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与“添新”:乡村新活力植入的策略研究
2020-11-28李勤邸巍郁小茜周帆
李勤 邸巍 郁小茜 周帆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的发展和建设备受关注。传统的营造模式已无法满足村庄对活力提升的需求,而乡村活力正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本文从“守护”与“添新”的辩证角度进行思考,通过对乡村中物质与非物质活力构成要素的梳理,在“空间格局”“人居环境”“建筑风貌”和“功能结构”等层面提出了活力植入的策略,并以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西岭村振兴项目为例进行实践,探讨策略的实际可行性,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空间活力植入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空间;植入;活力;西岭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04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9-0022-07 文献标识码:A
Guarding and Adding New Vitality: A Study on the Method of Implanting New Vitality in Rural Space: Taking Xiling Village Revitaliza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LI Qin, DI Wei, YU Xiaoqian, ZHOU Fan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villages ar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mode can no long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patial vitality of the village, while the rural vitality is the inner power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guarding and adding new vitality,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e energy implantation strategies on the levels of space, living environment, building style and function through sorting out the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energy components in the countryside. And it carried on the practice through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ject in Xiling Village, Jucheng Town Pingding County in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e strategi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space dynamic embedded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space; implant; vitality; Xiling Village
引言
随着乡村的进一步发展,有些乡村单纯为了追求形式主义而建设了一些不适应村民使用的场所,不能很好地对村民产生吸引力。这不仅使得村庄整体建筑风貌不甚协调,还改变了其特有的空间肌理,且乡村景观环境也在逐渐失去其独有的特色,导致“千村一面”現象的出现,使其变得毫无生机与活力,乡村逐渐失去了其独有的“乡村记忆”[1]。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如何让乡村焕发新活力,是一直以来研究的重点,众多学者从诸多方面对如何激发乡村活力进行了探讨。其中张尚武基于一个实践教学的案例的思考,提出重塑乡村活力是实现乡村发展的有效手段与途径[2];陈贺通过分析研究乡村文化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乡村文化建设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带动乡村的发展[3];张川等通过研究“汤家家”的转型规划,提出激发乡村活力要从重塑乡村的产业与特色文化入手,探索出一条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4];方智超等在对新叶村的文脉传承的思考中,提出在村庄规划中传承乡村文脉来振兴乡村,提升活力[5]。
总的来说,目前对于乡村活力的研究主要是从空间、文化、产业三个角度分别进行,乡村作为一个复杂的集合,其活力的激发应从多方面综合考虑,空间与产业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产业是空间的支撑,空间与文化是产业的依托,三者是密切联系的,目前关于三者对乡村活力营造的综合考虑较少,且缺乏具体的策略研究。
1乡村空间新活力植入的辩证思考
目前,乡村常住村民大多是老年人及部分留守儿童,失去了乡村的活力和生命力,导致“空巢”现象日趋严重。如何在乡村植入新活力的同时又可以守护乡村固有的特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焦点问题[2]。但是,“守护”并不意味着博物馆式的保护,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其历史性,也有其时代性;同时,现在的乡村也需要“添新”。
1.1“守护”与“添新”的涵义及意义
“守护”就是守护乡村的原有特色风貌,延续乡村特有文脉。乡村风貌是乡村本土性的标签,是乡村的发展史书,标榜了乡村的独特性。乡村文脉是一个乡村特有的风骨,见证了乡村的兴与衰,呈现了历史留下的印记[4]。“守护”延续了乡村的根本,提升了村民的认同感[5]。
