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的必然、实然与应然
2020-11-30陈柏林
陈柏林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错位发展契合国家职业教育政策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错位发展要有科学定位,要定位市场需求实施人才培养,定位创新领域实施技术攻关,定位特色底蕴实施文化传承。从长远发展来看,高职院校错位发展要宏观定位策略路线,优化整合资源配置,精准夯实竞争核心,未雨绸缪潜在优势。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错位发展;发展机遇;发展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22-0046-06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将高职教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对其寄予厚望。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在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高职院校缺乏错位发展的设计与改革,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素质素养培育与新时代要求的匹配度等对接不够严密。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高职教育对自身进行重新审视,根据时代变化的形势,有针对性地进行特色定位与错位发展。
一、我国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的必然
1.产业发展高质量的时代际遇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又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不断增速,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复杂化进一步增强,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的转型升级日益紧迫。经济转型与产业转型的变动下传到人力资源市场,要求要有一大批能够掌握高新技术并符合最新岗位标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要在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强化对产业细分领域的分析与判断,实施错位发展和错位人才培养,通过特色办学和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岗位标准来赢得竞争优势。这是因为,第一,区域产业差异化特征日益突出。根据国家战略需要,结合各地的工业基础、产业发展态势及人力资源现状等,我国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布局给予了指导性意见与建议,各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体系、人力资源分布、重点行业等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差异化,必然要求在技术技能人才供給上予以对接。第二,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我国人员供给和岗位需求不匹配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实际需求之间的衔接不畅,以及高端、紧缺、新型产业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指出,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显现,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短缺。2018年,技能劳动力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2%,高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6%,技工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始终在2以上的水平。
2.职教发展新变化的时代号角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有了爆发式增长,目前职业教育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而且基本建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推进。2019年,《方案》对职业教育发展又有了新的顶层设计,并首次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稿也正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可以说,职业教育正迎来全面性、系统性的大变革,这对于深入解决职教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壁垒问题是重要机遇,也为高职院校实施错位发展带来了契机。第一,高职院校错位发展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要求。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就是要逐步打通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刚性沟壑,打通职业教育学历晋升通道,促进学历与职业资格之间的沟通与转换。而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序列中的一环,必须要有准确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级别及对应的产业相关岗位要有所界定。高职院校错位发展是保障人才培养规格及结构、满足产业需求的必然之路。第二,高职院校错位发展是其功能定位的要求。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够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区域性产业布局的差异要求高职院校要围绕地方经济兴办专业及提供社会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在主干专业上必须要有差异性。第三,高职院校错位发展是“双高计划”推进的要求。“双高计划”的实施在于推进高职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能够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这实际上也提出了高职院校特色发展和区域融合的问题,要求各高职院校要有自身的独特发展优势和高质量进展路线。
3.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呼唤要求。高等教育普及化是各国在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趋势,也是衡量一国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20年的规模扩张后,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普及化阶段即将到来。普及化后的高等教育重心将会下移,在结构布局和实际办学上,更加凸显地方化、现代化的特点,也更能满足地市级、县区级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赋予高职院校更广阔的办学空间和发展可能。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下移的主力军,应该找准办学定位和发展优势,以品牌承接生源和服务产业。第一,高职优质资源需要再集聚。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普及化最重要的接收渠道,在迎来生源扩张的同时,也在优质师资、实训基地、教学资源等方面捉襟见肘。要完成普及化后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任务,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扩大各方面优质资源,强化办学特色。第二,高职教育教学需要再变革。高职生源日益多样化,包括中高职衔接、单独招生、普高、注册入学的学生以及新型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等,学生的学习基础、年龄结构、学习要求、就业方向等有很大差异,这要求高职院校做到因材施教,在就业质量上无差异化,在培养学生上差异化。第三,高职教育品牌形象需要再树立。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巨大、数量众多,广大学生和社会成员对高职院校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报考时更倾向于知名度高、就业对口率高、办学水平高的院校。各高职院校要想在竞争中突出重围,就必须错位发展,凸显办学特色,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
