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教育更经济
——教育中的经济心理分析
2020-12-02山东省临沭县临沭街道第二小学英双双
山东省临沭县临沭街道第二小学 英双双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被喻为“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这种意义上讲,教育也是一种“市场”行为,教育工作者是一种“生产者”,要把学生生产成一个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产品”。在市场经济中,按照“经济人假设”,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教育也是这样,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包括学生的智力正常发展、道德高尚、身心健康等,这就要社会提供(投入)必要的教育资源,也需要师生付出一定的精力和创造性的劳动,同时教育中的很多行为和现象也要满足市场经济规律。
一、效用
经济学中,效用是指个体的需求、欲望的心理满足程度。效用是遵循边际递减规律的,比如我们买了一个新的手机,开始时很喜欢,心理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它的喜欢程度越来越低,直至出现负数(讨厌)。教育中也会有这种现象,因为教和学都是一个漫长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间一长,教师会出现职业倦怠,学生会厌学。最为严重的后果是当边际效用出现负数时,总效用会减少,就像有时我们会发现个别学生虽然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更多了,但成绩反而下降了。要克服教育中的边际递减效应,就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等,不断增加新的刺激,使师生在心理上获得更多的满足感。教育要讲究策略,聪明的教师不妨让学生打破旧有的不良协调,产生认知失调,然后通过调整失调,使其达成新的良好的认知协调。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要通过视频动画、音频以及肢体动作、图片等形式不断地对学生产生新的刺激,从而使其调动多种器官,形成多条记忆线索,产生更多的联想,使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促进知识的学习、记忆、巩固和提取,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成本
经济学中,成本是企业进行产品生产需要消耗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就要花费必要的显性成本(比如厂房、设备等)和隐性成本(比如折旧等),也必然要丧失一些机会成本(比如厂房不能再出租或搞房地产)。在教育中,要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要付出的显性成本包括丰富的教育资源、课堂的教学行为,隐性成本包括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付出的努力等。由于资源和时间的有限性,在教育中我们也必然要丧失掉一些机会成本。比如: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让学生把过多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虽然学生的学习成绩可能会提高一些,但同时因为缺乏必要的其他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学生会出现心理、道德、情感、人际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副作用可能更大。所以说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不能仅仅只看外在的短期的成本和收益,更要看长期的内隐的社会效益。这方面更主要地体现在学生的道德和情感发展上,有的家长和教师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情感培养,导致了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但却没有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缺乏责任心和道德观念,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社会规则,一旦受到挫折,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容易冲动,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危害社会的事情。从长远的社会角度来看,这种教育成本的投入是必要又必需的。
三、失灵
市场经济中,失灵是指市场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教育中也会出现失灵的现象,其表现如下。
(一)外部不经济
指给外部带来了损失而自身未得到惩罚的行为。比如:学生未完成应尽的受教育义务,家长就让孩子辍学打工赚钱,这种行为会降低教育的整体效果,给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带来损失,而家长却未受到惩罚,从而使得这种行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减少这种教育中的外部不经济行为的主要方法就是要制定并严格实施相应的规则制度,例如针对学生非正常的辍学,学校要联系社区、民政、公安等行政执法部门进行联合作业,促使学生家长改变错误行为,必要时要采取法制手段或强制措施,让家长履行教育责任,保证学生能受到良好的义务教育。
(二)替代效应
指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也就是说消费者对更难获得(涨价)的商品会减少需求,而增加另一种易获得的(降价)商品需求,从而保持总效用(心理感受)不变。教育中也会经常出现替代效应,比如个体都有一种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的需求,而一个学生如果不能在学习中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学校又不能提供使其行为得到价值体现的环境,他就会厌学,把心思用在能使他获得成就感的方面(比如上网游戏等)。同样,如果一个学生在一门学科上的表现差,不能使他获得成就感,而在另一门成绩好的学科上容易获得成就感,他就会偏科,以至于好的学科越好,差的越差。当人们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外部的正当理由时,就会尝试寻找内在的理由——以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更为一致。解决这种现象的方法是学校、教师要提供足够多的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的环境和评价方式,让学生都能获得足够的成就感。比如有的学生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对其进行有目标的培养,使其在音乐、美术、体育或其他实践技能上有更好的发展,为其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信息不对称
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中的个人拥有的信息不同。在教育中,是指学校、教师掌握的信息与家长、学生掌握的信息不一致。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两种不良后果。
1.逆向选择
指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发送者有意操纵信息,以使信息表现得对接受者更为有利。比如学生有时会隐瞒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程度,把片面的了解当成学生的整体状况,从而导致教学时不能有效地把握讲课中的重难点,甚至会出现学生已会的知识重复讲解、学生不会的内容一带而过的情况,这样会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充分地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充分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2.道德风险
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在教育中指学校、家长、学生的信息不对称而在行为上出现决策失误甚至是道德欺骗,损人利己。一种表现为学校给学生家长的信息片面,往往报喜不报忧(特别是在招生中),使家长决策出现失误,让一个成绩好的学生进入了不理想的学校。另一种常见的情况出现在学校的各种评选(助学金和补助)中,学校、教师只是根据学生个人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而这些信息可能是不正确的甚至是带有欺骗性的,这样会使教师的判断出现失误,比如得到助学金的学生家里并不贫困,而真正贫困的学生却没有得到资助。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在家中和在学校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而家长和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判断来教育学生,处理学生的行为和学习,这就造成了教师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上的不同或冲突,不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解决教育中信息不对称导致教育失灵现象的方法是学校、家庭、个人要获得充分有效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尽可能地让信息公开透明,并进行充分的交流,以减少决策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