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教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用性
2016-11-09韩东
韩东
【摘 要】教材是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讲道解惑”的基本参考依据。一本好的、适应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教材能够使学生受益匪浅,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讲道解惑”就有目的性、针对性。适应性教材突出的重要特征,就是其实用性,但教材的实用性需要通过音乐课堂的实践才能检验其效果。
【关键词】教材;音乐课堂;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206-01
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和音乐专业课程的基本特征:是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音乐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因为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音乐课堂更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而离开了实践活动,音乐本身就失去了意义,成为纯理论的传授了。
在我国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对音乐的教学领域、目标做了详细的解说,而当中所说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重视音乐艺术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通过自己近几年的切身教学实践,想要学生对一堂音乐课感兴趣,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在课前充分准备、课中灵活运用、课后用心总结。这三步必须在质量上有一定的水准,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想学的欲望。如果一堂音乐课上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在非常积极地听课,那么这堂课就意味着成功,而它所带来的效果也会很好,反之,就是一次失败的课,最起码是不能令学生满意的课。作者通过近几年课堂内外的模拟和实践,发现音乐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综合素质不行
因为一般师范院校艺术类的学生,录取时的文化课分数线相对比较低,分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明显的一个基本现实就是基本功不扎实。高等学校音乐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专业课的比例占到了一半以上,有些甚至更多;在教材的使用上,好多高等院校基本是使用全国统一的教材,没有针对本区域的高等院校编排符合本院校、本专业的校本教材,所以对于吹、拉、弹、打、唱、跳等技能课而言,大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音乐基础理论课和公共基础课,学习起来就比较费劲。这就导致大学几年里,出现了技能课突出,基础理论课挂科一大片,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会吹、拉、弹、打、唱、跳,其他什么都不会,这在中国各高等院校基本都有这种现象,进而导致了音乐专业的实习生真正走上教师岗位时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实习时,教学中把儿童歌曲唱得不伦不类,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而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导致在教学设计能力上也比较低,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控制、表达能力欠缺,明明心里知道怎么回事,可是讲出来时就词不达意了。
二、按部就班、墨守成规
在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原有的风格,即:书本上怎么写的就怎么教,更没有去开发校本教材的创新精神。古圣人孔子在几千年前就说过“教无定类”、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传道、授业、解惑”,这些经典名言告诉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学会引导学生去学习,而不是严格按照书本上去念书。但是,目前在一些高校里面,某些教师不太称职,其结果就是害了学生,因为学生没学到好的方法去学知识。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把大学老师教的知识一成不变地搬到自己的教学中,不会灵活变通,其结果就是中小学生听着音乐课没意思。这就是连最基本的哲学道理都不懂,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教学。
三、教学实践活动的不足
前面说过,音乐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个实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课堂上的实践,作为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多上台(技能性的舞台展演、应用型的课堂实践)参加锻炼;其次,校内的实践,高等校院就是半个社会,在这里,各个专业的学生通过各种机会,要积极参加校内的活动,用以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也要加入这个行列,把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校内的各种活动场合中;最后,校外的实践,一般现在的高等院校实习期最多一个多月,这样的实习方式导致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把它当回事儿,觉得就是毕业前的教学演练罢了,存在应付任务、走形式的情况。所以应该加大实习的时间和力度,使学生能够在实习活动中真正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所欠缺的知识和能力,锻炼自己,以便毕业后能够及时走上工作岗位,发挥自身所学知识,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杨丹.音乐教学法教材之历史研究(1901-1976)[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张爱琴.中国乡土教材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6(10).
作者简介:
韩 东(1978-),男,汉族,河南滑县人,文学硕士,贵州凯里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及民族音乐学。
基金项目:凯里学院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点课程立项资助,课程名称:小学音乐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