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地研究生田野工作理论学习与实践:基于服务学习视角的分析

2020-12-02宋征莉苏光正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研究者田野调研

宋征莉,苏光正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教育学是民族学和教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兼有教育学与民族学双重性质,[1]作为改革开放最早发展起来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之一,已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研究规模和学术能力的领域。[2]然而,民族教育学科虽然发展迅速,但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其学术文献积淀相比其他学科仍较薄弱,这就给经验和理论积淀都不足的青年研究生学习和进行民族教育研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自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创立的人类学研究范式——田野工作(Field Work)引入到我国的民族教育领域中来,其逐渐成为民族教育研究的核心方法论。为了获取更多的现场资料,来自内地的研究者往往要到边疆地区特殊复杂的生态文化环境中,深入到研究对象所生活的社区环境,与他们融为一体,观察他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观念、情感,甚至学习他们当地的语言以便更好地与之交流,理解其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这种跨文化性、跨地域性因素就导致内地研究生在开展民族教育的实地调查时面临如下难题:边疆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对研究者身体素质要求高;研究对象和场景复杂,研究者的认知基础存在一定的陌生性,因此在实践中理论与实践往往存在较大距离,导致内地研究生参与和适应方面的困难。同时也要面临民族教育研究较高的伦理要求等挑战。但更为重要的挑战在于,来自内地的研究生仅以研究者的身份,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参与到当地教育实践中。田野工作成功的前提在于研究者以合法身份有效地参与到当地教育实践。因此,内地研究者尤其是知识与实践经验都有限的内地研究生在开展边疆民族田野工作时存在诸多困难。我们的相关田野调研经历表明服务学习的理念可以给予建设性启示。故本文将结合内地研究生在边疆进行一系列调研过程中的初步经验,探讨服务学习对边疆民族地区田野工作的价值。

二、可鉴的学理:服务学习的理念

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作为一种经验教育的教学方法,植根于杜威的经验主义,即教育是生活和成长,学校是社会,参与社会生活是身心成长和转化经验的正确途径。因此,服务学习很快成为美国高校转型过程中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措施之一。

(一)服务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当前学界普遍认同的关于服务学习的定义为:“一种基于课程的、有学分的教育体验,在此体验中,学生参与一种有组织的服务活动,以满足确定的社区需求;以这样一种方式,对服务活动进行反思,从而获得对学科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广泛理解及增强的公民责任感”。[3]故服务学习除了要满足社区需要外,还要达到满足于一定的学习学术课程的目的。[4]因此,服务学习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适切选择,学校可将服务学习作为帮助青年的一种工具,培养学生更强的学术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1)重视合作。服务学习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关注学生与社区间的合作,即学生通过项目能为社区提供什么,学生在社区中能够得到哪些收获。通过将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环境,从而强调实践经验和对社区的贡献,将学生置于教学和学习的中心,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的机会。

(2)对服务活动进行反思。对于服务学习来说,反思不仅是一个组成要素,而且是一种教学方法。一方面,使学生能够通过将学习情境化,沉浸到所寻求服务的人的环境中,以进一步了解课程内容,对该学科有了更广泛的了解,从而将理论转向应用。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参与者总结得失,为下一次服务活动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5]

(3)多元的内容和形式。服务学习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而社会是由每一个特定的个体组成的,社会的需要就是社会中每一个人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没有固定的范围,只要是社会的需要,学生就可以通过服务满足个人的需要,并从中学习和成长,从而使服务学习内容多元化。同时,社会中每个个体的需要不尽相同,面对社区不同的实际情况,服务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学生可以自己商量决定,因此,服务学习的形式也是多元的。

(二)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 服务学习的理念,建立在多个理论发展的基础之上,如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经验教育理论等。服务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它为学习者提供了在实际环境中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的机会。杜威(John Dewey)是经验教育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他认为“学校科目中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自己的社会活动。[6]”在杜威看来,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了教育。[7]

与一般的实习不同,服务学习侧重于通过社区的服务经验和对经验的反思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实习则主要强调学生获得特定的职业导向技能。与其他学习理论相比,经验学习理论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即当学生使用动手的、任务导向的活动,参与者相互作用,并以一种情境化的方式将先前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将新的经验和信息吸收到他们先前形成的信念中时,学习就发生了。服务学习是经验学习的例子,因为它们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和体验课堂之外的世界的机会,挑战以前持有的观点,拓展他们的思想,并让他们参与到积极的学习中。

民族教育研究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方法要求研究者面临真实的人类生活世界进行研究,研究者必须亲自到达研究现场,与研究对象进行真实的人际互动和交流。民族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功能,[8]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立在上述理论基础之上的服务学习理论,是解决内地研究生在从事民族教育研究方面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专业型和应用型民族高等教育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亲身的实践:初步经验

