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依赖理论下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困境分析与战略抉择
2020-11-30阙海宝苏婷
阙海宝 苏婷
[摘要]独立学院是政府、投资者、母体高校三方结合的产物,具有多重资源依赖性。根据资源依赖理论,转设后的独立学院势必面临“资源短缺”的困境。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必须及时应对,积极寻求可替代资源,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尊重市场,加快组织的转型与变革,并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市场化运作策略。
[关键词]独立学院;转设;资源依赖;市场化运作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0)22-0068-07
独立学院是普通公办高校与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新型组织。《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出台,意味着独立学院将与母体高校“脱钩”,失去母体高校强有力的资源支持,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替代性资源,减轻对母体高校的依赖,克服因失去关键性资源而导致的阵痛,并保持依赖与自治的平衡。转设后的独立学院,失去母体高校的“庇护”,由政府、投资方与母体高校综合推动独立学院发展的模式被彻底改变。长期以来,独立学院基本复制母体高校办学,忽视市场化办学力量。实行独立办学后,母体高校的空缺将由市场来填补。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引入市场的力量,尊重市场并从市场中获取资源,将促进独立学院转型。同时,理清教育与市场的关系,明晰未来的办学目标及更新办学观念,有利于学校重新审视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提升办学质量的途径。独立学院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实现市场化运作,促进内部组织变革及革新,将呈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一、基于多重资源依赖的独立学院组织分析
资源依赖理论由美国学者杰弗里·菲佛提出,他在《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一书中指出,“为了获取资源,组织不可避免地与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组织的生存不仅要求组织能够进行积极有效的内部调整,还要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和处理环境”①。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任何组织都不能自给自足,为了生存,必须与外部环境发生资源交换;同时,资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决定了组织对环境的依赖程度。菲佛认为“尽管组织明显受到所处形势和环境的制约,但还是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的……组织改变其所处环境的可能性较大”②。组织并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它可以采取合并、合作等各种措施来适应或顺从环境,减轻对其他组织的依赖,尽可能弱化其他组织对自身的控制。
独立学院转设前,呈现的是“三匹马共拉一辆车”的格局(见图1),母体高校、政府、投资方这三股重要力量是核心利益相关方,通过这三股力量的相互博弈与协调,保证了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
1.对政府的资源依赖。独立学院的蓬勃发展与政府的干预、支持密不可分。政府为独立学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并充分发挥了其资助和扶持作用。(1)政策依赖。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促法》),为独立学院依法办学提供了法律依据。2008年,教育部发布并实施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26号令),明确指出“符合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设置标准的,可申请转设为民办高等学校,颁发民办教育办学许可证”,旨在对独立学院进行规范管理并促进其更好地发展。2017年9月1日,新版《民促法》落地实施,标志着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四梁八柱的法律框架已经搭起,教育营利的合法性得以确认。政府为独立学院提供了一个积极的政策环境,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资源依赖。新版《民促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经费资助,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③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奖助贷、土地、税收等支持,少数省份还直接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生均拨款,设置民办高校专项资金用以补贴独立学院办学。
2.对投资方的资源依赖。独立学院从建立到发展,所需资金由投资方负责。独立学院的投资方既可以是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也可以是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2003年4月23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规范加强普通高校以新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规定“合作者负责提供独立学院办学所需的各项条件和设施,参与学院的管理、监督和领导”④。投资方要为独立学院的建设提供资金,即独立学院办学条件中的校园用地、教学行政用房、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各项开支均由投资方负责投入。同时,投资方还要承担独立学院发展所需的经费及相关的支出,并参与独立学院的重大决策。
3.对母体高校的资源依赖。母体高校掌握着独立学院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资源,如品牌、师资、管理等。相较于投资方对独立学院的“硬资源”投入,母体高校是“软资源”投入。(1)品牌资源依赖。学校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渐积累下来的、具有良好的影响力和口碑、体现学校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符号。如果一所独立学院能依托母体高校的品牌办学,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独立学院在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追求名校效益,特别是与重点大学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可以凭借母体高校的效应,吸引更多的学生,从而增加生源数量、优化生源质量。有母体高校的品牌做支撑,独立学院在招生与就业、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等方面会有很多的优势。(2)教师资源的依赖。成立初期,由于有母体高校高水平师资的支持,独立学院得以较好发展。首先,母体高校的教师通过深入研究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以及特长爱好,对学生进行单独备课,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其次,凭借母体高校的名师效应,独立学院可以与母体高校共享更多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后,母体高校在各个专业领域都拥有一批优秀的科研指导老师和创新创业指导老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帮助他们实现高质量就业。