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匹配的独立学院就业体系构建

2016-06-17李晓星

企业导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独立学院

李晓星

摘 要:本文客观分析了浙江省独立学院的规模现状和地位,理性评价了独立学院学生的基本特征,深入剖析了独立学院人才教育培养的基本特点,如实解析了独立院校的就业现状,对独立院校的就业支撑环境做了全面分析,指出了独立院校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归因分析,提出了构建基于学生职业匹配为导向的就业管理体系的思路。

关键词:职业匹配;就业体系;独立学院

一、浙江省独立院校学生就业现状

(一)浙江省独立学院的规模现状。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它的出现有效缓解了多样化教育需求与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矛盾,有力推进了各省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进程。目前,独立学院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浙江省为例,全省目前总共有22所独立学院,2015年全省招生人数为4.32万人,占全省普通本科高校招生数的28.27%,独立学院在校生的人数为

17.41万,占全省普通本科高校在校生总人数的29.02%。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基本特征。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家庭条件优越,思维活跃,社会活动能力突出,情商高,社交能力强,具有比较突出的创新创业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约束力差,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自我中心意识鲜明,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注重私人感情,个人爱好和特长相对比较广泛等特点。

(三)独立院校人才教育培养的基本特点。目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不断明晰应用型高校的办学

定位,紧紧依托母体的品牌优势专业和优质教学资源,强化学科的专业特色;(2)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3)推进产学研的深度合作,为学生丰富知识,锻炼能力、培养才干提供充分的空间和舞台(4)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5)开设专利申请课程,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和学科竞赛活动、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等级证书考试培训等;(6)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

(四)独立院校就业现状。浙江省某独立学院位于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该校学生规模人数为7000人左右,拥有24个本科专业(测控分两个方向),2015届毕业生人数为1761人,截至

2015年12月10日,该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中,共有1713人通过签订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升学、出国出境、应征入伍、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等形式就业,就业率为97.27%,其中男生就业率为97.31%,女生就业率为97.22%。

杭州下沙某独立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类型分布数据表

二、浙江省独立院校就业支撑环境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1)国家层面:随着国家“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互联互通”等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就业需求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国家先后出台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就业创业、发展电子商务等多个文件,不断释放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利好,国家继续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就业和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就业;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2)地方政府层面:省政府相继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大众创业促进就业的意见》、《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实施高校创业导师培育工程,不断加大创业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全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3)学校层面:1)对(院)系的奖励。为了确保就业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独立院校根据就业过程、就业目标、就业质量、跟踪调查、职业生涯等项目对各(院)系进行综合考评,学院一般都会提取一定比率的经费作为各个(院)系就业工作考核奖励经费。2)对学生个人的就业补贴。独立院校一般都会围绕阶段性考核目标来设置时间节点,在每个时间节点内顺利就业的会给予一定的交通费用补贴,用来激励毕业生个体尽早就业。3)对学生个人所在的寝室和班级的奖励。独立院校还会制定相应的奖励,给予学生所在的寝室和班级给予一定的奖励,用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4)对就业相关教师的奖励。独立院校通常都会制定奖励办法鼓励全院教师参与就业工作,对提供有效招聘信息的、介绍用人单位在所在院校成功举办招聘会的、推荐所在院校毕业生成功就业都会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

(二)大学生就业社会环境分析。就业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院校所在地域的社会环境,目标工作单位所在地域的社会环境,其中家庭环境占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就业的作用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关系,其次重要的是目标工作单位所在地域的社会环境,一般来说,应届毕业生都会选择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好,居住环境比较舒适,就业环境比较理想,幸福指数比较高的城市工作。本文中的某独立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是浙江省,而省内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杭州、温州、绍兴和宁波等城市。

(三)独立院校就业教育支撑环境分析。(1)学校环境。学校是实施就业教育的主体,独立院校一般会围绕大学四年“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框架来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工作。(2)企业环境。独立院校与企业开展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系列实习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各类专业对口的合作单位和校友所在企业,定向培养企业需求人才,开展职业教育。( 3)培训机构环境。某独立学院不断深化杭州干部管理培训中心等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外经贸考点和电子单证考点的阵地优势,深入实施“课证一体化”体系,邀请各类专家和职业经理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提供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三、独立院校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专业匹配程度不高:不利于后续专业群的建设。某独立学院做过相关统计,毕业生专业非常匹配的,仅占到

