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湖山闸榷到生态文旅
——淮安板闸城市景观的历史变迁与未来

2020-11-26◎罗

江苏地方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淮安市淮安大运河

◎罗 志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07)

提 要:文章回顾淮安市板闸生态人文的历史变迁,梳理板闸城市板块的发展趋势,探索淮安城市有机更新的“板闸模式”。板闸是明代大运河沿线设置的船闸,旁有运河七大钞关之一的淮安钞关,应运河而生,有湖山之胜。黄河夺淮后,周围湖光山色不复存在。清末民国时期漕运衰落,船闸废弃,1931年钞关撤销,板闸历史地位下降。2001年以后,地级淮安市实施“三淮一体”战略,板闸正式融入现代化城市有机更新,作为淮安市生态文旅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整个淮安市的文化中心、行政中心、生态样板和教育高地。随着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唤醒了关于板闸的历史记忆,未来里运河、板闸、钞关、山阳湖等历史文化遗产与生态文旅相融合,将提升板闸城市景观,拓展发展时空。

淮安生态文旅区全景

2019年央视中秋晚会在淮安市举办,具体位置在淮安生态文旅区西南的里运河边、淮安钞关遗址旁。这里,曾经是明清古镇板闸的旧迹,如今已是淮安城市发展的重要板块,周围是淮安的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板闸城市景观从古至今数百年间的历史变迁,体现着淮安城市发展的一个侧面,而生态文旅区和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建设,某种程度上使板闸从城市化与古老传统割裂的状态中得到新生。未来板闸如何通过城市景观的有机更新,成为体现淮安运河文化、展现淮安发展脉动和延续淮安千年文脉的代表板块,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淮安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应“运”而生的明清重镇

明清时期,板闸一带属于淮安府山阳县辖地。明初时,北为古淮河山阳湾和钵池山,南为北宋雍熙年间(984—987)淮南转运使乔维岳自末口至淮阴磨盘口开辟的淮南复线运河的一段——沙河。明永乐、宣德年间,由于清江浦运河开辟、板闸船闸建设和淮安钞关在此设置,板闸一跃成为府城外、运河上的新兴城镇,既有闸、榷等运河管理设施,又有湖山胜景。

永乐十三年(1415),漕运总兵陈瑄沿宋代沙河故道开凿清江浦,自淮安府(今淮安市淮安区)城西管家湖,至鸭陈口入淮,漕运舟楫过淮可避免盘坝劳费和逆行山阳湾风涛之险。[1]又沿新建运河主持建移风、清江、福兴、新庄4 闸,永乐十五年(1417),又在移风闸东2里置板闸。[2]“板闸”之名始现。

宣德四年(1429),朝廷“以钞法不行,设关收钞”[3],令大运河沿线淮安等“客商辐辏处,设立钞关,收船料钞”。[4]淮安钞关与崇文门(北京)、河西务(天津)、临清、扬州、浒墅(苏州)、北新(杭州)为大运河沿线常设7关,板闸也因此成为南北大运河上的咽喉要地。钞关临河而建,有关楼、桥船、关署等,尤其是关署南临里运河,北瞰钵池山,规模宏阔,位置重要,[5]清代文人查礼咏板闸风情诗云:“嫩黄柳色水边含,清浦人家聚一湾。十里长堤平似掌,暖风斜日到淮关。”

板闸北面有古淮河山阳湾,万历十七年(1589)以后彻底改道,原有山阳湾河道淤塞。再往北是唐宋时期道教名山钵池山和山子湖。板闸周边地势低洼,水积山前,汇为山子湖,山子湖周环约10 余里,南近里运河板闸边的钞关官署,中有爱莲亭,往北到钵池山南景会寺。明代邱兢有《游爱莲亭记》,笔下的山子湖“云影波光,千顷一碧”,板闸湖光山色,亭阁辉映,成为江淮名胜。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乾隆年间《运河图》中的淮安板闸

二、运转而衰的两淮要冲

板闸的衰落,同大运河与淮安城市变迁息息相关。首先是由于明清黄淮洪水的影响,板闸优越的生态环境受到很大影响.乾隆三十九年(1774),“黄河南岸老坝口,于十九日子时漫缺七十余丈,附近之板闸、淮安一带,俱有被淹”,钵池山、山子湖几乎淤平,湖光山色不复存在。[6]