(3)管理资源的依赖。大多数独立学院在举办初期,都是直接利用了母体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母体高校通过派遣管理干部,加强对独立学院的教學管理及制度管理,对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独立学院成功发展的重要保障。独立学院能够发展至今,来自母体高校的管理资源起了重要作用。(4)专业和培养模式资源的依赖。独立学院成立后,要新建下属学院,设置各学科门类,组建各专业,为专业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母体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因此,独立学院在专业建设初期依赖母体高校的帮助,在专业审批时大多数申报的是母体高校的优势专业。此外,由于母体高校拥有多种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很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母校趋同,有的是在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局部改革,有的则直接复制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独立学院转设导致失去关键性资源依赖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自身对减轻外部依赖有着重要的作用。“组织在寻求避免被控制的途径的同时,也在寻求自身资源相互依赖的稳定性和确定性。”⑤这就意味着组织在努力克服外部组织依赖的同时,可以通过调整自身来降低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1.独立学院转设前后“三角主体”的变化。独立学院转设意味着必须独立办学,失去母体高校的品牌、师资、管理等关键性资源依赖,面对市场开放办学,转型为政府、投资方、市场三者合力的新模式(见图2)。只有三者之间沟通充分、协调有序,才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三角主体的变化对独立学院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组织自身对减轻外部依赖有着重要作用,它在寻求避免被控制的同时,也在维护自身资源相互依赖的稳定性和确定性。这就意味着组织在努力克服对外部组织依赖的同时,可以通过调整内部资源来达到继续生存与发展的目的。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其诞生发展的历程就是一个持续转型发展的过程。独立学院的转设是自主办学的机遇,是激发自身动力、寻求可替代性资源、转型为新型组织的必然要求。走市场化道路,就是要重视教育规律,实现办学的自主化与市场化,将服务社会作为新的内生驱动力,遵循市场原则运营,积极寻找可替代资源,探索适合学院自身发展的新路径,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
三、独立学院新型资源依赖关系面临的困境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当一个利益集团退出特定的组织时,组织可能停止存在,但更有可能的是组织将转型为不同类型的组织,以满足保留在组织内部的利益集团的需要”⑥。当一个利益集团退出中心组织后,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就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母体高校的脱离会对独立学院的资源依赖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转设前,独立学院最大的依赖方就是母体高校,它为独立学院提供了其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关键资源,掌握着关键资源的母体高校是独立学院的发展命脉。新型资源关系形成后,独立学院面临很多的困难与挑战。
1.对投资方的挑战。独立学院转设后,原有的资产必须过户到学校,同时也面临如何选择营利与非营利道路的问题,投资者的回报将有所限制,投资信心会动摇。投资方由于不再向母体高校缴纳管理费,故其转设的意愿比较强烈,但是,转设本身意味着他们必须有新投入以改善办学条件,达到国家的相关要求。同时,与母体高校脱钩后,独立学院的投资回报值可能会因失去品牌支持而降低,特别是对招生有直接的影响,再加之社会对民办高校存在认识误区,转设院校面临生源危机。分类管理实施后,由于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投资方将面临是否继续保持投资的持续性这一重大选择。投资者以利己为目的,力求以最低的成本追逐和获得最大的回报,因而部分投资者可能会基于对利益的考量而减少或暂停投资。
2.对政府的挑战。转设后的独立学院失去母体高校的管理,社会资源的参与方式和市场化、社会化的独立学院运行方式将兴起,而高等教育要为社会带来正效应的特点要求政府不能将独立学院简单地推向市场,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体现服务、管理、协调、监督的身份,帮助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1)监督办学质量。办学质量监督对于独立学院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这方面只有通过政府的合理监督才能够实现。(2)监管资金运行。独立学院的运行主要依靠社会资本,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会强化资本的逐利性,而高等教育产品又具有公益性,因此,政府的辅助支持必不可少。(3)承担学生的安全责任。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本质上是服务型政府和有限责任政府,在学生的安全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同时,督促学校承担学生的安全发展责任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
3.对学校的挑战。母体高校作为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拥有许多资源,包括优质的品牌、成熟的管理模式、较完善的专业设置模式、优质雄厚的师资力量等。对于独立学院来说,母体高校拥有的这些资源,是其生存所需的关键因素。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脱钩后,直接失去这些资源,成为独立的个体。(1)对品牌的挑战。品牌是独立学院转设前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关键资源之一,转设意味着失去母体高校的优质品牌资源,独立学院必须用新的校名进行招生并独立颁发毕业证、学位证,这会对生源和学生就业造成影响。建立一个新的品牌所需时间较长,独立学院从兴起到发展再到转设,仅十余年时间,缺少积淀,难以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因此,独立学院在转设当年,会因失去母体高校的金字招牌同时又未形成自身的品牌效应而遭遇招生困难。(2)对师资的挑战。独立学院的专职教师队伍薄弱,大部分骨干教师来自母体高校,转设后,这部分教师撤回母体学校。同时,部分独立学院转设可能会涉及校区搬迁,搬迁后也可能会造成部分优质教师资源流失,若搬迁之后的校址远离中心城市,原有的优秀教师可能会因为习惯于原有的生活、工作环境而拒绝搬到新校区。此外,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不长,资源相对匮乏,文化资源更是不足,转设后引进师资更加不易,尤其是引进博士、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的难度增加。独立学院转设后在地理位置、文化资源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面临人才流失和人才引进困难双重难题。(3)对管理资源的挑战。许多独立学院因办学时间短、管理历史不长,缺少对民办高等教育管理特殊性的深入了解,对制定人力资源建设短期战略和长期规划缺乏经验。独立学院建设初期,大部分校领导及中层干部由母体高校的人员担任,他们的管理经验丰富,能迅速复制母体学校的管理模式及制度,形成一整套规范管理办法。独立学院转设后,这部分人员将回到原学校,造成独立学院干部队伍的断层,而新的管理队伍需要一段时间的熟悉过程,包括传承和创新已有的管理模式,這将对学校发展产生很大的隐患。(4)对专业和培养模式的挑战。独立学院发展伊始,过多依赖母体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而忽略了自身发展的特殊性。独立学院一味依赖母体高校的专业设置,却忽略了母体高校大多数是研究型大学,主要以培养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为主,这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有所偏差。据统计,仅湖北省17所省属高校举办的20所独立学院中,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的专业设置雷同率超过96%。如果独立学院转设后继续复制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办学模式,将难以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人才培养质量将降低,办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将消失。