“添新”是乡村适应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的“添新”,并非任意地增之加之,而是在“守护”的基础上以村民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添新”,为乡村植入新的活力,这是乡村对传统与现代包容性的体现[6]。盲目、单纯地守护住原有的空间,只会让乡村形态停滞不前,无法跟进时代的发展和村民的新需求。“添新”使得乡村逐渐摆脱过去的旧态,寻求自我的有机适应与调节。
1.2“守护”与“添新”的共生共存
“守护”与“添新”并不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而是和谐相融、共生共存的。“守护”是延续,“添新”是发展。“守护”的是乡村的文化底蕴,也可以是在保持原始特色基础上的新的表达,比如新建建筑的古朴与现代融合。“添新”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一种守护,如在保留乡村原有的、真实的宝贵空间与建筑特有形态的基础上,采用更符合现代乡村生活所需的建筑材料与结构来表达传统的建筑特质,使得异质与传统和谐相融。基于守护本土的底蕴与特色的添新是一种“活式”守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守护”与“添新”是共生共存的。
2乡村新活力植入的策略建构——“守护”与“添新”
乡村的活力通过人与场所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通常,乡村活力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物质与非物质两种形式,从而通过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院落布局、街巷形态等现存要素,更好地整合优势资源,提出适宜的解决策略(见图1)。
若想改善鄉村生活环境,延续精神文化,重塑乡村活力,就需要新活力的植入。由于乡村受时代变迁与文脉延续影响甚大,因此,本文坚持以村民需求为落脚点,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为乡村植入新活力:一是以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在尊重历史空间的基础上引入新的视觉格局;二是以村民的活动需求为导向,在环境中植入新的使用活动设施;三是以村民的生活需求为导向,为原有建筑置入新的使用价值;四是以村民发展需求为导向,为乡村注入新的功能业态(见图2)。
2.1塑造有序的空间格局
乡村空间亦是乡村文脉的载体,通过认知和识别其特有的空间内涵,可传承和复兴空间魅力。空间格局的秩序性可以展示乡村空间特色的完整性与延续性,故空间格局的原始特色是乡村守护的要素之一[7]。空间格局的秩序性可通过空间的主次关系及空间的视廊和轴线很好地体现出来[8]。
2.1.1守护乡村空间主次关系
乡村的主次空间虽有其不同的表现,但都是经过动态的发展而成的,并由此形成独有的乡村特色,是历史的延续、情感的寄托。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要守住乡村空间的主次关系。主要乡村空间是乡村内的开放空间、活动空间、交往空间等,其功能都是多样与复杂的,是乡村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主要的乡村空间是乡村文脉的主要承担者,村民对此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不可随意破坏。次要空间是乡村内的街巷空间、延伸空间、邻里空间等,是乡村的骨架与支撑,可直接联系各家各户,是茶余饭后的闲聊之地,也是展示乡村文脉的重要对象。通过有序的规划与建设取代零散分布、条理不明的乡村空间,达到空间整体格局的协调,形成宜居又具有美感的乡村空间形态。
2.1.2塑造新的空间格局
良好的空间视廊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乡村空间规划的秩序性,轴线则可以串联起乡村内的各种重要的活力空间,形成完整的乡村肌理。在进行改造或新建时,避免打破现有视廊与轴线,同时也要考虑到以后空间规划的轴线与视廊,不可随意建造[9]。乡村现有视廊若存在遮挡或轴线不完整、不连续情况,可在乡村传统肌理和格局上进行适度的重塑与协调,修补乡村原有空间格局,凸显乡村文脉魅力,焕发乡村活力。
2.2营造人性化的人居环境
随着现在乡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摆脱了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日常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因此单一乏味的空间环境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聚集与交流。人居环境的“添新”需要提供更具有适用性与多元化的场所,并在营造的过程中,尽量保留村庄发展过程中具有乡村文脉价值的场所,以增加村民的归属感。同时,以村民活动需求为导向,营造宜人适度的交互空间,将街巷空间、转折空间、活动空间等打造得更加人性化与多样化。这样不仅能作为生活空间的延续,提供相互交流的场所,也使得传统乡村文化在无形中得以传承[10]。
2.2.1提取环境的节点空间
在对乡村中具有活力再造价值的空间进行提取、处理与利用时,与城市有所区别,应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兼顾观赏性,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对空间进行改造与建构且把握好村民活动集聚点的均衡性和共享性。乡村活动集聚点是乡村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印记,并形成了乡村的空间节点,是供乡村居民休闲、娱乐、聊天的交往空间[11],也是乡村活力所在。乡村活动集聚点的大小是由其自身的实际功能类型所决定的,如在道路旁边的延展空间,村民多在此进行聊天,这类集聚点比较小;而满足乡村居民节日庆典、宗教活动、集会活动等功能的开敞空间,面积则较大。寻找与挖掘乡村节点空间,应尽量保持乡村自身特色与个性,营造时要体现乡野情趣,充分利用本土材料和树种,打造出具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活力空间。
2.2.2营造宜人的人居环境
