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博:我的泛“枕边书”

2020-11-25

青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枕边书历史

您是《百家讲坛》第一位80后主讲人,走上讲坛时有压力吗?如何缓解释放压力?

唐博:对于上《百家讲坛》本身,我没多大压力。因为以前当过中学老师,有比较丰富的讲台经验,多年前也在央视当过嘉宾,有一些镜头感。其次,讲述的主题“清案探秘”是我跟编导反复研讨出来的题目,我本人又是学清史出身,在专业上驾轻就熟。

不过,如果说一点压力没有,也不尽然。录制节目的时候,还是有两方面压力:一是现场没有观众,没法像课堂上那样保持哪怕是眼神上的互动。二是现场没有提字器,虽然稿子就放在桌上,但讲述时不能低头,必须盯着摄像机,讲述内容要跟讲稿基本一致,尽量不卡壳。这跟在课堂上教学和在礼堂里做讲座,感觉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缓解压力的办法,就是把功夫用在平时。我的具体做法有三:其一,亲力亲为。讲稿自己写,档案资料自己查,写作过程无须任何人帮忙。其二,反复打磨。跟编导保持沟通,不厌其烦地修改,在保持学术含量的同时,多使用口语化、接地气的电视语言,拉近跟电视观众的距离,也增加对讲稿的熟悉程度,降低背稿子的难度。其三,提前演练。录制前两天,自己在家对着镜子讲几遍,算好时长,调整仪态,也让家人提点意见。

不打无准备之仗,做到心中有数,就会让所谓的压力遁于无形。

作为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先生关门弟子,戴先生对您有怎样的影响?他有什么喜欢的枕边书?

唐博:我读戴先生博士生的时候,他已经81岁了,而且几乎全部精力都放在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上。所以,他对我的影响,主要还是治学和做人两方面。概括起来就是十二个字:治学严谨,做人平和,目标专一。

治学严谨,讲的是学习态度;做人平和,既是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目标专一,讲的是人生理想。只有严谨,才能尽可能减少瑕疵,让研究成果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只有平和,才能避免在学术研究中夹杂情绪化的要素,避免做出不够科学和客观的研究成果。只有专一,才有接续不断的积累和不懈奋斗的动力,这是做学问必不可少的精神。

博士毕业后,我依然每年都去看他。九十多岁的老人,每天还要工作到深夜,在案头改稿子,非常不容易。三千多万字的《清史》书稿,应该就是他的泛“枕边书”。这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戴先生给您推荐过书吗?

唐博:戴先生没有专门给我推荐过书,但在他跟我的多次谈话中,提到过不少书和论文。我印象最深的,是三本书:其一,《恽毓鼎澄斋日记》。这是纳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清人日记。恽毓鼎当过十九年晚清宫廷史官,见证了光绪、宣统时期宫廷政治的演变,对于解读类似光绪死因等历史谜团是有参考价值的。此外,他的日记包罗万象,通过一个宫廷史官的视角,展示出更真切、全面的晚清社会画卷。其二,《中国近事报道》。这是纳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由大象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信汇编中译本。作者是清代康熙年间来华的法国耶稣会士李明。他通过给法国政要写信,提供了关于康熙年间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情报。其中提到了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清军并没有打赢,这跟多年来我国历史教材上的说法并不一致,但能够解释为什么战后回到北京的清军将领,非但没有得到封赏,反而被贬官降职。因此,它提供了考证某些历史片段真伪的一个思路和视角。其三,《世界经济千年史》。这是200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外文专著的中译本。作者是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他曾担任多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经济顾问,对经济发展史的计量研究有较多心得。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就是作者利用有限的数据资料,计算出19世纪到20世纪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尽管他的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受到部分学者质疑,但他的研究确实有助于我们对清代中国经济有个宏观认识。

这三本书对我的最大价值,是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启发。

您的枕边书多数是什么?您最近读的枕边书是什么?能谈谈具体感受吗?

唐博:我不喜欢躺在床上看书,这样不利于保持视力。要知道我到现在还没近视,不戴眼镜。因此,我没有真正意义的枕边书。

如果把旅途中的书、睡前在书房里看的书都视为“泛枕边书”的话,倒是以历史学、经济学的学术书和大众读物为主。最近刚读完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里茨的新著《美国真相》。这本书讲述了美国经济表面繁荣的背后,前所未有的贫富分化,以及由此帶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正如我们经常在电视新闻中看到的那样。美国在应对新冠疫情和种族问题上的表现,更为这本新著提供了资料佐证。其实,《美国真相》是一面镜子,它不仅照出了美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值得我们在发展的进程中引以为戒,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的可贵。

阅读在您的生活中占多大比重?

唐博:由于平时很忙,阅读只能见缝插针。反正只要有点时间,哪怕是零碎的,我都基本用在阅读上。

您喜欢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读书?

唐博:我觉得坐飞机、坐高铁的时候读书是最踏实的。这个时段基本无人打搅,时间相对长,能够整篇整篇地阅读。

让您感到“真正了不起”的是哪本书?

唐博:不得不佩服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跟我同是80后,也是同行,他在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创了一种别样的写史方式。他把自己的读史心得融入书中,真正形成了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更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在写书成名后放弃本职工作,恰当处理了本业和副业的关系。

您最理想的阅读体验是怎样的?