四、独立学院转设后的运作战略抉择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组织,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增加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独立学院转设后,其外部环境随之发生变化,组织可以通过适应或改变自身来契合环境的要求,从而持续稳健发展。独立学院可以借鉴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方式,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获取资源、配置资源,增强管理效率和营运效益。
1.明确品牌定位,加强品牌培育。教育是一个品牌价值很高的行业,品牌优势是学校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独立学院转设后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集中特色教育资源进行品牌建设,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培养学校良好的声誉,形成品牌效应,依靠品牌优势在招生、就业等竞争中拔得头筹。(1)要积极打造品牌专业,凝练精品课程和优势专业。其一,根据市场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培养一批专业性人才,发展自己的特色专业,在专业教学中融入经济建设需要的各项专业知识,增加各种实训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出一批有创意、能创造、善创业并能以此引领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人才,逐渐打造出富有竞争力的品牌专业。其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育培养模式,提高教育开放程度,引入外部资源,从而促进学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2)打造良好的口碑。社会大众的评价会对学院的发展起到隐形的促进作用。当学校建设出优美的教学环境、营造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时,学校的品牌形象自然会得到大众的认可。(3)一所大学的品牌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转设过渡时期,可与母体高校沟通、签订善后合约,还可寻求教育厅、省政府等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以降低转设对学校品牌的消极影响。
2.适应市场动态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后,將失去母体高校的品牌,导致其社会认可度降低,同时失去与公办高校竞争的优势。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不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本与阻力相对较低,转设后应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同时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厘清人才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关系,重新审视自身教育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1)避免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学院自创办以来,基本上都是依托母体高校的教育资源,照搬老牌公办大学的模式,在自主办学、特色发展等方面受到母体高校的约束。”⑦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经济产业转型的背景下,职业技能强、行业知识丰富、理论功底扎实的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转设后的独立学院应调整办学定位以彰显自身特色,打造办学品牌,实现由“同质化”向“多样化”的转型,以培养理论扎实的新型职业化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以职业本科教育为主要培养模式,满足实用化的市场人才需求。(2)平衡理论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当前社会急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教育理应传授学生职业生涯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独立学院应该将职业技能教育融入理论知识教育中,“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⑧,努力培养多元化人才。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独立学院对母体高校的依赖使其在专业结构上趋同化,而这些复制于母体高校的专业要与母体高校以及其他综合性大学进行竞争,这给学生的就业带来很大的挑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而专业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独立学院转设后必须以市场人才需求和职业导向为检验标准,调整专业设置,提升专业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1)依据人才市场需要,优化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必须对人才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和预测,有的放矢地研究专业设置,开设与市场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不断修正专业设置,实现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合理规划好专业的数量和结构,处理好质与量、结构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为区域建设提供人才支持,以提升办学竞争力。(2)坚持特色兴校,强化特色专业。独立学院的特色专业就是优势专业,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专业设置原则。独立学院在专业方向设置上没有限制,因此,各学院应积极探索新的专业方向。独立学院大多数为地方型院校,可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风俗文化、历史背景等情况,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建立学科专业体系,凸显特色专业,塑造办学品牌。
