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

2020-12-02徐晓影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辅导少数民族心理健康

徐晓影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生处,内蒙古通辽 028043)

一、心理健康教育认知

心理是客观物质世界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是人的大脑一种高级的反映形式[1]。客观物质世界即客观现实,它不是虚拟的,其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现实(如太阳、月亮)、人加工的现实(如汽车、工厂)和社会现实(如人际交往、上下级关系)。客观物质世界是人心理产生的根源,离开这个根源,心理就无从谈起。虽然心理是人的大脑一种高级的反映形式,但这种反映并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反应。这是因为,人的心理活动不仅能够认识客观物质世界的外部现象,而且能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掌握客观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然后以此为根据,利用与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概念上讲,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这里的“各种环境”即客观物质世界。人在生活、学习、工作、娱乐实践中,会与各种环境发生关系,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反作用于环境,最终实现与环境的平衡[2]。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在各种环境中快速地调整自身的心理效能状态以达到与环境的平衡。根据健康“四要素说”理论,身体健康(生理平衡)、心理健康(心理稳定)、社会健康(社会成熟)和道德健康构成健康的四大要素。其中,心理健康是健康四大要素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心理问题会导致身体健康水平下降,影响生理平衡;心理问题会导致社会不成熟问题,进而影响社会健康;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关系也很紧密,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健康包含道德健康,因此心理问题会影响道德健康。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的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智力正常。心理健康与人的大脑活动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而智力是人一项非常重要的大脑活动。智力正常,是人在观察与分析客观物质世界时所具备的必要条件。(2)情绪健康。情绪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态度与体验。心理健康的人,他的情绪状态是积极、乐观、自信的,同时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3)意志健全。人有意识、有目的地调节自己行动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心理健康的人,他的行动是自觉、坚定而果断的,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依然有前进的勇气。(4)人格完整。根据心理学理论,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心理健康的人,他的人格结构的各要素是完整统一的,同时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与人生观。(5)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心理关系。人是社会的人。人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会与其他人产生各种关系,彼此寻求满足或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用平等、信任、尊重、宽容等态度与他人相处,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6)与社会协调一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现实对人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能够与社会协调一致,有效地处理自己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且清晰地认识社会现实,思想与行为都能与社会现实同步发展。(7)心理行为符合自身实际。不同年龄、角色、身份的人,由于大脑思维能力的不同、所处环境的不同,因此他们在心理行为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心理健康的人,应当具有与自己年龄、角色、身份相一致的心理行为,如果不一致,则说明其存在心理问题。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有如下表现。(1)智力方面,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都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在专业课学习、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等方面都能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主动思考与探究问题,喜欢合作学习和发明创造,注重学习效率与质量[3]。他们期待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2)情绪方面,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有稳定的情绪,崇高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让他们积极、乐观、自信,对民族的未来充满希望;爽朗的性格赋予了他们特有的朝气与活力。(3)意志方面,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意志都非常坚强,不怕挫折与困难。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经历都很艰难,多年来与困难的生活抗争铸就了他们勇敢顽强的意志。(4)人格方面,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有完整统一的人格,为了推动本民族未来发展以及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他们敢于竞争,努力拼搏。同时,他们有比较完善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与客观物质世界。(5)人际关系方面,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我国少数民族都有热情好客的传统,这种传统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中热情、主动、诚信。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都交友广泛,有很多知心朋友,乐于帮助朋友解决问题。(6)与社会协调方面,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都能正确认识社会现实且能够根据社会现实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能够正确处理自身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使自身发展适应社会现实发展。(7)心理行为方面,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行为与其年龄、角色与身份相符合。

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是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自我意识认识模糊。效率观念是一种自我意识。大多数少数民族具有“日出而作,而落而息”的传统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在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影响下,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时间观念较淡薄,喜欢自由不被约束,这就导致他们在学习中效率低,学习成绩提高缓慢。学习成绩不理想,让这些大学生倍感压力,出现焦虑或倦怠。(2)情绪波动大。独特的民族文化与成长环境已经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来到大学,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全新的文化(校园文化)与环境(校园环境),从而引发情绪波动。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汉族大学生对自己生活习惯、语言、文化等的不理解、不尊重出现情绪上的失控。(3)人际关系紧张。由于生活习惯、语言沟通的隔阂,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只敢与本民族同学交往,而不敢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这就大大限制了这些大学生的人际圈,易引发他们孤独、自闭与抑郁。(4)自负与自卑。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考上大学时受到了家人、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的高度赞许和期盼,有些学生甚至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赞许和期盼,这些赞许与期盼让一些人认为自己“出类拔萃”,因为过度骄傲引发自负。而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会不自觉地与其他同学攀比,或比较外在形象,或比较衣食住行,或比较人际关系,从而引发自卑。(5)对未来产生迷茫。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家人影响,在毕业后不得不选择回家乡就业。然而,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偏远经济落后地区,这些地区就业机会较少。一边是家人盼望回家乡就业的期许,一边是自己展翅高飞在广阔天地翱翔的愿望,究竟选择哪一边,使他们出现就业矛盾心理,对未来产生迷茫。