4.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时代创新要求。国家在高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上,给出的都是框架性内容,而具体到各高职院校的具体实施过程,则是由院校依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传统进行个性化实施。尤其是在新时代,高职院校面临着更加复杂的产业形态和多样化生源,因此,在人才培养上需要进行创新。第一,差异化实施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依据职业教育政策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以及自身的办学实际,形成了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人才培养模式被用人单位和广大学生所认可,因此依然要保留。第二,多元化实施因材施教。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仿真与实训等教学手段,创新送教上门、弹性学制、学分积累、集中教学与分析教学等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第三,夯实自有人才培养品牌。高职院校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每个专业都有一套长期形成的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经验,是输出的技术技能人才持续受到用人单位肯定的重要法宝。对于业已形成的品牌与特色,高职院校仍然要深耕细节和发扬光大,以确保品牌效应。
二、我国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的实然
1.定位市场需求:高职院校错位实施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办学要素,也是衡量一个高职院校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指标。《方案》中出现了12次“人才培养”,这充分验证了国家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于持续不断地向市场输出符合各行各业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运行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变化和行业产业发展趋势,以便持续地对人才培养进行变革。第一,满足基本市场需求。各高职院校在主干专业设置和办学定位上,理应带有一定的差别性,尤其是同一区域内的高职院校,要避免同质化竞争与重复性专业设置,应根据地方产业与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设置专业,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基本满足市场需要。第二,聚焦细分市场需求。任何一个行业或产业都有其细分的门类和岗位,尤其在当前技术尖端化、产品集成化、生产智能化和管理精细化的形势下,岗位分工越来越个性化,传统的专业对接产业逐渐被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所取代。高职院校必须熟悉产业的细分领域及各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第三,筹划未来市场需求。市场对技术技能人力资源的需求变数日趋增多,这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行业产业的变化要高度对接国际市场,加上我国持续推进的产业转型升级,使得技术技能人才的规模与结构都产生了缺口。例如,2018年上海第八次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过去5年,上海職工队伍正发生深刻变化,其中“工匠型”技能人才存在较大缺口是较为突出的现象之一,48.7%的被调查职工没有任何技能等级或技术职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未雨绸缪,强化自身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力。
2.定位创新领域:高职院校错位实施技术攻关。科研工作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属性之一,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标志之一,是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家有关高职教育的政策中,强调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功能,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高职院校实施科研和技术攻关的错位发展,应基于所办主干专业和重点发展领域。第一,高职院校科研攻关要错层实施。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存在区域性和结构性发展的不平衡。国家示范、国家骨干和“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在科研实力、技术攻关和研发能力上略胜一筹,关注的重点应更多地放在服务产品的设计开发、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做科研的“领跑者”和科研服务的“新高地”;其他院校应更多地关注服务企业技术难题解决等方面,发挥自身的科研特色。第二,高职院校科研攻关要关注实践。不同于本科院校更多地关注基础学科和高精尖领域,高职院校应更关注企业生产一线和产品研发的实践层面,为企业在生产操作和产品技术上的创新服务,重点解决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提升产品品质。高职院校在错位发展过程中,要明确自身科研的责任与关键点,避免走大而全的道路。第三,高职院校科研攻关要形成合力。各高职院校由于办学特色和专业建设的不同,使得科研方向与技术优势不同。科研攻关绝不是闭门造车、自我封闭,各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科研长处对照产业链进行详细的分工与合作,彼此之间形成科研合力,打造“形散神不散”的配合格局。
3.定位区域发展:高职院校错位实施社会服务。《方案》明确,“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实际上,高职院校能够为地方进行社会服务的种类繁多,包含非学历教育、企业职工培训、社区服务、精准扶贫、资格证书认定、志愿服务等,但各院校在推进社会服务中,经常面面俱到,彼此间缺乏服务错位与合理分工,造成资源浪费。因此,高职院校要错位实施社会服务:第一,细分服务内容。高职院校根据地方社会服务的具体需求,以及自身的实力与能力对服务内容进行细化,兼顾服务的公益性和效益,量力而行。第二,集聚优质资源。高职院校在向社会提供各类服务内容时,必须将本校的最优质资源进行集聚,将最强的师资力量、最成熟的培训方案与服务样本、最贴心的服务意识和精细化管理进行融合,集中精力打造一些最具有标识性的服务项目。第三,强化服务联动。高职院校能够为地方提供的社会服务门类较多,各院校间存在一定交叉。在社会服务实施过程中,各院校要有服务联运的意识,既强强联手,又互相补台,在服务地方的宏观目标上保持一致。
4.定位特色底蕴:高职院校错位实施文化传承。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是高校的职能之一,也是高校间产生区别的重要标识。高职院校要错位实施文化传承:第一,错位开展技术文化传承。各高职院校都有特色专业和专业群,要根据特色专业和专业群的特点,全面梳理、总结、挖掘专业文化和技术文化,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历史,熟悉行业文化,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使命感。第二,错位开展地域文化传承。高职院校所在的地域一般都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蕴含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具有政治、道德、美学等诸多教育价值。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对地方独特文化的认知,从优秀地域文化中吸取养分,受到熏陶。第三,错位开展传统文化传承。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高校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
三、我国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的应然
