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肖邦夜曲的艺术魅力
——以降b小调夜曲op.9 no.1为例

2020-12-02杨馨怡河南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15期
关键词:夜曲触键肖邦

◎ 杨馨怡 (河南大学)

引 言

浪漫主义时期的肖邦夜曲在当今世界依旧被人们喜爱,他夜曲作品的风格与特点更是给人们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在他的夜曲op.9 no.1中,浪漫抒情,柔和优美的音乐韵味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下面就来感受肖邦夜曲的魅力吧。

一、浪漫主义时期——肖邦——夜曲

在欧洲音乐艺术发展的长河中有两个重要的乐派——古典派与浪漫派,其音乐艺术风格就是在这两个极端乐派之间变换的。这两派的音乐艺术家们都力求展现特定的情感,并且追求在完美的艺术形式中表达这种情感。但也有不同之处,古典主义时期追求条理、典雅和宁静,艺术家们在对待生活与艺术是有比较客观的倾向,他们力图理性地看待生活、看待自己。而浪漫乐派则要标新立异、追求浪漫与感性,富于色彩与幻想,艺术家们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强调从个人情感的角度出发来认识与感知世界,它的情感的表达更为直接、更为自由。浪漫主义时期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音乐家们的思想、精神及其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然,创作也随之得到了自由,获得了解放。新的音乐表现形式被竞相推出,十分多元化,情感和内容的表达也更加自由、丰富和广泛。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侧重于个人心理的主观感受,因而,用来指示乐曲情感特性的音乐术语也大量出现,例如庄严的、如歌的、平静的、激动的、富于表情的等等。这些术语都强调了个性情感的表达,生动丰富。这一时期内容展现的最多是对梦幻般的诗意和火热的激情,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往往给人们一种意犹未尽的,说不清、道不尽的,现实世界所不可企及的幻境之中。浪漫主义时期发展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乐器制造业以及乐器技术性能的改进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钢琴的发展,为此,钢琴还登上了“乐器之王”的宝座。浪漫主义时期对当今世界音乐的创作与发展仍烙有很深的印记,其出现的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也将继续被人们发扬并传承。浪漫主义时期的这段闪亮的发展已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波兰音乐家弗雷德里克·肖邦(Frederic Chopin,1810-1849)是浪漫主义黄金时期的代言人之一。肖邦对待钢琴可谓是从一而终,将他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钢琴。正如19世纪的俄罗斯大钢琴家鲁宾斯坦赞美肖邦:“钢琴的灵魂——钢琴的游吟诗人!”肖邦的音乐艺术特色十分鲜明,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绝对不会把他的音乐艺术风格与其他音乐家相混淆。在肖邦的音乐作品中,有着各种深刻的感情,如浪漫的、抒情的、幻想的等等。波兰音乐家帕德雷夫斯基说:“钢琴是有一切表现的可能性的乐器。”这句话使人们足以相信“钢琴诗人”这一名词绝不是夸张的过奖。肖邦的音乐艺术特色十分鲜明,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绝对不会把他的音乐艺术风格与其他音乐家相混淆。肖邦的多元化的情感内涵源自于大自然的美景,浪漫的爱情,波兰沦亡所引起的悲愤与痛苦等无不浸透着肖邦主体性的独特的音乐情感的体现,他喜欢将自己置于梦幻的世界当中,在那里,既感到遥远陌生,又感到熟悉温暖,音乐的想象力也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当然,一提起肖邦,人们肯定会联想到他的“夜曲”,因为肖邦的浪漫的“夜曲”总是能够让人们记忆犹新、印象深刻。

夜曲(Nocturne)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是在英国作曲家费尔德的创作中出现的,后经过肖邦的汲取与创造。1830年,肖邦开始着手这一体裁的创作,在费尔德创作的基础上,使夜曲更加戏剧化,扩大作品的规模,丰富其作品的表现力,还加入了波兰民间音乐元素,不仅提高了夜曲艺术的水平,并且具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与魅力,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崇高的意境。夜曲,大抵是描绘在寂静月光的笼罩下、朦胧黄昏的梦幻意境。Nocturne一语出于拉丁文教会中原来是夕阳西下时,晚祈开始时所用的圣歌的名称,然肖邦的夜曲并非夕阳西下时的乐曲,而是真的“夜”的乐曲。在寂静的深夜中,灯昏人散之后,方是弹奏肖邦的夜曲的时候,才会感受到肖邦夜曲的魅力。肖邦的夜曲浪漫抒情、细腻柔和、大多体现出他内心的孤寂、伤感;也有充满着诗意和幻境的,使人们流连忘返、如痴如醉。肖邦可谓是夜曲的集大成者,他以他独特迷人的艺术风格与魅力,来表达他丰富的思想情感,吐露出他内心世界的声音。肖邦所创作的这21首夜曲在他的创作生涯当中是十分珍贵的,其灵活宽广而又非常精巧的钢琴织体,真情意切的优美旋律,自由不拘的节奏韵律,简朴的和声语言,新颖精致又很严谨贴切的结构。总之,夜曲体现了最典型的肖邦风格,肖邦夜曲也是大多数钢琴家在重要场合演奏的炙手可热的选择,其中,他的降b小调夜曲就是被众多钢琴家演奏的作品之一。