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如下。(1)对本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关系的认知出现偏差。相比汉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更大。浓厚且独特的民族文化会让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了一种稳固的民族意识。当它们的本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产生碰撞时,他们在心理上就会先产生一种防御与抵触,然后再产生矛盾与冲突,最后再产生适应。(2)经济条件。我国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来自经济落后地区,受经济条件制约,他们在消费方面非常谨慎。在面对其他同学无压力消费的时候,部分大学生就会盲目攀比,出现心理落差,引发心理问题。(3)语言障碍。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部分大学生长期使用本民族语言,而不擅长使用普通话,这就使得他们在与汉族同学沟通时经常出现误会,从而造成心理矛盾和冲突。(4)宗教信仰。不同的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方面有很大的差异。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生活、学习与娱乐期间,因为宗教信仰差异,易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一样,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储备人才,他们的心理健康关系到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经研究发现,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为了有效实现少数民族大学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当在充分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选用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本文认为,高校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心理健康理论教学,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 高校应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理论教学,科学合理地安排心理健康理论课时,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传授。高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内容应重点选取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配以真实案例[4]。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搜集国内民族高校发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实例,以案例教学的形式引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在心理健康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常见的学习焦虑、文化适应困难、交往封闭与孤独等问题进行着重讲解。另外,教师要通过课堂提问、个人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定期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娱乐当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分享会”活动,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心理问题或分享自己解决心理问题的经验心得。开放、共享的教学氛围能够打破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封闭的“大门”,让他们在倾听、表达、讨论、建议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二)加强心理辅导,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目前,虽然我国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理论教学过程中肯定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了相关的个性化教学,但由于教学时间有限,这种个性化教学在具体实施中也面临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就有必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心理辅导在形式上虽然类似于心理健康理论教学,但它并非强调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而强调心理上的协助与服务。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进而学会自调适心理状态,并能够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个人发展目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少数民族大学生既有与汉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辅导教师首先要建立一种积极关注、互相尊重、彼此真诚的良好关系。心理辅导时,辅导教师要首先认真分析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地域和民族文化等),然后根据辅导对象在学习、生活和娱乐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采用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法。

(三)加强心理咨询,预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属于心理卫生的范畴,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预防作用,是实现、增强和维护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心理咨询能够有效缓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自我意识薄弱、情绪不稳定、自卑、自负等心理问题,改进他们不成熟或不正确的心理行为,帮助他们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关系密切,两者相互渗透,经常同时进行。然而,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心理辅导既可以针对全体,也可以针对个体;而心理咨询主要针对个体,是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的个别咨询和个别指导。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高校应当围绕“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建立专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咨询室。高校要将该心理咨询室打造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温暖的家”或“心灵的港湾”,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政策宣讲、深度辅导、心理疏导、职业规划等活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5]。

(四)定期组织与开展心理测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做出鉴定 心理测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而心理测试问卷是心理测量的重要的工具,是按照一定规则编制的心理测量工具。高校应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编制心理健康测量表,如自我意识测量表、焦虑测量表、情绪测量表、自负与自卑测量表等。高校要高度重视心理测量表编制工作,测量过程、评分、解读都要遵循标准化原则。因为心理测量清晰而具体地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某一问题作出解答,所以它能较为清晰而具体地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尤其是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中容易忽视的问题[6]。另外,相比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只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答即可,没有讲解、提问、沟通、商讨等环节,因此无须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获得众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数据。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测量人员应当将焦虑、抑郁、敌对、恐惧、自卑、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作为主要的测试因子,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发现问题,及时将测量结果交给心理辅导教师或心理咨询教师予以解决。

(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高校应充分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例如,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的自我意识薄弱的问题,开展“认识自我”的个人演讲活动;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的情绪不稳定的问题,开展“我的情绪我做主”的故事分享活动;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的意志薄弱问题,开展“战胜自己”的生命体验活动,等等。在专题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三个目标:一是知识目标,即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掌握一定层次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二是能力目标,即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心理问题的能力,最终目的是使他们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作用下,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三是素质目标,即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专题活动提升个人素质。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的积极性,高校应当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增强活动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另外,高校还要充分发挥本校少数民族教师的桥梁作用,让他们担当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执行者,从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的开展。

猜你喜欢

辅导少数民族心理健康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杨艳丽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少数民族的服装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