质性研究方法,是在尊重人类社会生活领域错综负责的现实的前提下,基于人与人之间日常交往沟通方式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资料搜集技术、资料记录和整理技术、资料分析直至形成理论的路径。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田野工作成功的前提在于研究者以合法有效的身份参与到当地教育实践。作为从事民族教育研究的内地研究生,在边疆民族地区进行田野工作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有效合法地参与问题。笔者亲身参与的一系列实习调研经验告诉我们,服务学习理念有助于我们克服此挑战。

(一)以实习教师身份,集中服务学习 当前田野工作的现状往往是研究者带领团队进入田野点调研搜集完资料后离开,前后持续时间较短,往往不足一月,这就导致研究者不重视或忽视了与田野点内人的深层联系,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研究对象对研究者的“反感”态度。以实习教师或助教身份进入田野点,力所能及地为当地学校提供诸如学习指导、批改作业、考试监督等服务,可有效解决上述矛盾。

如笔者在沈阳某中学“内高班”实习调研过程中,我们就以该校实习教师的身份,采取集中的服务学习模式,前后实习两月有余。在获得研究所需资料前,我们首先与当地学校主要教学负责人建立良好信任关系,主动为该校高三年级藏族生做了一场关于如何有效学习的讲座指导。同时,我们深入各个班级听课,利用晚自习时间为一些班级提供学习指导,积极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和考试题目。一些班主任为我们的真诚热情所感动,便主动邀请我们参加其班级的“学习经验交流与分享”主题班会。事实表明,由于班会和专题讲座的召开,学生从心里对我们产生了信任。在接下来的资料搜集及访谈过程中,我们获得了老师以及学生的全力支持和配合,资料搜集过程很顺利,这也为后续论文和研究报告的撰写提供了便利。因此,以实习教师身份,较长时间地浸入在当地教育实践,一方面力所能及地为当地提供一系列帮助,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与当地人建立深厚联系,研究内容更深入。

(二)男女搭配式的同伴互助合作 服务学习利于建立互补的伙伴关系,所有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认识到彼此的作用和责任以及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前提下,这样才能提前计划并预见项目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变化和挑战。在沈阳这所学校实习调研过程中,出于在外完全考虑和调研资料搜集的实际需求,我们采取男女搭配式的同伴互助合作。这种搭配不仅是性别的搭配,更是经验和知识积累的搭配。笔者当时是一名硕士研究生,知识和经验积累有限,在资料搜集过程中遇到了诸如需要根据实际调研情况调整事先设计好的问卷以及访谈提纲等情况。男生(本文第二作者)则是一名知识和调研经验丰富的博士研究生。这时,博士研究生便起到了代替不在服务现场的导师的直接辅助指导作用。

此外,男女搭配式的同伴互助合作,还能帮助解决实际调研过程对身体素质和劳动力的需求问题。例如笔者和本文第二作者曾跟随我院Y老师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一所民族中学进行调研,由于需要将事先打印好的问卷带到田野点,进行大量问卷发放工作。我们便男女分工合作,男生帮女生分担较重的问卷携带工作,女生则帮男生分担轻松的日常学习用品携带工作。又如笔者曾在2019年夏季前往云南香格里拉一所民族中学进行调研。在访谈过程中,高原反应导致笔者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此时,协同前往调研的另一男性伙伴(身体素质较好,无高原反应现象),就起到了及时替代笔者继续访谈的作用。

(三)坚持记录田野日志,养成反思习惯 杜威认为普通经验在文化上受到学习周期中许多先前经验的影响,并且充满了先前的结论,因而是保守的,受传统所束缚,并且倾向于顺从性和教条主义。因此,杜威强调纯经验在学习周期中的动态性质,并指出必须中断这种保守的经历,以开始反思和学习。他认为,有必要对经验进行反思,从中汲取经验的涵义,将其作为未来经验的指导。[10]服务学习要求学习者在经验学习过程中,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形成对实践活动的再认识,架起服务与学习间的桥梁。因此,研究生在田野工作过程中,应坚持记录田野日志(field diary),及时记录当日所收集数据并进行反思,以便为第二天的调研明确目标和方向。例如笔者在沈阳翔宇中学调研过程中,坚持对当日所搜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以word文档、jpg图片、ppt演示文档等形式,保存了大量一手调研资料。

田野日志帮助我们保存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克服了我们由于记忆的遗忘而带来的后续资料整理和分析方面的困难,是后续调查研究报告和专业论文撰写时文献分析的重要资料来源。对于初次步入田野的调查者来说,田野就是首次触碰的默会知识富矿。面对一个混沌的世界,需要用感觉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对混沌进行分类、识别。与边疆学生身处“天然的田野”不同,内地研究生进行边疆民族调研首先面对的挑战即为如何克服生态文化场景的陌生性。特别是对于第一次进入田野的研究生来说,这一挑战更加明显。因此,我们需要无处不田野的精神自觉,这种自觉即是保持记录田野日志,形成在记录中反思的习惯。

四、进一步的结论:服务学习对边疆民族教育调研的价值

在任何的服务学习项目中,学生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下,获得诸如沟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意识和公民责任感等重要技能。在这方面,服务学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扩展了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将理论概念应用于现实环境中,同时通过解决特定的社区问题来帮助社区成员。体验式的学习环境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非常有效,它增强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此外,当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可以运用其理论知识和分析思维来更好地解决它们。更重要的是,服务学习经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和理解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和课程概念。那么,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理念,对我们内地研究生从事边疆民族教育田野调研有哪些具体影响和价值呢?

