康状态,甚至对消化不良、睡眠障碍、疼痛等躯体亚健康症状的改善也有良好的康复作用。其中,发生显著改善的包括“焦虑”、“抑郁”、“强迫”的心理亚健康因子,得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01;“偏执”因子得分也较干预前有所降低,P<0.01;“躯体化”、“精神病性”、“敌对”、“恐怖”因子得分较干预前也有降低,P<0.05。

二、情绪引导

针对不同的亚健康心理,对大学生采用传统音乐治疗,是单纯通过听音乐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它与一般欣赏娱乐性音乐有原则区别。它是根据患者所患心理疾病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音乐对患者进行情绪引导,使人体机能和心理得到相应的治疗,可治疗情绪不安、精神抑郁、神经衰弱、失眠、胃肠功能紊乱等病症。选曲原则,既可以用“正治——情绪疏导法”也可以用“反治——情绪中和法”。

“反治——情绪中和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即采用与听者情绪相反的音乐使其过分的某种情绪得以中和。在中国古代,人们都认为古琴音乐平和悠远,能调畅人的情志,令人消愁解闷,心绪安宁,胸襟开阔,乐观豁达。欧阳修在《送杨寘序》中写道:“余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在文中欧阳修自述曾经患有“幽忧之疾”,多方求医无效。后来欧阳修向好友孙道滋学琴,只要抚弄琴弦,投入到琴声中去,他便万事离心,烦恼尽除,不觉间抑郁症竟痊愈。宫音属古代五声之一, 归脾, 脾主思, 思可解忧, 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故以宫音醒脾而解忧为最佳。因此,在治疗大学生亚健康心理时,我们可以采用与听者情绪相反的乐曲来中和其过分的情绪。如让情绪过于兴奋者(如易怒、失眠者)听平和忧伤的乐曲,使其过于兴奋的情绪得以中和,恢复平静。或是让情绪萎靡不振者(如抑郁症患者)听欢快活泼、情绪明朗、令人振奋的乐曲,使其低糜的情绪得以中和,恢复积极的心态。

此外,“正治——情绪疏导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传统医学在使用音乐进行情志治疗时,认同“物极必反”,即某种情绪在音乐的支配下,达到顶峰时,会出现一个向相反情绪转化的时刻,而这一时刻,正是患者感到畅快的时刻。如辽代契丹族医生耶鲁敌律, 对宰相夫人( 枢密使妻) 的顽疾怪病( 沉疴) , 认为是“ 心有蓄热,非药石能及, 当以‘意疗 , 因其聩, 聒之使狂, 用泄其毒则可。于是令大击钲鼓于前, 翌日果狂, 叫呼怒骂, 力极而止, 遂愈”( 《辽史·耶鲁敌律传》)。 对于这种蓄热, 要使它发泄出来才能愈, 就布置行军的钲鼓, 大击大擂 , 造成令人难耐的噪声, 激怒患者发狂, 将患者推向极端, 从而通过声音发泄震荡, 吐出怒气。 从心理动力学观点来说, 使气得以发泄而治病。 泄出心中蓄热, 病就好了。因此,在面对亚健康心理的大学生时,我们可以采用与其情绪相同的乐曲,帮助听者宣泄过多的不良情绪。例如让悲伤抑郁者听大悲的乐曲,激起他强烈的情感共鸣,能够促其大哭更好,使听者将积郁于心的忧伤情绪全部释放出来,从而带走悲伤。或对过度兴奋者(失眠、易怒、暴躁者)给予以振奋的音乐,使他更加兴奋,稍许,待他情绪宣泄殆尽感到疲劳时,再抓住时机给以有镇静效果的乐曲,最终使其亢阳兴奋的状态得到化解,气血回复平衡,心中平和自然显现。

结语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也给予了严格的定义:“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和不正常的现象存在,进而还指每个人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社会行为方面能保持最佳、最高的状态。”从这个定义可见,完整的健康概念包括了三个部分:没有疾病的身体、以愉快为主的心理状态和能够承担自己的角色责任的行为能力。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危害性多年来一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很多情况下心理亚健康状态对他们的影响比躯体疾病要大得多。我们可以举出无数个象霍金、张海迪这样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但却能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做出卓越成绩的事例,但对一个心理亚健康状态者而言,却很难指望其能够有所作为,甚至无法正常学习和工作。有研究显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辍学、失业、失恋、家庭矛盾、离婚和人际关系纠纷等生活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心理亚健康状态。但是大多心理亚健康状态是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得到改善的。据统计,30%多的心理亚健康状态者经过一般的心理咨询就获得有益的改善,70%多的心理亚健康状态者经过系统心理治疗走出了心理痛苦的阴影。清代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 : “七情之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明确指出了音乐对于人的心理疾病的疗效有时候甚至强于药物治疗。中国传统音乐本身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和”的特质,对于“失和”的亚健康心理恢复“平和”有着显著的治疗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我国传统音乐和医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广大音乐教育者和医学工作者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注释:

①亚健康状态是人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低水平的功能状态。心理亚健康是亚健康状态的一个亚型,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引起重视可能发展为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

参考文献:

[1]边江红.古琴音乐疗法概况及其对中风后抑郁症的治疗浅析[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4):144-145 .

[2]耿元卿.中医五行音乐对心理亚健康状态的调节[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46-54.

[3]李炜弘,王米渠,李世通,等.恐怒等情志发病的音乐心理治疗古案6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8):2443-2445.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音乐调节
方便调节的课桌
基于代谢调节的抗血管衰老新策略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浅析基于中西音乐文化差异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音乐提升师范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研究
新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现状分析
浅析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汽油机质调节
调节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