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FI、TCD及BAEP评价行气通脉方治疗痰瘀阻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
2020-11-30薛经纬陈建秋李勇朱毅叶炯
薛经纬, 陈建秋, 李勇, 朱毅, 叶炯
(1.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内一科,上海 201800;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上海 200071)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中老年人各种眩晕的60%以上,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程长、难根治、易复发的特点[1]。本病属于祖国医学 “眩晕” 的范畴,其病机包括风、火、痰、虚、瘀5 个方面,多夹杂致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虚中有实,治疗上多以辨证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为主。行气通脉方是我院治疗痰瘀阻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协定方,具有行气活血、化痰止眩的功效,在治疗该证型患者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故本研究应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 并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CDFI)、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等辅助检查,观察行气通脉方治疗痰瘀阻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及分组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 月就诊于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内一科病房和门诊的痰瘀阻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共72 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
1. 2诊断标准
1. 2. 1 西医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参照2006 年《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1]以及王媛的《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研究进展》[2]中的诊断标准:①患者仅表现为以眩晕为主诉,可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大汗淋漓、恶心欲呕、胸闷心慌以及腹泻等症状;②多为短暂性发作,不伴有其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如肢体麻木无力、 面部麻木、复视、构音障碍、跌倒发作等其他后循环症状;③TCD 检查提示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④BAEP检查提示脑干听觉通路受损;⑤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排除脑出血、脑梗死;⑥具备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⑦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如心源性、耳源性、前庭周围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美尼尔病、前庭神经元炎等)、偏头痛性眩晕和精神性眩晕等。
1. 2. 2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眩晕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3]及王永炎等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4]。中医辨证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 年发布的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的眩晕诊疗方案[5]。主症:眩晕,头重昏蒙。次症: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有蚁行感,或头痛。舌象: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象:脉滑或涩。必须具备主症,具有一项或一项以上次症,结合舌脉象,即可确诊为痰瘀阻络证。
1. 3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眩晕病诊断标准,且符合痰瘀阻络证的辨证标准;③TCD 检查提示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④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提示脑干听觉通路受损;⑤年龄在40~80 岁之间;⑥病程超过1年;⑦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 4排除标准①经检查证实由颅内占位性病变、外伤及眼病等引起的眩晕患者;②年龄小于40 岁或大于80 岁的患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④合并有心血管、肝、肾、血液或肿瘤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各种精神障碍性疾病的患者;⑤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的患者;⑥其他类型眩晕,如脑外伤、脑出血、脑梗死、耳源性、代谢性等原因所致的眩晕患者。
1. 5治疗方法
1. 5. 1 常规治疗 2 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降脂稳斑、抗血小板聚集等。
1. 5. 2 对照组 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用法:甲磺酸倍他司汀[商品名:敏使朗,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130;规格:6 mg ×30 片/盒],每日3次,每次6 mg,饭后口服,疗程为14 d。
1. 5. 3 治疗组 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行气通脉方治疗。方药组成如下:桃仁9 g,红花9 g,川芎12 g,赤芍9 g,陈皮12 g,半夏9 g,生白术12 g,天麻9 g,旋复花20 g,紫苏叶15 g,细辛3 g,泽泻6 g。每日1剂,煎取300 mL(由本院煎药机统一煎煮,并作质量控制),分2 次口服,每次150 mL,疗程为14 d。
1. 6观察指标
1. 6. 1 CDFI 检查 采用日本生产的飞利浦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分别测量2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内径(R),观察血管内中膜厚度、动脉形态、管腔内有无异常回声。探测最大血流速度(Vmax)和阻力指数(RI)等血流参数,然后进行综合判断分析。
1. 6. 2 TCD 检查 采用中国德力凯公司生产的EMS-9E TCD仪对颅内血管进行检查,常规检查治疗前后颅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检测每条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然后进行综合判断分析。
1. 6. 3 BAEP 检查 采用英国牛津肌电/诱发电位仪观察2 组患者治疗前后Ⅰ、Ⅲ、Ⅴ波潜伏期(PL),对Ⅰ~Ⅲ、Ⅲ~V、Ⅰ~Ⅴ波峰间潜伏期(IPL)及波形分化情况进行评估,以Ⅲ~Ⅴ与Ⅰ~Ⅲ的IPL比值>1为异常[6]。
1. 7统计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2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脱落情况及基线资料比较本研究共纳入72例患者,每组各36例,其中治疗组脱落4 例(失访),对照组脱落2 例(失访),最终治疗组32 例、对照组34 例纳入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所患基础疾病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2 2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CDFI检查结果比较表1 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左右椎动脉R、Vmax、RI 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可显著增加左右椎动脉Vmax 值,减少左右椎动脉RI 值(P<0.05),但在改善左右椎动脉R 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可显著增加左右椎动脉Vmax值(P<0.05),但在改善左右椎动脉R值和RI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Vmax值和RI值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改善R 值方面2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CDFI检查结果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DFI parameters in the post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x ± s)