二、浅谈肖邦夜曲op.9 no.1的艺术魅力

这首降b小调夜曲突出了肖邦的独特气质与魅力,也是最为肖邦哀伤的作品之一。乐曲的调性为降b小调,6/4拍,速度为“Larghetto(意为小广板)”,三段体结构,由首部A(1—18小节),中部B(19—69小节),再现部A’+尾声(70—85小节)构成。在调性上,首部与再现部A’+尾声部分围绕降b小调进行,中部则在降D大调与D大调上切换。下面将主要从力度、触键、踏板这三方面来对乐曲进行具体分析,来感受体会肖邦夜曲的魅力。

(一)力度是此曲之“妙”

在一部音乐作品中,力度记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存在点,它不仅可以突出音乐的主题与情感基调的进展,增添乐曲的灵性,丰富旋律线条,造成对比与发展,还能恰到好处地反应作曲家当时的内心活动与情感变化。在这部音乐作品中,力度记号的使用可谓是无处不在,贯穿了整首乐曲的发展。乐曲自起拍小节至第8小节前半段,刚开始音乐旋律的力度就为p,再加上降b小调的调性,意味着哀伤、痛苦的情感基调已初步形成,为音乐的发展及走向奠定了基础。前两小节以柔和的旋律与渐弱渐强的音量呈示出来时,夜曲体裁立刻就被笼罩在静谧和朦胧的感觉中,接下来的第3小节中,肖邦用了流动性强烈且密集的22连音,以降b小调的属七和弦进行到一级结束第一乐句的发展。随着音量的渐强至第5小节的fz,且调性发生了变化,由降b小调转到了它的关系降D大调上,这使得大调明亮和谐、温暖渴望的音乐内容和情感与小调暗淡忧郁、哀伤痛苦的音乐内容与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对比手法的效果所体现的音乐旋律线条丰富多彩,相互衬托、相互渲染,可以更好地把握情感表达,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内涵。7小节smorz.(渐弱并渐慢、逐渐消失)预示着音乐逐渐趋于安静,逐渐消失的状态。在这里左手部分的伴奏音型十分固定,以每6个八分音符为一组,这种音型的使用增加了音乐的倾向流动感,它与音量的结合使情感的起伏更加清晰、更加生动。这首夜曲第二部分的第51至57小节,51小节处开始为ff(很强),且51—52小节与53—54小节两句的乐句旋律相同,这种不谐和音程所展现的紧张性,以及急迫地想要解决的情绪不断增长,将同样的乐句旋律进行二次重复,且重复的54小节以更加密集排列的音型所出现,这都在起着强调的作用,并且持续兴奋的情感状态在不断增强。虽然这种情绪在这里非常短暂,但是却是表现音乐内容与情绪发展最高潮、最激荡的地方。直到第55小节以级进的方式进性下行旋律,以及渐弱的音量才将这一激荡情绪渐渐安静下来,趋于平静的情感状态。随后,在57小节继续渐弱到临近pp(很弱)的音量,此时,旋律的发展像是一个人在轻轻慢慢、安静平和地诉说故事一般,音调的诉说感十分强烈,情绪也随之完全的安静下来。随之的第61—69小节也是典型的一处,61至69小节的音调旋律是上一乐段的重复,第61小节的音量ppp(极弱),再加上“legatissimo(意为最连音)”的标记,使得听者会竖起耳朵仔细聆听,表达着神秘与意犹未尽的意境,那种言不尽意的轻言轻语和不可言传的眷恋之情,还强调了音乐的内容。至67小节处音量由“sempre pianissimo”由一直很弱变为突强,突强的音乐张力突然提醒着听者这一美好愉悦的情感即将结束。左手的分解和弦在降D大调中用升高属音(也就是降b小调的导音a)的方式破坏和谐的基调,将调性拉回降b小调,哀伤,痛苦的情绪再次出现。

(二)触键是此曲之“灵”

在演奏钢琴的过程中,触键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在浪漫主义时期,其钢琴演奏触键特征主要体现在对于作品风格的把握、音乐的内容以及情感的表达上。在夜曲op.9 no.1作品中,其风格是哀伤抒情、痛苦忧郁的,因而在接触键盘时需要十分柔和,使其音色的呈现要柔美细腻、圆润灵巧。能体现这种情绪的最好触键方式就是贴键,这部作品中,几乎是要使用贴键的方式来诠释音乐的内容与情感的传递。例如作品的开头部分,需要贴键像抚摸一般弹奏出音乐的神秘感、朦胧感,与其音与音之间的流畅和连贯,在这里,使用高抬指的触键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再例如乐曲的尾声部分,83小节处,虽然音的上方标有重音记号,但音的音量在渐弱,渐渐趋于最后一小节ppp的状态,因而在演奏时仍需贴键的处理方式,继而将乐曲想要表达的情绪完美地展现出来。