1.宏观定位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的策略。高职教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职业教育的中流砥柱。高职院校的发展质量和错位发展能力,会对整个技术技能人才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从国际上看,各发达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时,也采取了错位发展的做法。例如,日本提出要加强专业化人才、职业技能人才、特定专门领域(艺术、体育等)人才的培养,着重强调“特色专业领域优秀教育”和“地域发展贡献”的职业教育定位。职业院校可具有多种功能,但各功能所占的比重应有所不同,在发展过程中要体现出各自的个性和特色。近年来,我国通过高职的国家示范、国家骨干和“双高计划”创建等一系列遴选和政策支持,在推动高职院校错位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得到了一定缓解。但从国家层面来看,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的宏观性指导政策和具体实施意见尚未出台,对于高职错位发展的宏观思维还不够到位。
从政策的角度来说,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的专项政策,以便于各地根据指导意见对高职办学进行调整。第一,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教育主管部门在梳理我国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规模与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定位,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区域高职院校大致的办学方向,为高职院校调整办学策略提供依据。第二,确定高职专业群发展方向。当前各高职院校在选办专业时,大部分是“大而全”的格局,虽重点专业突出,但弱势专业也突出,主管部门要常态化列出每年各院校的“红黄绿”专業,通过专业评估,逐渐淘汰“红牌”“黄牌”专业,鼓励高职院校做大做强专业群,朝“精而强”的方向发展。第三,提出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的保障措施。高职院校在错位发展进程中,可能会面临着“壮士断腕”的阵痛,办学资源和办学效益受到一定影响,相关部门要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对高职院校因错位发展而产生的损失给予一定的政策与资金补偿。
2.优化整合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的资源。高职院校错位发展,并不是要求高职院校另起炉灶重开张,而是在现有办学基础、办学资源、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整合重组、优化配置各类办学要素,梳理清楚与国家战略、产业趋向、地方经济之间的关联,重新进行错位战略定位和匹配,最大限度地将资源潜能发挥到极致,大力提升办学的精准度。第一,优化治理结构。高职院校在实施错位发展时,首先要加强资源配置的顶层设计,而这又需要通过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梳理党的领导、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等各维度间的运行架构与机制,有效平衡各权力的分配、制约,力争用最小的行政资源和办学成本实现最大办学效益。第二,优化专业定位。高职院校要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结合地方产业需求,有逻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优势专业进行重组,重点审视专业群与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契合度以及专业群内部的逻辑关系,既不可生拉硬套,也不可无中生有,组合而成的专业群要有明晰的定位。各院校在组建专业群时,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相互之间通过沟通确定彼此的差异点,防止专业群建设的同质化。第三,优化教学资源。各高职院校要依据自身专业群的定位,对教学的管理、组织、资源进行重新组合,要跳出原来以专业、院系为单元的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模式,更多地将视野置于专业群的大范围,配套建构课程体系和平台,共建共享“双师”队伍、课程资源、实训基地等。
3.精准夯实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的核心。高职院校实施错位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将各院校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形成“物尽其用、人尽其能”的差异化竞争格局。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诸多方面,但从重要性上来看,最关键的是师资力量、专业建设和产教融合。第一,打造混合编队的师资队伍。师资力量是高职办学的最基础性要素,师资队伍的结构与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水平和学生就业能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不仅要重点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而且要将行业专家、产业教授、兼职教授、企业技术人员、现代工匠等与专业建设有关的、熟悉行业和专业发展的高级人才纳入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从理论到实践、从学习到岗位的全流程教学。第二,打造高水平的专业群。专业群建设根据“双高计划”建设的要求,是未来高职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是高职办学特色、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专业群要具备逻辑合理、知识关联、协同共享和特色明显的特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聚焦服务面向,优化资源配置,动态调整专业组成、专业结构和专业内涵,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有效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第三,打造深度融合的产教平台。一方面,加强产教协同。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区域内行业协会、企业联盟、产业园区等的合作,建设集科技开发与咨询、技术推广与服务、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另一方面,加强教研互促。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团队要能够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提升服务行业企业的技术附加值;同时,服务项目与内容又可以转化为实训内容和课堂教学资源。
4.未雨绸缪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的优势。高职院校在错位发展中要想保持长久的竞争力或“弯道超车”,就必须有战略性思维和长远发展规划,持续研究行业发展现状和可能的发展趋势,通过调研走访、数据分析等深入挖掘潜在的人才需求缺口和标准,未雨绸缪确定自身未来的专业调整与重组方向,不断适应我国产业发展变化。
第一,平衡好特色发展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根据当前确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持之以恒地推进,竞争优势的拓展要控制在特定范畴之内,并且不可随意更改目标;另一方面,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人才规格需求,高职院校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及时抓住潜在的发展机遇。
第二,平衡好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之间的关系。高职院校在长远的错位发展中,既存在横向的拓展要素,如教师规模的扩大、社会培训量的增大、自身治理的优化,也存在纵向的拓展要素,如教师结构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课程资源的质量提升、实训设备和基地的升级换代等。横向与纵向的拓展是在交叉中推进的,高职院校要以保持竞争力为核心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确保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第三,平衡好办学实力与办学能力之间的关系。高职院校要科学地审视自身的办学实力和办学能力,在自身办学实力的基础上寻求错位发展,找寻到办学的优势与长处,不寻求严重超出自身办学能力的错位发展点,从而培养最优质的学生、提供最优质的社会服务、满足最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保证办学的最终成效。
[参考文献]
[1]罗旭.“心灵”“手巧”成就人才强国《光明日报》[N].光明日报,2019-10-20(7).
[2]刘晓军.错位与链接: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江苏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9):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