清末民国时期漕运衰落,船闸废弃,板闸也难逃厄运。尤其致命的是钞关的逐渐裁撤。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户部裁撤淮安榷关,淮关监督移交淮安府地方兼理。后来民国元年(1912),淮安钞关改为内地常关,到民国20 年(1931),国民政府财政改革,实行货物就厂征收统税,取消各地关卡,淮安钞关才最终撤销。

1931年钞关撤销后,板闸历史地位下降,城镇景观也萧条下来,逐渐作为淮阴、淮安间的公路交通集镇而存在。“门前流水直泻东南,公路直通扬、镇”[7],板闸的两淮公路边还有“车驴总站”,通驴子、马车。集镇上有东街、南街、中街、西前街和西后街、通惠桥街、太平桥街和淮关后街等石板路,依然有一定的规模。板闸镇上的城隍庙曾是新四军被服厂,板闸镇曾先后设有中共华中分局主办的苏皖教育学院、华中新闻专科学校。1948年底,淮阴、淮安解放,一度合并设立“两淮市”,市政府曾驻板闸镇。

板闸的文化遗存在时局动荡中几乎荡然无存。受板闸废弃与河道改道影响,板闸旧址淤埋于地下。抗日战争时期,钞关衙署被日军全部烧毁。

新中国成立后,板闸这种郊区集镇的典型形态,长期作为淮阴、淮安城区之间的卫星镇而存在。在1958 年清江市城市规划中,板闸便作为卫星城而存在。板闸镇的毛巾纺织业民国时期就较为发达,作为特色产业一直延续到20 世纪末。

三、“三淮一体”背景下的“涅槃重生”

2001年以后,地级淮安市推进“三淮一体”战略实施,板闸成为规划中连接原淮阴市主城区、原县级淮安市城区的新城核心地区。2008年6 月,以板闸为中心设生态新城,地跨里运河、大运河两岸,北起新长铁路,西至宁连公路,东从河下以西,南到黄码,作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主体功能区、特色城市化展示区、生态低碳示范区。板闸镇由此也划入生态新城这一与原有县区平行的新区,脱离原楚州区(今淮安区)管辖。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板闸镇原有的村镇格局被新型生态文旅城市而取代,板闸镇成为淮安城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融入现代化城市。

处于淮安城市几何中心位置的生态文旅区占地41.1平方公里,2012 年8月,生态新城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2013年9月完成生态新城(29.8平方公里)行政管辖权调整工作,2016 年3月完成高铁商务区(11.3平方公里)行政管辖权调整。全区先后划转原住民3.5 万人,2019年底常住人口7.2 万人。2016 年底,生态新城改名为生态文旅区。原板闸镇地域位于生态文旅区东片区,成为整个淮安市的文化中心、行政中心、生态样板和教育高地。

“文化四馆”是淮安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规划馆的合体,淮安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位于生态文旅区翔宇大道旁,建筑面积8.6 万平方米,宛如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2017年陆续投入使用。淮安大剧院2016 年建成首演,总建筑面积2.6 万平方米,外观根据淮安市市花“月季”为原形,通过几何造型形成一朵“艺术之花”,绽放在淮安生态文旅区这座拔地而起的新城之上。淮安森林公园整合板闸原有水系、绿地,占地面积约1.61平方公里,包含疏林草地区、阳光草坪区、山林生态区、湿地生态区、河流生态区、芳香植物生态区、岛屿生态区。板闸段大运河和里运河之间,还有占地约1.1平方公里的山阳湖公园,长达几十公里的里运河滨河公园。除此之外,2015 年,淮安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市人大及相关机构搬迁至生态新城,入驻位于枚皋路和景会路之间的行政中心,这也是历史上两淮的行政中心一次重要的大变动。淮安市实验小学、淮阴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在生态文旅区相继办学,也促进了新城科教实力的提升。

生态文旅区是在板闸镇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新型城市板块,也是板闸历史上剧烈变迁的一段时期。

四、大运河文化带背景下历史记忆的唤醒

板闸的历史景观是跟大运河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生态文旅区的建设,作为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的板闸也正在被重新唤醒。

