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名镇名村志编纂与镇村发展
2020-11-26臧秀娟
◎臧秀娟
(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江苏常州213022)
提 要:名镇名村志的编纂不同于一般镇村志,需要以发展观的理念,打通志书文本与镇村发展现实,把握乡村发展的历史逻辑,从“名”与“特”的形成揭示名镇名村内在发展的路径,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文化滋养和智慧支持,为镇村建设的路径、方法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通过编纂名镇名村志,可以提升名镇名村的文化品牌,强化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意识。
2015 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启动了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2016 年启动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同年江苏省启动江苏名镇名村志编纂工作,2018年《江苏省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应当编纂志书”。由此,名镇名村志的编纂成为全国和江苏省地方志工作的重点之一。
名镇名村志是以体现“名”“特”为主的新型特色志书,不同于以资料存史为主要目的的一般乡镇志和村志,有着较为强烈的现实关怀。“编著名镇名村志,正是对传统志书体例和表现形式的突破与创新,使区域性地情资料能更好地发挥现实作用。换言之,是使‘故纸堆’迅速融入和助推经济社会建设,给地域带来更大的经济和文化效应”。[1]新时代赋予名镇名村志编纂具有新的现实意义。也正是基于此,名镇名村志的编纂需要以发展的思维,与现实的镇村发展路径紧密联系起来,将镇村本身视作研究对象,把握乡村发展的历史逻辑,关注镇村如何从历史中走来,形成今天的“名”“特”的独特性,从镇村是什么的外在记述转向对镇村由何构成以及如何构成的内在探讨,揭示名镇名村内在发展的路径,总结和提炼名镇名村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进而上升到国家层面上的乡村治理、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进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文化滋养和智慧支持,为镇村建设的路径、方法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从而避免将名镇名村志编修成为静止的概览式介绍。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孟河镇
一、名镇名村志与名镇名村的品牌提升
利用地方志的文化载体来记录乡镇(村),记录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乡村发展历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对接的重要尝试,也是提升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进行名镇名村志编纂,不仅可以将所在镇、村与其他同类镇、村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差距,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镇村的“名”“特”品牌效应。
以常州市编纂“江苏名镇(村)志”的3个镇村为例。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孟河镇,是南北朝时期齐、梁两朝萧氏皇族的祖居地,也是名冠天下的“孟河医派”的发源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焦溪村,保存有古宅、古街、古巷、古道、古物、古河、古桥等,具有形制完全、古朴典雅的传统街巷,以及黄石半墙、南地北风的建筑风格。全国经济强镇湖塘镇,境内的春秋淹城遗址是中国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地面古城池;其经济发展迅猛,以“织造名镇”闻名天下,是“苏南模式”发祥地之一。这3 个镇村特色鲜明,影响力深远。
编纂名镇名村志,无论是突出镇村原有文化特色构建起来的品牌,还是依据镇村发展现状和需求构建出的具有创新形态的品牌,其现实目的都是通过文化的感染力增强镇村内部居民的荣誉感,通过文化的吸引力增强镇村外部居民对镇村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满足人们对镇村不同的诉求和需求。
通过名镇名村志,在全面分析、研究镇村文化历史的同时,可以进一步营造镇村文化氛围,成为镇村发展和升级的关键点。像孟河镇的“孟河医派”传承和发扬、焦溪村的古街巷修复、湖塘镇的织造工业提升等,镇村通过修志活动成为更加突出的品牌。
同样,名镇名村志所呈现的“名”“特”,对这些镇村的规划与设计相协调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像《江苏名镇志·孟河镇志》(以下简称《孟河镇志》,《湖塘镇志》《焦溪村志》同此)以齐梁故里和“孟河医派”为重点内容;《湖塘镇志》以春秋淹城、织造名镇、商贸重镇为重点内容。可以为镇制订发展规划展示特色和提供充足的背景支撑,重视以特色为导向的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从而避免“千镇一面”。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焦溪村
名镇名村志揭示的文化是名镇名村发展之源,将名镇名村志投射到现实的镇村发展中,则名镇名村的规划也要注重挖掘文化魅力,形成镇村品牌。要注重保护历史和传统文化,提升完善镇村精神,形成镇村文化认同。镇村规划设计时,要重视传承独特的民俗活动、特色餐饮、民间技艺、民间戏曲等传统文化类型,保护好文保单位、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等物质文化遗存,支持非遗传承人及非遗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还要注重多元融合,以产业、项目规划,引导名镇名村空间规划的功能组织与布局。以文化特色、生态资源为导向,在空间、风貌、项目、活动、环境等方面进行落实。
二、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名镇名村保护