4.加大投入,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应将师资队伍建设纳入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独立学院转设后应依据市场规律和市场需求,加大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实现教师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弹性配置,打造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1)坚持人才强校,全面引进高素质市场化人才。独立学院的师资管理较公办高校更具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为此,应加大资金投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主动进入独立学院工作;引入市场化运作手段,建立增设和淘汰师资队伍的机制,形成有效竞争,从而不断提高学院教师的综合素质;借鉴企业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形成符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的管理机制,从组织结构、人员设置、薪酬体系和考核体系等方面与市场接轨,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2)培养现有师资,增加事业获得感。为促进师资队伍的发展,独立学院应帮助教师做好职业规划,加强对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要支持教师攻读更高阶段的硕士、博士学位,改善教师学历结构;选派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名校进修或访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国际会议,扩大国际视野;派遣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增强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定期推荐教师进行优秀教学案例分享,塑造“精品教师”形象,提升教师的成就感。(3)待遇留人,提升员工归属感。要保障对教师培训、科研资助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出台相应的福利待遇政策,解决住房、医疗保障和子女教育问题;定期在校内开展一些有助于缓解教师工作压力和家庭矛盾的公益讲座或活动,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
5.拓展市场办学资源,进行开源节流。独立学院转设后短期内可能会面临部分投资者和生源的流失,从而导致办学经费出现缺口。经费是独立学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须增强资金筹措能力、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同时要保障充裕的财政资源投入,以保障独立学院的正常运作和健康发展。(1)拓展办学经费来源。建议独立学院在最新政策下,综合当前物价水平和同类民办高校收费标准,适当调整生均学费;重视校友资源,加强与校友间的联系,成立校友会,鼓励有能力和意愿捐赠的校友为母校的发展做出贡献;强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通过研究市场需求的课题,帮助企业进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争取到科研经费。同时,支持职工活用教学资源,拓展培训项目,让职工与社会共同受益。虽然政府直接投入独立学院的资金有限,但可以通过其他合理的方式争取到政府的资助,如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政府项目,争取科研项目经费。要密切关注政府关于公益性办学的资金扶持政策,积极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2)加强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独立学院转设后要加强对经费的合理配置,采用科学的经费预算编制方法,保证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的增值,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促进公平。同时,要加大对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保证预算目标实现;建立预算考核指标体系和奖惩制度,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奖惩措施,提高职工们开源节流的积极性。
6.优化内部管理,提升自身竞争力。为应对转设后带来的挑战,独立学院要及时反思内部管理是否科学合理,适时做出调整。(1)树立市场化运作观念。独立学院转设后,应采用培训、会议、座谈等多种方式,将学院的市场化运作理念传达给教职工,并鼓励和支持大家为市场化运作献计献策。要促使教职工理解和认同学院采取的市场化运作手段,实现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2)优化内部管理体制。转设后的独立学院有更大的办学自由度,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速度,应不断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效率;为调动办学参与者各方的积极性、保障办学参与者的合法权益,独立学院应遵循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现“教授治学,师生参与”的教育形态;在用人、监督、领导、决策等机制方面,应坚持科學且灵活的原则。(3)建立绩效考评制度。为促进市场化运作理念的有效实施、提高员工达成目标的积极性,独立学院可借鉴企业管理模式,构建绩效导向的薪酬制度和评价指标,对教职工的人才培养质量、相关教学工作进行考评,确保公平性和责任落到实处,为推进市场化运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结语
在独立学院转设发展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规律可以应用。为避免因办学资源不足而影响发展,独立学院可借鉴企业市场化运作经验,关注市场动态变化,拓展市场办学资源;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培养市场急需的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特色专业,打造自身品牌。同时,独立学院必须协调好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确保优质的教育资源与优质的市场资源相结合。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社会、投资方的共同努力,各方应该用创新思维共同促进独立学院更加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注释]
①②⑤⑥(美)杰弗里·菲佛,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M].闫蕊,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23,4,288,26.
③范国睿.民办教育发展的保障与促进——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J].教育发展研究,2003(7):1.
④沈怡玥,倪振民.关于独立学院的政策与法规及其问题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3):11.
⑦黄炳超.新形势下我国独立学院转型与发展的战略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18):6.
⑧凌均卫,李忆华,李立生.大学理念:认知与践行[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9:164.
[参考文献]
[1]阙明坤,罗昆,雷承波.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独立学院迁址办学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1-7.
[2]姚侃.民办教育新法新政背景下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与走向[J].高教探索,2019(9):101-104.
[3]王跃聪.独立学院转设后招生工作转型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51-152.
[4]潘懋元,吴玫.独立学院的兴起及前景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Z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