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乡等值化理念的乡村规划探讨

2020-11-28郭文汐李晓颖

小城镇建设 2020年9期
关键词:乡村规划乡村振兴

郭文汐 李晓颖

摘要: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如何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始终值得关注。城乡等值化理念是德国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提出的规划理念,它帮助德国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上的等值化,可为我国的乡村规划提供借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是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试点单位,其下辖的长冲村在良好的区位和自然条件下依然面临产业发展落后、人口空心化等问题。本文在研析城乡等值化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乡村发展的实际问题和需求,探讨以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等值为目标的乡村发展策略,并以长冲村为例提出具体规划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规划;城乡等值化;长冲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05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9-0029-08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Rural Planning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Urban-rural Equivalence: Taking Changchong Village in Jiangning as an Example

GUO Wenxi, LI Xiaoying

[Abstract]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has long existed in China. How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gap between residents living standards are always worthy of attention. The concept of urban-rural equivalence is a planning concept proposed by Germany in response to the uneven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hich not only helped Germany achieve the equivalence of the living standard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but also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rural planning in China. Jiangning District in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City is a pilot uni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The Changchong Village under its jurisdiction is still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backwar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hollowing out of rural population, even if its under good location and natural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quivalence of urban concept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actual problems and needs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discusses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at aim to achieve the equival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finally puts forward specific planning suggestions using Changchong Village as an exampl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planning; urban-rural equivalence; Changchong Village

引言

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一直存在,伴随而生的是进城农民工身份尴尬和空心村等现象,同时城市的工作机会对乡村人口的吸纳能力也日趋饱和。城乡等值化理念起源于德国,它提倡在保留乡村特色的基础上推动乡村发展,以实现乡村人口拥有与城市人口相同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一致,即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1],其理念的引入可为我国乡村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1解读城乡等值化

1.1城乡等值化的内涵

“城乡等值化”最早在1950年被德国赛德尔基金会提出,是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的的发展理念,其核心是通过促进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城乡居民拥有基本相等的生活质量。城乡等值化并非要求城乡在产业结构、经济生产方式、文化、空间景观等方面差别的消失,也不是社会区域由非均质空间演变为绝对的均质空间,而是逐渐缩小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及生态基础设施享用水平,加强城乡相互依存关系,促进城乡发展更趋协调[2]。

1.2城乡等值化的成功实践

1965年德国巴伐利亚州(以下简称“巴州”)制订《城乡空间发展规划》,将城乡等值化确定为区域空间发展和国土规划的战略目标,以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城乡经济、保护自然资源为具体工作目标。目标明确后,巴州政府首先在土地整治、历史民居保护方面修订法律条款,为城乡等值化理念的落实提供制度保障;其次通过有力措施具体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在土地整理方面,由政府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户改善生产条件,实现农业升级;在保证民众参与度方面,建立传达村民意愿的参加者联合会,并开设培训班以提高村民参与建设的能力,形成自下而上的治理体系;在保护乡土特色方面,政府为当地文化保护协会提供财政支持,由专职人员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保护并向大众传播。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和村民的高度参与,巴州乡村在保留自身特色前提下,由落后的农业区发展为生態宜居且经济实力强大的地区,实现了城乡生活质量上的等值。

3.2.2产业结构升级

(1)扩大产业规划范围,实现地区统筹发展

我国的乡村产业规划多以村庄为单位,缺少一定区域内的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在乡村旅游业的规划中表现尤为明显,不少村庄的发展目光往往仅停留在村落自身,对区域资源要素的流动缺乏统筹,出现了某一区域内不同村庄之间景观资源雷同、游览项目单一的问题[13]。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和村莊特点制订科学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土地利用规划,并确保每个村庄的产业规划都能与该地区的上位规划有效衔接。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现象的出现,争取形成各个村庄之间优势互补、特色各异的集群效应,带动整个片区的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

另外,乡村产业规划与乡村建设规划应协同进行。其二者面临的地理区位具有一致性,乡村建设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条件,乡村产业发展带来的资源会进一步促进乡村建设。因此不同决策部门之间应建立沟通,协调好二者关系,发挥其关联性的积极作用从而避免冲突。

(2)促进农业升级与转型

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展有机农业、对农产品初加工延长产业链的方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村民收入。相较于传统农业的粗放式管理,有机农业需要更加精细和标准化的操作。政府除在资金上对农业转型予以扶持之外,可建立由管理部门、专家学者和相关企业联合组成的专业机构,在农业升级的过程中给予技术指导并提供市场信息,对农产品的流通进行科学引导。

对于适合发展旅游业的村庄,从科学种植和景观开发的角度对土地合理规划,如通过作物种植形成观赏性和体验性兼具的大地景观,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空间上形成耦合,从而实现对土地的多重利用。同时乡村旅游项目带来的流量也可推动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应注意的是,发展二三产业的过程中应坚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避免乡村建设用地转移。同时应保护村民的土地权利,完善土地流转管理办法以改变目前村民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的弱势地位。