2. 3 2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TCD检查结果比较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Vm值和PI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显著增加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Vm值,且治疗组在改善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Vm值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可显著减少基底动脉PI 值,但对左右椎动脉PI 值无明显改善作用(P>0.05),对照组对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PI 值均无明显改善作用(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基底动脉PI 值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4 2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BAEP检查结果比较表3 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BAEP 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BAEP 方面效果显著(P<0.05),而对照组在改善BAEP 方面无显著效果(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BAEP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TCD检查结果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CD parameters in the post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x ± s)
表3 2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BAEP检查结果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BAEP parameters in the post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n/例(p/%)]
3 讨论
眩晕是指患者的一种主观意识,一种对环境或身体的旋转感,以及一种运动错觉,是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7]。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指后循环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供血不足而表现为反复发作性或持续发作性眩晕,视物旋转,有时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大汗淋漓、恶心欲呕、胸闷心慌以及腹泻等症状,通常不伴有其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的主诉,如肢体麻木无力、面部麻木、复视、构音障碍等[8-9]。眩晕是后循环缺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10]。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发生眩晕的基本病机。Caplan L R 等[11]研究发现,32%的大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疾病引起血流动力学减慢是椎基底动脉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通常是锁骨下、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致。该研究同时表明栓塞是后循环缺血(PCI)最常见的发病机制,大约有40%的患者是由栓塞发生的血管事件,其中24%为心脏,14%为动脉内,2%为心脏和动脉内合并,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是最常见的栓塞部位。排除患者的基本不可控因素如性别、年龄、遗传外,抽烟、饮酒、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癌症、冠状动脉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先兆偏头痛、偏头痛、中风等个人生活习惯及既往基础疾病均是发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高危因素[12]。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指通过多普勒超声效应来监测大脑颅内血管(主要是动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流生理参数的一种监测技术。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通过TCD 早期诊断和发现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不仅能早期评估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管畸形和痉挛,还能早期检测和发现颅内血管的狭窄,其检出率明显高于CT 检查[13-15]。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一项主要反映脑干受损与否的监测仪器[16]。BAEP 对后循环缺血不足所致的听觉传导功能的改变具有足够敏感的反应[17]。根据王少华等[18]报道,后循环缺血患者的BAEP 的异常率可达71%。Kaji R 等[19]表示,后循环缺血时,BAEP 相对于头颅CT 来说,变化更早,更易于被检测出来;而且BAEP可间接反映脑干供血环境,填补了TCD 在分支血管及局部脑血流量检测不足的空白。因此,排除因听力下降或耳源性疾病因素外,BAEP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阳性诊断率较高,对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提供了客观、可靠、敏感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即是运用彩超手段检测血管血流情况的一种临床辅助检查手段,因为其无创、低价、简便的特点很快成为心脑血管方面常用的检查方法。陆琰琦等[20]发现CDFI 与PCI 有着密切相关性,可以通过CDFI 检查椎动脉的血管内径(R)、最大血流速度(Vmax)和血管阻力(RI)等来提供后循环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信息,从而有助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诊断。在他们的研究中,CDFI 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阳性率为85.52%,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75.00%。因此,CDFI在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监测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综上所述,TCD、BAEP、CDFI 三种检查手段联合应用,从血流动力学、电生理学上进行检测,通过三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可以提高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诊断率,进而减少误诊和漏诊率。
本研究经CDFI、TCD、BAEP 综合评估认为,行气通脉方治疗痰瘀阻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大脑供血供氧能力,其疗效优于甲磺酸倍他司汀,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