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保证景观的有序性与系统性,也需在设计过程中将文化元素、文化脉络依托于各种景观载体得以传播与传承。在进行空间环境规划时,要以村民的实际活动需求为导向,合理布局村庄内的主次活动节点空间,同时保证空间尺度的合理性,进而在村庄内形成系统性的空间环境。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的生活需求,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不仅要满足服务功能与交往要求,还要具体设计各个设施的适宜间距,形成具有系统性的村庄服务设施[12]。这样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真正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这不仅能促进居民对乡村文化的本土认知与传承,还可以唤醒乡村记忆,使乡村迸发活力。
2.3打造协调性建筑风貌
建筑风貌是对乡村的第一印象,也是人们在乡村中感受到的最直观、最表面的元素,体现了乡村的气息与文脉特色[13]。新旧建筑形态整体上的和谐体现了乡村风貌的协调性,建筑的协调并不是对原有建筑的一味仿造,而是要在时代进步的新需求下有所发展。新建建筑在风貌上要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这也是对乡村特色建筑风貌与文脉的守护,目的就是为了营造整体协调的建筑形态,在根本上守住乡村文脉的“根”。
2.3.1提炼建筑特有符号
建筑作为展示乡村特色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乡村建筑形态(四合院、窑洞、土楼等)及特色建筑元素符号(坡屋顶、平屋顶、双拱、窗框等)的共性进行提炼与转译,直接表达在新建建筑上,体现出乡村建筑的理念与特色,使得新旧建筑可以形成呼应,形成“守护式”建造手法[14]。
2.3.2异质与传统的联系
大胆地让新旧建筑产生联系,新建筑在形态、色彩、结构、材料等方面与旧建筑形成对比与联系,同时新建建筑并不会因为异质而抢占原有建筑的本土特色,反而让新旧建筑可以在联系与对比中达到协调统一,这种方式为“添新式”协调。当然,随着时代进步,在满足村民生活新需求下为建筑置入新的使用价值,才是展现乡村活力的核心。
2.4再造时代化的功能结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不应只是局限于空间的改变,还应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及村庄发展的规律来植入新的、时代化的功能业态。新业态的植入可有效地激发乡村活力,同时在乡村功能业态的选择上,应具有合理性与可操作性,且以守护为主,添新为辅。
2.4.1延续居住功能业态
在进行乡村建设过程中,应该不断优化乡村生活生态空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但是,乡村的居住功能仍是无法代替的,乡村依然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延古续今,此是对乡村功能业态的守护。当然,延续原有居住功能并不是只可自用,也可以考虑作为民宿、公寓等,在延续居住功能的同时又可增加经济收入,目前国内已有不少村落采取这种模式。
2.4.2植入新的功能业态
植入新的功能业态要与村民实际需求和乡村未来发展方向相结合。在业态的选择上,不仅要与当地传统文化相契合,还要与当地经济诉求相适应,更要符合乡村发展的规划要求[15],如乡村有传统的工艺,可根据传统工艺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设置一部分工作坊等文创产业;如乡村规划定位为旅游开发,应满足旅游住宿发展的需要,乡村中可设置各种特色民宿与休闲、购物、观赏等场所[16]。新业态的植入,不仅留住了乡村“活文化”,更激发了乡村活力。
3西岭村振兴项目设计研究
3.1西岭村概况及存在问题
西岭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市区东部,属平定县巨城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西距阳泉市区与平定县城分别为 15公里和 20 公里,东临省界娘子关25公里,距太原与石家庄均为 110 公里。村内60岁以上人口占户籍人口数的17.1%,村庄老龄化严重。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的创新发展,笔者对西岭村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出发,深入现场进行调研、走访,考虑到乡村空间自身的活力与平时的便利使用,笔者对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挖掘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对村内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整理,进而确定了西岭村的村落设计以“尚美画乡,文化西岭”为理念,并制定了以下策略方法为乡村空间植入新活力(见表1)。
3.2西岭村新活力植入的策略
3.2.1塑造西岭村的空间格局
通过对西岭村现有空间格局的梳理,发现西岭村中街巷以台底(古天侃庙遗址)為中心向四面展开,且依自然地形蜿蜒曲折,相互贯通,构成村内独特的街巷体系,主要街巷依山坡地势延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村落格局。
实地调研后发现,受地形的限制与影响,村庄主要分为主村与次村两部分,其整体空间格局的轮廓已不甚清晰,两部分的风貌出现了较大差异,因此在进行建筑与空间的植入与修复时,需要将主次村的联系性与风貌整体性置于首位,同时要突出主村的主体地位。
因此,进行西岭村的规划设计时,在保留村落原始布局的基础上整合提炼出了“一轴、两片、三点”的空间结构(见图3)。其中“一轴”指串联主村、次村的一条文化体验带,为村庄的主要景观视廊;“两片”为主村的乡村文化体验区和次村的文化艺术创作区。主村新的规划布局,是以村民实际需求为导向,重新规划了主村的空间,不仅保留了原有满足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功能空间,又改造了盛园、入口空间、崇知庭及龙湖广场等满足人们休闲娱乐与精神文化需求的节点空间。“三点”指规划中三个重点景观节点:艺术创作中心、历史文化中心和龙湖景观中心,是村庄的主要活力点。
3.2.2营造交互式的人居环境
在对西岭村的景观环境进行塑造时,主要按照以下三个原则进行:一是尊重、顺应自然,营造和谐人居;二是守护特色风貌,延续地方文化; 三是遵循风俗习惯,体现民俗情感。因此,创造出了多样性的交互空间形式,如位于入口处的广场、主村内的龙湖广场、休憩游园、露台空间、沿街的延伸空间等(见图4)。这些承载休憩与交流的交互空间,也能很好地展现乡村活力、促进村民情感交流,营造出具有乡土特色的人居环境风貌。