3.2.3增强文化凝聚力

村民长期耕作和生活的土地上会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风貌和风土人情,它们代表着与城市文明截然不同的乡土文化。由于乡村在城乡二元结构中一直以来处于弱势地位,在传统观念中,城市即意味着先进和舒适,乡村的建筑院落、巷道广场也面临着城市风格的冲击,对城市的盲目模仿使得传统聚落的可识别性逐渐降低。另一方面乡村人口的流失也导致一些传统的乡风民俗在日常的乡村生活中逐渐淡化。

在物质空间方面,应将传承与重构相结合,尊重村庄特色、村民生活习惯和社交礼仪,为村民举办集体活动提供公共空间,用空间引导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再生和发展,留住乡愁,避免过度设计和城市化的设计。

在精神文化方面,城市的发展历史和人文特性所形成的城市精神是城市吸引力的重要部分,与之对应的乡村精神不应被忽视,应树立正确的乡村文化价值观。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受到学界关注,应开发将乡土文化向大众传播的有效途径,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可见可感的文化成果,将乡村精神赋予物质载体。同时不应把眼光局限在历史当中,考虑乡村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断树立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形成乡土凝聚力,才能提高乡村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

4实践研究

4.1村庄概况

长冲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花塘社区。在《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含陆郎新市镇)总体规划(2011—2030)》中,花塘社区正位于“生态旅游发展轴线”上,是江宁西部旅游大道重要节点,有文史资料指向花塘社区所在地是《红楼梦》中诸多地点的原型[14-15]。长冲村位于花塘社区北部,交通条件便利:向西距汤铜路2.5公里、村庄北部出入口紧邻旅游联一线。村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良好,无霜期长,雨水充沛,适合作物生长。

长冲村有村民46户,共 150人。常住人口多为老年人和儿童,青壮年大多到南京周边城镇务工。村内的农业用地一部分由村民自己种植茶、水稻、蔬菜等,另有一部分承包出去,收取一定流转费用。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为2万元。

4.2村庄发展条件及定位

在产业方面,长冲村依托良好的自然基底条件,种植水稻、茶等经济作物,但均为粗放式管理,耕作技术含量不高,最终得到的是无附加值的初级产品,难以带动村庄经济发展;在交通方面,村庄位于江宁全域旅游区内,紧邻旅游联一线,对外交通便利,但村内道路、排污等基础设施状况不佳,居住环境较差。在拥有良好自然基础和区位优势的条件下,长冲村为本地青壮年提供的工作机会依然有限,人口空心化现象严重。

《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含陆郎新市镇) 总体规划(2011—2030)》中对于长冲村所在的花塘社区的职能定位是农业型,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兼具旅游服务节点的功能。综合考虑长冲村的自然、历史条件和区位资源,将其发展目标确立为以绿色农业产区为基底,以红楼文化为特色的生态宜居原乡(见图2)。

4.3基于城乡等值化理念的村庄规划

4.3.1完善基础设施与长效管理机制

增设生态停车位,采用分散设置的方式,不做大面积的停车广场,避免占用基本农田。修建村庄公厕、改造污水排放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优化村庄垃圾收集点,取缔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见图3);对村民私自搭建的旱厕,坯棚等违规建筑进行拆除,并对在公共空间堆放的杂物进行清理。对每家每户划定宅前屋后环境维护的负责区域,定期考核并实行相应的奖惩制度,使长效管护常态化。

4.3.2 优化村庄产业结构

(1)乡村建设与产业规划立体交互式协调进行

长冲村对外交通条件优越,紧邻旅游联一线,位于江宁区生态旅游轴上。根据《江宁街道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长冲村属于红楼梦境功能片区。利用村庄内生态茶田、水塘的自然基底,结合红楼文化的历史渊源针对性发展第三产业(见图4)。

村庄北部紧邻江宁旅游联一线,村内道路系统整体上呈现三横(东北—西南方向)两纵(西北—东南方向)格局,其中三条主路分别连接长冲村与观东村、新府村,计划拓宽至5.5米,满足会车需求。另外两条支路连接村内两个居住组团,通过清杂和适当绿化将其打造成整洁而有乡土特色的田间路。在村庄现有道路结构下,用“揽绿”“乐农”片区和“入胜”“闲居”“野趣”三个节点串联起村民的生活与劳作。“揽绿”即位于村庄北部临旅游联一线一侧的有机农业示范区,分季节、分阶段展示有机农业发展成果;“入胜”是从旅游联一线进入村庄后的第一处节点,为村民提供交流、观景的村口空间,同时也为游客营造清新自然的第一印象;“乐农”片区位于东西两个居住组团中间,利用优质的耕作基底打造季节性参与式农业体验田,在旅游旺季为游客提供耕种、采摘甚至农产品初加工的劳作体验;“闲居”“野趣”两处节点分别位于村庄的两个居住组团,是村民日常交际活动的空间,同时将农业和历史的元素融入到场地设计,体现乡土文化。将乡村建设规划与产业规划相协调,并非是对乡村格局或现有景观进行大刀阔斧改造,而是根据产业发展方向进行针对性的局部调整,节省成本的同时也有益于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2)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适当发展二三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长冲村依靠适宜的自然条件种茶,但管理较为粗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有机食品开始备受追捧。长冲村以此为契机,选择优质茶品种植,利用靠近谷里现代农业园的便利条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科学化、规模化、品牌化运作,逐步实现农业升级。

