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唱”快淋漓

2020-11-25赵静

西部论丛 2020年4期
关键词:音乐学习演唱音乐课堂

赵静

摘 要:奥尔夫说过:“音乐是人与生俱来的需要。”如何唤醒这种本能,让孩子们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则是作为音乐老师的职责所在,而音乐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充分挖掘每个人的爱乐天性和习乐潜能,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个人的音乐兴趣,并使之逐渐提升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品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是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激发、培养、保持、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

关键词:演唱;音乐学习;兴趣;音乐课堂

一、音乐教学活动在中小学中的位置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演唱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情感体验与表达、音乐兴趣培养及音乐素养形成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教学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便捷性,演唱不仅是音乐表现领域的首要任务,并且在整个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

作为一线教师,最关心的就是课堂上如何进行系统性的音乐经验建构,从而科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音乐素养。演唱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合理运用,让学生能够全员参与进来,在调动兴趣的同时,也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案例:《送别》

2019年恰逢建国70周年,在音乐课堂上,一大批优秀好听的爱国歌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前期备课时,教师提前了解:厦门六中合唱团的表演是当下合唱表演十分新颖的模式,通过声势表演与歌唱结合,清新自然,十分受大家喜爱。刚开始课堂导入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欣赏厦门六中表演的一个小片段《夜空中最亮的星》,学生在聆听感受的同时,体验到了演唱与声势相结合所带来的趣味,十分感兴趣,有的小声跟着唱,有的模仿声势律动。教师抓住时机问到:“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試着做一做?”“想!”学生高兴的回答。看到学生正在兴头上,教师赶紧说:“让我们把身体当成打击乐器,一边读一起拍起来!”

一时间学生觉得又新奇又有趣,集中注意力,眼、脑、手、口同时动起来。每个人的嘴里都读着节奏,眼睛紧紧盯着老师,生怕错过每一个动作。教师起初速度是非常慢的,先是用较慢的速度进行示范,带着学生一起做,然后观察到学生越来越熟练,接着说到:“让我们稍微加快点速度怎么样?”“好!”学生兴奋的回答。学生在感受速度的变化中体会到了快乐,同时还掌握了声势表演的基本技能,最后都哈哈大笑起来。

在掌握了声势表演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演唱歌曲《送别》,作者李叔同,这是一首讲述与朋友离别之情的歌曲,歌曲为C大调,在了解作者李叔同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之后,细细品歌中的歌词更像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纯净,淡中见真味。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和歌唱投入了更加丰富的情感,最终能够跟随钢琴进行歌唱。在歌唱中,教师观察到绝大部分学生完全可以熟练演唱歌曲后,在大家感情投入地齐唱时,个别学生有喊唱现象,为了保护学生的嗓音,教师提出要求:“请大家全体起立,后背挺直,气息下沉,口鼻吸气,不觉吸气气自来,口腔打开,打哈欠的感觉去体会。”学生的声音整体较之前变得圆润而饱满。接着教师在学生的歌唱中加入了课前所学声势,与学生配合伴奏。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也开始模仿教师并加上声势并进行演唱。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专注力,同时还让学生用新颖的演唱形式,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最后,学生们小组上台展示,并在课后拓展,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创编声势,下节课进行合作表演。

二、“比较式音乐学习与教学”的方法

以上是在演唱课上,通过创设与时俱进的新鲜有趣的演唱形式,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例子。《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表现——演唱(3-6年级)要求:能够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能够用自然地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参与齐唱、轮唱、合唱,并对指挥动作作出恰当的反应。每学年背唱中国民歌1—2首。民族音乐是中华艺术的瑰宝,也是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以下课例通过“比较式音乐学习与教学”的方法进行课堂授课,通过体裁、形式、风格等音乐内容进行比较,加深印象,开阔视野,增加音乐积累,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案例:《走进草原》

课堂伊始,教师首先播放网络红歌《火红的萨日朗》进行课前准备,学生听到熟悉的旋律异口同声高声齐唱,上课铃声响起,音乐渐弱,教师播放蒙古族草原风土人情图片,毋庸置疑,今天的音乐课是一节了解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课程。

教师问:“今天我们随着美妙动听的音乐来到了哪里?”“草原!”学生齐声回答到。(教师一边播放幻灯片,一边讲解蒙古族风土人情。)

最后幻灯片停留在一张蒙古族老人演奏马头琴的图片上,教师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学生们十分好奇,有的学生说是二胡,但是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教师介绍这是马头琴,并同学生一起带着问题倾听由马头琴演奏的乐曲《鸿雁》片段,同时思考问题:1马头琴的构造;2马头琴的音色。听赏结束后,学生举手发言进行表述,最后教师概述:“马头琴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琴顶端有个小马头的形状,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由马头琴导入,通过马头琴演奏的聆听,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介绍:“本课我们一同走进美丽的大草原,感受蒙古族民歌体裁。”蒙古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体裁,长调流传于牧区,而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

长调:字少腔长,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湖泊。

短调:篇幅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有些会进行叙事的演唱。接着教师进行蒙古族民歌《鸿雁》的播放及学习,在优美的旋律中,让学生判断歌曲是什么风格和体裁。在反复的聆听中,学生在荡气回肠、气势恢宏的歌曲中体会歌曲所描绘的蒙古族的自然风光,鸿雁、江河、秋草、芦苇荡等等,以及蒙古族人民把酒言欢,热情洒脱的特点,判断为这是蒙古长调,最后跟随音乐小声哼唱。

接着,进行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听赏,很显然,学生专注的倾听出这是一首叙事歌曲,旋律短小反复,一直在讲述蒙古族大英雄嘎达梅林的事迹。在听赏两遍后,判断为这是蒙古短调,并跟随音乐进行哼唱。

哼鸣在演唱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哼鸣可以迅速找到共鸣的高位置,使气息在横膈膜的力量支撑中使身体协调统一起来,在小的音量中感受歌唱的状态。通过分析两首歌曲之后,了解蒙古族音乐体裁和文化,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想演唱歌曲。在演唱歌曲《鸿雁》时,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你认为怎样演唱能够把这种恢弘其实唱出来?”学生纷纷举手建议,畅所欲言:“可以让男声演唱!”还有的说:“可以领唱!”教师说道:“蒙古族被称为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男孩骁勇善战,我们让全体男孩来试试唱唱!”男孩们有点不好意思的走上台,教师再次强调,歌唱时一定要自然自信,有表情有感情地演唱,这样才能把情绪准确地表达出来。当然,台下女生也不能闲着,作为观众,也要给台上男声的演唱准确地评价。全班同学都笑起来了。在自然流畅的歌声中,学生了解了长调和短调的不同风格特点,掌握了演唱技能,意犹未尽,收获满满。

三、结语

演唱是人类天生具有的本领,是人们用来表达喜怒哀乐的最恰当的手段之一,并且是人类最方便的“乐器”。唱会歌、会唱歌、唱好歌对学生的演唱兴趣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且演唱是发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真实生活中的活动,音乐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构建,在核心素养的教育引领下,发挥演唱在音乐课堂中的优势,创设学生喜爱的课堂,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音乐学习演唱音乐课堂
浅析竹笛基本功训练学习的感悟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在音乐课堂中快乐成长
适应性教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用性
声乐教学略见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中职学生音乐学习的现状及教学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