(一)以服务入门,有助于进入现场,建立信任感 民族教育研究具有鲜明的人类学色彩。这体现为作为一种质性研究,研究者本身是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人类学家往往要去“适应”他所调查的那个社会,对当地人表现出礼貌姿态非常有利而且也容易被当地人接受。但在调查者对当地人的影响和当地人对他的态度没有太大改变之前,他不可能完全融入当地人的社会活动中。[11]所以,向善是建立信任关系、有效实施田野工作的重要方面。[12]服务学习是一种为学生提供通过向社区提供服务来获得经验的机会的方法,对于实现课程内容的学习目标具有巨大的价值,同时又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和社区合作伙伴提供了互惠互利。通过服务,如主动为当地提供学习交流,我们建立了与服务点的联结,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帮助社区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真实的社区需求,在服务中建立良好信任关系。

(二)在服务中虚心学习,有助于体悟当地文化和教育特殊性,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 民族教育研究鲜明的人类学特色,促使我们思考:了解一种文化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如何在把自己对调查人群生活的干扰降至最低的情况下,了解被调查者的真实面貌?[13]这种对自然主义的追求,要求我们到田野中观察事情发展,不进行任何干预。但更难的问题是:观察对象的行为是否自然,研究者的在场会不会影响或改变事件的进程,从而影响观察结果?服务学习为学习者在实践环境中提高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提供了机会,是学术学习和社区服务的融合。[14]内地研究生若以实习教师、志愿者、助教等作为服务学习方式,其服务身份不仅利于合法进入当地学校,其自然主义方式和学习者般态度也有利于体悟当地实践情景与虚心学习当地鲜活经验,从而避免当地人的反感与距离感,弥补课堂学习抽象理论的不足,使我们身临其境,体悟当地文化与教育的特殊性,尤其是鲜活经验。

(三)在服务中反思,有助于建构研究应进一步聚焦的问题,与当地实际者真诚对话 在服务学习实践中,学生对课程概念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运作,有了更丰富、更立体、更有意义的理解。这一过程发生在学生参与田野工作的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发生在参与者之间互相的讨论、分析与交流中,也发生在个人的反思中。具体到民族教育研究领域,这种反思即为服务过程中每天坚持的田野日志的书写和后续调查研究报告和民族志或专业论文的撰写。田野日志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及时记录下当时的所见所思所想,使我们深化当时的服务体验,在服务中深究,重新审视和思考我们当天参与的一切活动,与当地实际者真诚对话,建构研究应进一步聚焦的问题,为后续的服务提供借鉴和指导。调查研究报告的撰写,既是对整个服务过程的总结,也是更深层次的思想和实践层面的反思。思想层面主要是指对服务过程中搜集到的研究资料的整合及处理,实践层面是指对整个服务过程的各项反思,目的是为下一次的服务学习积累实践经验。

(四)通过服务回报当地,体现奉献精神和互惠性调研伦理 在服务学习中,学生通过在社区和大学中参与理论和实践活动,发展学生专业和基于社区实践的能力,通过服务产生实际效果为现实世界做出贡献。互惠是人类的普遍本性,当代人类学研究伦理也提倡回馈精神,这对于普通学生和教育人类学研究者来说,直接回馈当地有关人群是不容易的。因此,在实际田野工作期间,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主动地为当地服务,例如,帮助老师分担日常班级事务、为学生分享学习经验等,这类切实对当地教学实践产生实际效果的义务行动,也能进一步增加研究者与当地人间的信任度,体现互惠性调研伦理。

五、结语:基于服务的研习是内地研究生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作为一种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举措之一,服务学习理念对我国内地研究生在边疆地区从事田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通过服务,研究者顺利进入现场并与之建立良好信任关系。在服务中虚心向当地人学习,培养与人交往沟通的方法,明确研究问题。通过服务,向当地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社区真实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利他行为,体现向善的服务精神和互惠性调研伦理。重要的是,服务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内地研究生以合法有效的身份参与到当地教育实践,克服边疆民族调研时认知基础的陌生、课堂所学抽象理论与实践存在较大距离的困难。在服务中,将专业成长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内地研究生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术型与应用型民族高等教育人才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研究者田野调研
希望的田野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田野风光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在希望的田野上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