(三)踏板是此曲之“魂”

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1829-1894)曾说过:“踏板是钢琴的灵魂”。准确恰当地使用踏板不仅是音乐更加具有生气光彩、灵活感人,还对音乐的内涵与情感表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肖邦是使用踏板方面的一个真正的先驱者。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踏板的使用也是不相同的,而其所产生的声音色彩也亦不相同。因而,踏板该如何踩,又要踩多少是十分有讲究的。依旧是乐曲第1--8小节前半段。首先,这首作品是在浪漫主义时期创作的,浪漫主义时期要求和声的共鸣、烘托与色彩效果等。其次,夜曲体裁性质的音乐作品就是要大量使用踏板的,因为夜曲是浪漫的、抒情的、优美的,使用踏板可以使音色听起来更加柔和细腻、圆润美化,不会感觉到干涩;音与音之间的连接更加流畅连贯,情感的流露也显地更加真情实意。在乐曲开始即将演奏时,踏板要有控制地提前踩下(预备踏板),最好是半踏板(1/2踏板)的存在状态,然后再进入引子的弹奏,这样营造了一种抒情哀伤的氛围,可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也暗示着音乐的开始,使听者充满对这首作品的期待,且弹奏的声音也亦可更丰满些。随之,有控制的慢慢放起至第1小节。在小节与小节的连接处,在后一小节的音刚弹奏时就要速度切换踏板,防止声音听起来浑浊。第2小节出现的11连音,在左手伴奏和弦的衬托下,它的踏板踩一个即可,踏板踩地浅一些不要那么满,再加上右手柔和抒情、富有歌唱性的音乐旋律,可产生朦胧的效果。第5小节低音部的大字组D与小字组f间的跨度较大,特别是手偏小的演奏者弹起来较困难,这时就需借助踏板,把音与音间的流动性、旋律感体现出来,还有一处经典的踏板的使用为乐曲的尾声部分,第82小节后半部分处踩的应是重音踏板,在强有力的小三度音程上,增强音量和共鸣;83小节的踏板需要每一个音程切换一次,避免音色听起来“脏”。随着音量的降低直至ppp时,左右踏板都要踩,此时,左踏板大幅度的降低音量;右踏板的使用方式应为弱音踏板,音乐要在安静舒缓的情绪中逐渐结束;在最后一小节结束时,踏板要轻柔地放掉,以产生一种均匀又渐渐消失的音响效果。

踏板在音乐当中的使用是极为重要的,要在恰当的地方,用合适的踏板。当然,这应当经过设计、恰到好处。

结 语

肖邦夜曲的魅力在音乐领域中是不可抵挡的,他夜曲里的浪漫意境与其丰富的内涵和真情实意的情绪怎能不让人印象深刻,甚至久久不能忘怀。夜曲的产生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思潮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正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到来,才使得夜曲这一诉说内心情感的钢琴体裁得以孕育和发展。且肖邦在作曲家费尔德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使其夜曲的作品规模不断扩大,丰富的表现力不断增强,同时戏剧性特点也更加浓烈,还加入了波兰民间音乐元素,不仅提高了夜曲艺术的水平,并且具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与魅力,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崇高的意境。通过对肖邦夜曲op.9 no.1中的力度、触键方式和踏板这三方面的具体分析,可以更真切的感受到肖邦夜曲的魅力,体会肖邦夜曲的美。力度是此曲之“妙”,因为可以突出音乐的主题与情感基调的进展,增添乐曲的灵性,丰富旋律线条,造成对比与发展,还能恰到好处地反应作曲家当时的内心活动与情感变化。触键是此曲之“灵”,因为触键方式是为乐曲情感基调的展现奠定了基础,合适的触键方式能更好的体现音乐内容与思想情感。这首作品的风格是哀伤抒情、痛苦忧郁的,因而在接触键盘时需要十分柔和,使其音色的呈现柔美细腻、圆润灵巧。踏板是此曲之“魂”,因为可以使音乐更具生气光彩、灵活感人,还对音乐的内涵与情感表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提起肖邦,人们定会想到他的钢琴夜曲;同样的,一说起钢琴夜曲,人们也定会想到肖邦。因为肖邦是典型的钢琴夜曲的代言人之一。肖邦的夜曲流传至今,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还在传承与发扬,这足以能够证明肖邦夜曲的魅力。最后,笔者愿能够给学习者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夜曲触键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月夜曲
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
肖邦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探究
快乐新年
试论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
快乐新年
浅谈钢琴演奏中歌唱性触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