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延长产业链,即对农产品进行初步加工制成可直接流入市场的产品。以农业为基础发展中小型加工企业,为青壮年劳动力提供本地就业机会,在江宁区农业联盟的组织下,高效进行产销对接。基于长冲村的茶种植业,可将茶梗或茶末等茶叶副产品作为枕芯制作茶枕。茶叶高度发达的孔隙构造能与杂质分子充分接触,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也可利用茶叶废料制造吸附材料[16]。

对村内闲置房屋进行改造,提供食宿服务,与南京市的教育品牌和学校合作开展亲子农事课堂、乡建营等活动,实现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深入挖掘花塘与红楼文化的联系,定期举办红楼茶事文化节,红楼庙会等活动。

4.3.3乡土特色保护

乡土文化体现在村庄的景观空间和村民的日常生活行为中。从联一线进入长冲村首先来到“入胜”节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雕刻着村名的标示性文化景石,伫立于旁边的是红楼主题的人物雕塑,情景式地再现了长冲村与红楼文化的渊源。临空架在水岸之上的木廊架奠定了朴素自然的乡土景观格调。凭栏而望,池塘与田野相接,共同构成了一副天光水影相宜得章的乡村风景画卷(见图5);“闲居”节点利用原有条件在水塘边营造了一处荫下休憩交谈的空间,用木板、碎石等材料表达场地的乡土特质,道路另一侧的红楼诗词主题景墙也为村庄增添了古朴的文化气质(见图6)。据观察仍有不少村民保留在水塘浣衣洗菜的習惯,对“野趣”处的水塘进行清淤清杂,修建尺度适宜的入水台阶,满足村民的需要,同时给外来游客带来融入当地生活的观景体验;保留宅前屋旁村民自留的菜园地,营造质朴清新的田园风格;另外,稻田、茶田本身就是独特的乡土景观资源,也是村庄的自然生长边界,对田埂路的梳理形成清晰优美的土地肌理,既增强观赏性也是对乡土特色的保护和利用。

5结语

本文从我国面临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入手,基于城乡等值化理念探索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和乡土文化凝聚力塑造的方法,充分发挥乡村在自然、人口、传统文化方面的优势,促进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乡土文化凝聚力增强并使三者形成良性循环作用,最终实现城乡生活质量相同是等值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它的落实能够帮助漂在城镇的农民工解决“回不去的乡村和走不进的都市”的困境。然而本文是以单个村庄尺度出发,对城乡等值化理念的应用探索,在更大地域尺度上的研究与实践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吴定平.新型城镇化是贪大求快的克星[EB/OL].(2013-07-01)[2020-02-05].http://opinion.people. com.cn/n/2013/0701/ c1003-22027491.html.

[2] 毕宇珠,苟天来,张骞之,等.战后德国城乡等值化发展模式及其启示——以巴伐利亚州为例[J].生态经济,2012(5):99-102,106.

[3] 李增刚.以城乡等值化实现就地城镇化——山东青州南张楼村的案例研究[J].理论学刊,2015(8):32-42.

[4] 杨晓航.城乡等值化发展与公平发展研究——以贵州贵安新区为例[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1):13-17.

[5] 韩旭.基于城乡等值理念的北京山村庄规划研究——以延庆区石峡村为例[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8.

[6] 安国强.中德农村土地整理中生态保护问题对比研究——以山东省与巴伐利亚州土地整治项目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3(2):182-189.

[7] 黄一如,陆娴颖.德国农村更新中的村落风貌保护策略——以巴伐利亚州农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1(4):42-46.

[8] 黄煌.德国巴伐利亚州乡村民居景观的内在价值探析[J].华中建筑,2017,35(12):13-17.

[9] 王敬.公众参与土地管理是农村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成功经验[J].资源与产业,2008(1):94-96.

[10] 毕宇珠.中德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比较研究——以山东省和巴伐利亚州为例[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

[11]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南京统计年鉴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Z/OL].(2020-01-02)[2020-02-05].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2/05/content_5474884.htm.

[13] 丁玲,林兵.生态文明视角下风景名胜区村镇居民点规划策略——以龙脊风景名胜区重点村寨详细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9,35(21):85-90.

[14] 高国藩.红楼梦和花塘村之迷[M].香港:东亚文化出版社,2005.

[15] 童立群.大观园与花塘[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16] 卢绮静,何志昌,梁奇峰.废弃茶叶渣吸附甲醛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1,39(14):130-132.

猜你喜欢

乡村规划乡村振兴
城乡制度变革背景下的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召开乡村规划专家研讨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筑乡注乡情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探讨
别让乡村规划变成简单的山寨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