2016 年5 月,时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在首届全国名镇论坛暨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座谈会指出: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许多社会文化现象正在消失,名镇志对这个时代作了翔实客观的记述,也是文化抢救工程。
编纂名镇名村志,围绕名镇名村的“名”“特”,反映其发展道路并揭示发展规律,是理清家底的过程,也是了解现实中的名镇名村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过程。名镇名村,本身是一个品牌。品牌竞争的实质是差异化竞争,地域文化品牌构建的实质是提炼出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地域文化特点要素。这个提炼过程也是对镇村文化提纯的过程,继而进一步落实加强对镇村的保护。
名镇名村尤其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一个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高度契合的有机系统。既要保护它的人文生态——包括建筑、服饰、物种、梯田以及歌舞传说、节庆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部分,同时也要保护它的自然生态——包括村落和周边的山川、河流、森林、地貌等。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需要确立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保护观,“使乡村运转起来”,重在其精神价值和观念价值,重在文化延续和生态发展。名镇名村志记载传统村落所承载的文化,包括生产生活等文化内容,传统村落有形的建筑肌理、景观空间等,都是无形的思想观念的外在表现。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必须使无形的文化遗产在现实中鲜活起来、传承下去。像传统村落的营造技艺以及传统工艺,其传续发展直接关系民居建筑的修缮与维护,也为村落长远发展提供富有特色、具有文化附加值的元素和动力。
湖塘新天地公园
《湖塘镇志》“特色艺文”类目下设“诗词选录”分目,录有恽南田、赵翼等古代名家的作品;“风土民情”类目下设“家风家训”分目。《焦溪村志》“精神文明”类目下设“家训家规”分目和附“乡规民约”;“诗文书画”类目下设“美文”分目,录有古代散文、当代散文、文集萃英。所有这些有利于推动乡村德治,继承和发扬古代乡村治理的优秀传统,发挥乡规民约、乡贤文化的示范引导作用。
名镇名村志记载了许多老地名。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是该地的符号,是该地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名镇名村志所记载的古宅、城墙、书院等,如果仅仅“保存”在志书中,那文化的“道”很可能要走进博物馆了,而不是存在于百姓的生活中,所以我们不能放弃保护历史遗存、古镇古村古建的责任,要想方设法留住“活”的形态,让文化的种子、文化的魂魄能沉淀、能够生长。
名镇名村志出版,可使该镇该村更加意识到本区域的优势文化,呈现“人与镇(村)”共生、共存、共融、共美的和谐关系,有助于重视镇村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三、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服务意识
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所记载的有关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信息更具鲜活性,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实证”,是中华文明渊源有力的“活证”。名镇名村志梳理了名镇名村的文化资源,志中记载的地形地貌、山水风光、古村古居、人文历史、风俗风味等内容,成为融合风貌、文化、旅游等多元要素的新载体,为进一步壮大旅游产业提供条件。旅游不是核心目的,但拥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作支撑,名镇名村才会有生命力。
《孟河镇志》设置齐梁故里、孟河医派、名胜古迹、古镇保护、镇村建设、中国汽摩配名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风土民情、名镇名人等板块;《焦溪村志》设置古村风貌、古村保护、乡村建设、特产美食、诗文书画、村落文化、方言风俗、望族宗祠、名村名人、杂记掌故等板块,均保存古镇(村)文化的印记和发展脉络,为这些镇(村)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世界非遗项目申报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进而成为旅游项目中醒目的亮点。
2017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编纂名镇名村志,让我们更进一步意识到:只有注重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将文化元素植入镇村风貌建设的各个方面,指引建筑、街区、空间、环境等多维度的风貌建设,才能形成具有文化底蕴的特色风貌,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促进特色旅游发展。开放的文化旅游循环中,文化和旅游是主体,但非唯一的存在,也要重视经济、社会、生态等一系列社会要素的有机结合。
结 语
梁漱溟曾提出:“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实乃吾民族社会重建一新组织构造之运动。”[2]同样,当下编纂的名镇名村志在资料存史的基础上,更要意在整个中国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以名镇名村的典型样本指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成功发展路径,为乡村治理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文化智力支持。名镇名村志需要在选题更精准、表达更精准、对接更精准上下功夫,保证志脉与地脉、人脉、文脉、史脉相通,增强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以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赢得受众、赢得口碑、赢得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