29.5%,专业相关的占到38.7%,还有31.8%的人从事跟专业完全不相关的工作。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匹配度不高,往往在毕业生跟踪调查中,对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服务等满意度都不会很高,非常不利于后续专业群的建设,也不利于社会就业资源的整合利用。(2)学生主体就业动力不高:过分依赖于家庭社会关系。独立学院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学生家长往往具有良好的职业,厚实的经济基础,优质的人脉,很多学生从来都不用考虑找工作的事情,有的毕业后直接进入父母创办的公司就业,有的直接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进入国企或者事业单位工作,稍微差一点的,也能进入一些亲戚创办的企业工作,他们进入大学就是为了求得一张本科文聘,在校期间从未认真学习过,也从未有过找工作的压力和烦恼,“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内心缺乏动力源泉。(3)就业评价体系存在缺陷:单一的评价就业数据不能有效进行就业质量评价。目前一些高校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工作压力,上级部门都会设置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的考核目标,如果完不成,就要被点名通报甚至批评,另外每个阶段的指标任务完成情况也跟个人的业绩相挂钩,所以导致片面追求就业率的现象,有的甚至出现了学生被就业的极端现象。(4)职业化就业教育体系未形成:职业化后续问题得不到重视。调查发现,独立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还不够深入,有的只停留在签订协议书的层面,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的时间也非常有限,企业真正需求的是经验和实操技能的人才,学校就业教育大多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更多的关注学生能不能找到工作,但是后面能不能胜任工作则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四、独立院校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就业需求和专业教育之间存在偏差: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建设与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再加上一些学生缺乏对本专业的偏好和认知,也无法满足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造成人力资源的很大浪费。(2)就业危机意识不强,缺乏就业选择的主观意识,内在动力缺乏。学生就业困难,从根本上来说,是学生自身缺乏就业核心就业竞争力,就业态度不够端正,不够积极主动造成的,一些学生从来没有危机意识,期望着家长和老师给他们提供现成的工作岗位。(3)过分考虑研究的就业评价体系,忽视了职业为导向的就业对社会专业群建设的意义。独立院校为了有效推动就业工作,充分调动院系就业工作的主动性,就业主管部门都会建立较为详细的就业考核评估项目体系,然后围绕体系开展考核评估工作,但是不能否认,这个是对既成事实的考评,有其必要性,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源头和过程控制,即要加强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只有专业建设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4)高校就业教育与社会职业教育存在严重的脱节。高校就业教育主要是围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宣贯和解读各类就业政策,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传授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等,都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社会职业教育,主要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进行的是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两者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因此社会上“文凭不错证书不少工作还是难找”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构建基于学生职业匹配为导向的就业管理体系

(1)构建基于学生职业匹配为导向的就业工作体系。独立院校应该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系系主任、党总支书记和副书记组成的院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院系联动、分层负责,将就业工作不仅每年都列入了学院的年度工作计划,还纳入了学院的发展规划;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会议例会听取汇报、分析就业工作形势、研究就业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对全院的就业工作进行指导。各系系主任亲自牵头,成立了包括系领导、各专业负责人、专业指导教师、辅导员、教务员在内的系级就业工作小组。各系结合专业特色和毕业生特点拓展就业市场、开展校企及校政合作、举办就业动员大会、企业宣讲会、专场招聘会等。(2)构建基于学生职业匹配为导向的就业服务体系。独立院校就业工作小组应密切关注就业情况,开展各种分层分类指导服务体系,包括教育培训服务体系、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和实践实训服务体系,为不同年级不同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引导工作。同时加强就业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工作小组成员参加CCE、TTT、GCT等职业生涯培训,持续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就业服务。(3)构建基于学生职业匹配为导向的就业市场体系。认真解读宣贯国家、省、市各项就业政策和制度,立足本省,面向全社会;立足行业,面向多领域。积极争取校外资源,引进就业培训机构、企业、校友来校举办专项培训和宣讲会;全力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将本科生在企业的实习、实训纳入培养计划,培养更符合市场需要的、有能力、高素质的毕业生。(4)构建基于学生职业匹配为导向的创业指导体系。独立院校应积极开展低年级创业基础培训工作,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测评和个性化咨询,动员学生参加SYB创业模拟实训和创业类讲座,为他们提供创业服务信息,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做好就业创业指导站的工作,积极帮助指导多名学生关于创业实践和公司创建方面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澎湃 李刚英,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及其学生管理对策,科技信息(学术研究)[J],2007.22.

[2] 郭亚红,新时期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咸宁学院院报[J],2010.09

猜你喜欢

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