3.2.3打造新旧共融的建筑形象
西岭村原有窑院具有相当重要的保护价值,但在长期的环境侵蚀后,其建筑内外部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同时,由于家庭成员的外出,家中留守老人已不能很好地保护传统建筑风貌,院落空间也失去了本地的建筑空间特色。对于传统窑院的改造,不仅是对原有建筑的保护利用,也是对原有建筑肌理的修补[3]。在对传统窑院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首先是对建筑风貌的修复,其次将院落一分为二,较小部分留给在家中的老人居住,较大部分改造为窑院式客舍,将建筑功能更新的同时,利用扇形空间将院落划分为三个围合院落,最后将窑洞半圆式屋顶延伸,与院落形成不同的空间层次(见图5)。
院落虽然被一分为二,但却不是完全隔离的两部分,而是在保留建筑的原始特色结构的前提下,设计出一个符合村民需求的实用的空间。同时新的结构部分与原有建筑形成了外观相似、相互对比的相似体量,整体建筑达到了形态完整、新旧共融的建筑形象。
3.2.4再造合理的功能结构
西岭村现状虽是以居住功能业态为主,但经过一代代西岭人的建设而获得了多种美誉称号,因此其研究价值与观赏价值较高,村民也希望可以将西岭村的特色风貌与文化更好地展示出来。因此,可以在功能业态上有所突破,打造特色的西岭村旅游观光体验[17]。新型业态结合了西岭村的文化特色,定位于传统手工艺传承,引入以当地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创意工坊、手工艺体验厅、文化展廳等,并结合旅游需求、植入部分休闲商业与民俗体验餐厅等新业态,以激活乡村的整体活力。
4结语
植入新活力一直是乡村振兴的焦点。活力空间可作为传承乡村文化、承载乡愁记忆的载体,是乡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乡村空间的活化,应当是可持续的、动态的、实用的,既要把握好既有价值的有效“守护”,又要在现有价值下适度“添新”。文章以西岭村振兴项目设计为引,探索如何在“守护”与“添新”的思路下为乡村植入新活力,散发乡村魅力,达到乡村“旧”与“新”之间的和谐相融、共生共存,并为乡村的过去与现在如何承接、传承与发展如何筹划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苏晓丽,秦仁强,周欣.基于社会视角的都市乡村环境更新规划研究——以武汉东西湖区群力大队遮湖岗组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9):100-107,117.doi:10.3969/j.issn.1009-1483. 2018.09.021.
[2]张尚武.重塑乡村活力——基于一个实践教学案例的战略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4,32(11):28-30,55.doi:10.3969/j.issn. 1002-8439.2014.11.004.
[3]陈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吉林农业, 2019(17):22.
[4]张川,陈眉舞,颜五一.激发内生活力重塑文化自信——策划与规划协同的“汤家家”村庄规划[J].江苏城市规划,2015(6):33-38.
[5]方智超,许楠,何海伦.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文脉传承的思考——以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古村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 2018(33):218.
[6]刘廉,唐燕.淮盐文化背景下传统乡村空间形态演化及其文脉传承——以南通乡村地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8(10): 101-108.
[7]卢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景观营造方法探讨[J].江西科学,2019,37(5):816-820.
[8]刘晓晖,凡亚楠,赵睿,等.守护与纳新:历史街区植入新建筑的策略研究——暨江汉关西隅地改造项目设计竞赛思考[J].华中建筑,2019,37(9):37-42.
[9]杨帆,周天扬,朱结好.当前乡村规划问题反思与策略——以乡村规划设计竞赛为剖析对象[J].规划师,2019,35(16):68-73.
[10]陈洁.基于地域性的乡村景观设计探析——以高唐县李奇村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10):47-49.
[11]孔俊婷,任家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北省梁场村公共空间更新研究[J/OL].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9):1-6[2020-02-2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96.G4. 20190905.1055.001.html.
[12]唐娉婷.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初探——以仙庾镇樟霞村景观规划为例[J].绿色环保建材,2019(11):252,255.
[13]安赛.浅析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与设计[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7):160-161.
[14]赵娟.新老建筑的融合与生长——以兰州大学图书馆扩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8):140-141.
[15]钟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16]冯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探讨[J].建材与装饰,2020(3):134-135.
[17]王超群.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产业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1):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