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高物理课堂实效
2020-12-02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赤坎中学陈丽帆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赤坎中学 陈丽帆
作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之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减轻师生教与学的压力。这也是课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要求之下的必然选择。教学实践中,要想确保这一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关键是合理选择运用该模式的内容与时机,并能够科学地组建学习小组,处理好组内成员间的关系。
一、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意义、内容和时机选择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现实意义
1.调动学生参与物理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尽管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与实践课堂充满了趣味,但对初次接触该课程的八年级学生来说,体验到该趣味尚需教师对该趣味的有效展示。而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自教师演示、组内成员的充分活动展示以及同伴影响,可有效帮助全体学生充分构建这种学习趣味。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物理教学不仅是物理知识的教学,更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文精神的熏陶。如该教学模式下,任何一个学生物理实验活动的进行,都会涉及学生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团结合作、动手实操、组内沟通与交流、问题解决中的思考等诸多方面,也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以及动手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有助于减轻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压力
通过该教学模式,教师可将部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交由学习小组去完成;学生在组内活动时,由于合理分工,也会减少部分原本需由个人独自完成的学习任务,这会在无形之中减少师生双方的工作量,并可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内容和时机选择
1.内容选择
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关,初中物理教学中只有部分教学内容可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一是学习任务的操作,单靠学生个体的力量较难完成,而需要通过数人合作才能完成得更好;二是学习任务难度较大,以学生个体的力量不足以胜任,而集体合作才能攻克;三是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需要较高的思维品质、较高的实操能力等。以对“浮力”(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下同)一节的教学为例,将演示实验“测量铝块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借以探究影响铝块所受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就至少需要两人合作进行,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并记录数据;若单人完成,会有手脚忙乱之嫌。同时,尽管教材有以楷体字作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提醒,但实验的顺利操作与进行仍会对学生的思维提出较高的品质性要求。
2.时机选择
小组合作学习会取得什么样的实效,与应用时机的选择有直接关系。一般而言,当学生思维出现认知障碍时——如认知片面、模糊,遇到开放性问题或一题多解、需要激发发散思维时——如需运用某知识点融合其他相关知识来分析、解决某个新的问题,需要进行规律探究时——找到一般性的问题解决方法,多会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以教学“阿基米德原理”一节为例,对于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尽管有对前一节“浮力”的学习为基础,但仍会有学生对之存在模糊认识,如与物体的形状与密度、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等有关。这种情况下,就应避免进行直接的知识灌输,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形式,通过分组实验、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探究。这样,学生才会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在猜想与实证间发现对问题实质的正确认识。
二、科学合理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一)学习小组的人员组成
1.“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很多研究者对于学习小组的人员组成都提出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进行分组,并选择组织能力较强、有责任心的学生当组长协调组内活动,以此确保组内合作成员的多样性与组间任务完成中的竞争性。这固然并无不当,但对于“组内成员的数量多以4 到5人为量”等,则不应盲目遵从,而应结合学校的资源提供、具体的教学内容、学情实际等来确定,只要能够确保小组内各成员间“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就可以。
2.组内成员的角色要实现轮换
小组内各成员的角色,就某次具体的学习任务完成来说,可能会有不同。如担负资料与信息查询、活动过程设计、具体操作、任务完成进度与数据记录、任务结果的总结与分析以及撰写任务完成报告等。但是,一方面,就某学习小组多次的任务完成来说,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所担负的具体组内角色与责任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轮换,以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锻炼;另一方面,根据任务完成需要与实际情况,不同小组内成员应适时进行调整,既为合作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样也是为了实现学生各自角色与责任的轮换,进行多方面能力的锻炼。
(二)正确处理好组内各成员间的关系
1.有效实现成员间的依赖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各成员间的相互信赖。以此为基础,才能够实现分工与合作。因而,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关注组内各成员间关系是否和谐,就非常重要。这种重要性体现在,成员间相互信赖,才能为了共同的任务完成和目标达成共同承担同一学习任务,才能在角色的互补与满足目标实现的需要中各司其职,才能强化组内凝聚力,群策群力、齐心协力,才能实现组内奖励的统一,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共享荣誉。
2.明确个人责任,不得越界
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组内各成员间是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只有各司其职才能共同达成目标。但教学实践中常会发现,在很多合作学习的场景下,多有担任数据记录责任的学生会去插手操作职责,而担负操作职责的学生也会抱怨进行任务与活动设计做得不好,或者抱怨担任数据记录责任的学生出现记录错误,如此等等,就会影响合作过程的顺利推进。这实际上是组内成员的责任越界。因此,一旦合理确定组内各成员在具体活动中的责任,就要明确:首先,必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其次,不得越界去影响其他学生的组内权力的实现。否则,合作学习活动就极易陷入混乱,而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3.组内成员的反省与评价
一次组内学习活动结束,教师就要指导组内成员进行本次学习活动的反省工作。如反思活动得失与需要改进或优化的地方,反思自己作为成员个体的得失与需要提升或在下次活动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持续进行这种反省活动,既有助于提升班级内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整体水平,也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体参与、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能力水平。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并综合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奖评。对优秀小组,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其他小组,择其亮点,进行鼓励。
三、结语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并追求其实际效果,充分关注合作内容与时机的选择是必要的;同时,科学合理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充分认知并协调组内各成员间的关系,也是关乎其实效追求的重要因素之一。做好这两点,物理教学的实效也就有了基本的保证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