2006 年5 月,淮安钞关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大运河江苏淮安段16 个重要节点之一,列入京杭大运河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为呼应淮安“运河之都”品牌打造,在板闸钞关遗址附近复建了钞关遗址公园,包括钞关码头、关楼、牌坊和关署。

2013年初,淮安市委、市政府开始修建里运河文化长廊,首先启动里运河文化长廊(东段)大闸口至堂子巷,全长15.6 公里,面积10.8平方公里范围的规划建设,划分“起”“承”“转”“和”四大板块,板闸段里运河成为规划中“转”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板闸段文化遗产景观建设同清江浦大闸口相比,要逊色很多。

2014—2015 年,淮安市博物馆对翔宇大道西侧、枚皋路大桥北侧的板闸遗址进行勘探发掘。核心遗址为明代的板闸,还有古河道、堤坝、码头和建筑基址,充分体现了大运河板闸沿河两岸曾经的繁华盛景。[8]

明清板闸遗留的遗址和遗存如同一颗颗珍珠,串在一起,反映了大运河曾经流淌的辉煌,构成新时代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宝贵资源。2014 年6 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流经板闸的里运河为重要河道。2016 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启动,板闸、钞关遗址和里运河板闸段成为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规划建设区域,规划项目有板闸遗址公园、山阳湖景区、钞关遗址公园、中国船闸博物馆、世界运河博物馆、水工科技馆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唤醒了关于板闸的历史记忆,下一步就是将里运河、板闸、钞关、山阳湖等历史文化遗产与生态文旅相融合,提升板闸城市景观,拓展发展空间。

复建的淮安钞关关楼

五、未来的发展趋势

两千多年的淮安城市发展史,城市发展重心经历了古淮阴—楚州(古山阳)—淮安府城(山阳县)—清江浦(清江市、淮阴市)等一系列空间变化。近年来,主城区东扩南连与淮安古城相融合的发展态势非常明显,而板闸正处于淮安城市发展的轴心位置。

根据《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板闸城市片区一直属于淮安城市发展的重要板块。在淮安发展的“双心”中,板闸已经发展为与淮海广场—水渡口广场的商业金融中心相鼎立的行政文化中心;在主要城市发展“三轴”方面,板闸处于其中翔宇大道发展轴以及枚皋路发展轴交汇点;同时,板闸还属于城市发展九大组团之一的生态文旅组团的东片区,同时与开发区组团和淮安组团相毗邻。[9]因此,以行政文化中心为发展核心,生态宜居区和科教创新区也成为板闸板块未来的发展重点。在淮安迎来“高铁时代”后,板闸成为连接淮安市淮阴、清江浦、淮安三大片区前往高铁站和高铁商务区的枢纽,有轨电车、快速路高架和规划的轨道交通将进一步凸显板闸的交通区位优势。

板闸城市景观未来更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大运河历史文化风貌的重现和提升。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板闸独特的运河文化发展优势会日益凸显。以清江浦旧城区为基础的里运河文化长廊重点打造区域和旧城特色风貌区缺少进一步景观提升的发展空间,淮安古城区的古城特色风貌区受制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政策制约和淮安区城市景观发展的现状,运河文化带很难成为其发展轴心。作为淮安市运河故道风貌保存较好、历史文物及考古遗迹基础较多、开发建设闲置土地和规划空间较大的区域,板闸被列入《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五大城区特色风貌区之一的新城特色风貌区,在《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基础研究报告》《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段)建设研究报告》的规划建设中,也规划了板闸遗址公园、包括中国水工科技馆等在内的运河博物馆群、山阳湖景区等一系列文旅项目。

板闸从湖山闸榷风光绝胜的运河古镇,发展为生态文旅区核心板块,未来还将作为淮安城市发展重要轴心。板闸的未来,需要延续生态与文化的发展律动,打通历史与未来的时空联系,通过生态文旅区和里运河文化长廊两方面建设,打通淮安行政文化中心和大运河文化景观的“任督二脉”,形成同清江浦主城区、淮安古城区相辉映的城市景观新格局。回顾板闸生态人文的历史变迁,梳理板闸城市板块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探索出淮安城市有机更新的“板闸模式”,这对于淮安特色生态城市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淮安市淮安大运河
淮安市推进应急志愿服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精彩故事
大运河,行走山东
大运河,流淌2500年的中华智慧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江苏省淮安市第一山中学活动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