唐博:夜深人静,毫无倦意,气温适宜,独自一人,耐心再读一遍《毛泽东选集》1—4卷。伟人终归是伟人,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革命情怀、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以及对重大哲学和历史问题的把握、对战争的宏大思考和微观策划、对经典的旁征博引、调查研究的方法论,都很值得认真钻研学习。同时,《毛泽东选集》1—4卷还是学习中国历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很好的切入点。特别是其中的注释,毕竟是当年字斟句酌过的,信息量很大。

我始终认为,历史学的功用有二:正本清源、以史为鉴。正本清源是历史学家的任务,以史为鉴则是所有人的使命。《毛泽东选集》1—4卷就是以史为鉴很好的标杆。

哪些书对您的思维影响最深?

唐博:读书是个积累的过程。书对人思维的影响,也需要量变到质变的积累。单说某一本书或者某一些书,影响力似乎没那么大。

通过读书来改变思维习惯,这可能是个终身的事情。不过,在人生的前三十年,做出改变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人到中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成熟,单靠一两本书来改变思维习惯,怕是比较难了。

不过,仅就读史、写史来说,美国学者史景迁的专著《康熙自画像》,对我有点触动。我猛然发现,历史居然还能这么写。用第一人称,站在康熙的视角看历史,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尽管在写作上会有一定局限性,但还是有一种换位思考的亲切感。

受他启发,我先后创作了《我们这辈子:清朝皇帝回忆录》《亲历三百年:明朝皇帝回忆录》《权臣回忆录(清代卷)》《我们的戎马生涯:清朝疆臣回忆录》四本书,分别由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是我早期的系列专著。

您常常重温读过的书吗?反复重读的书有哪些?

唐博:小时候,经济条件不好,手头书籍匮乏,经常抱着仅有的几本历史书,像《中国历史小故事》《中国历史纲要》《新编中国史话》,以及中华书局版《中国近代史》等反复重温,直至书皮都看丢了。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图书琳琅满目,基本上看一遍就过去了,很少重温。

回忆了一下,上大学以后反复重读的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戴逸《简明清史》《乾隆帝及其时代》、郭成康《乾隆大帝》《18世纪中国与世界(政治卷)》、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彭慕兰《大分流》、弗兰克《白银资本》、吴晓波《大败局》《激荡三十年》等等。

您现在还买书吗?

唐博:还买,但家里实在放不下。主要还是在当当和京东上买,偶尔也在淘宝天猫旗舰店买。一般还是买这样几类:第一,经济类和历史类。第二,育儿类。第三,跟近期写书、备课、做课题有关的。

什么书改变了您的人生?您读这本书的时候多大,它改变了什么?

唐博:吴晗《中国历史小故事》,把时年9岁的我引入了历史学殿堂,让我对这门学科产生甚至塑造了兴趣。后来我大学选择读历史系,而且一直读到博士,不得不说跟这个系列的历史普及读物有关联。

什么书是您一直想读却还没开始的?

唐博:准备撰写清代中叶的一场大瘟疫,及其成因和社会影响。相关资料已经找得差不多了,但还有几本书,市面上买不到,只能去国家图书馆或者大学图书馆查阅。由于疫情影响,现在还没法去查阅,只能等待北京的疫情过去。相信应该过不了多久,这个愿望就能实现。

接下来计划读什么书?

唐博:最近有本畅销书,名叫《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作者是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我已经读了一部分了,准备把它继续读完。2020年,地球发生了很多灾害,人类正在经历着百年变局。在这样一个许多人都很迷茫的时候,结合我学过的历史知识,去读这样的书,有助于帮助我们拨开云雾见天日,看清前面要走的路,扎扎实实走下去。

另外,我在博士阶段是研究清末民国北京房地产问题的。因此,我对房地产历史和今后房地产市场走势一直保持关注。因此,我买好了姚育宾主编的《中国地产四十年》,准备得空读读。

您最想了解谁的枕边书?

唐博:每个人的读书习惯不同,读书兴趣点不同,我对别人的枕边书不感兴趣。我坚信:枕头是用来睡觉的,不是用来读书的。为了保护眼睛,枕边不读书,读书不躺着。

《晚熟的人》

莫言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7月,定价:59.00元

《晚熟的人》是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作品。他根植乡土,聆听四面风雨,塑造典型,挪借八方音容,用十二个故事讲述获“诺奖”后的里里外外。十二个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诞有现实,从二十世纪到当下社会,从历史深处步入现实百态,壁立千仞,气象万千。这一次,莫言写作风格大转向,从油画般的浓烈到线条般的简洁。莫言首次把自己作为人物写进小说,以特殊的视角打量着这个复杂、令人迷惘的世界。图书上市当天登上热搜,首印十万册一天清空,三天两次加印。

《邮轮碎片》

刘心武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8月,定价:42.00元

一次地中海的邮轮之行,八个家庭的红尘翻覆,四百个片段的精致跳荡,四代人的昔日今生。

刘心武的作品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形式,继承了《红楼梦》写人物的精髓。它在封闭空间中敞开记忆,在智力拼图中寻求完整。它捕捉草蛇灰线,蛛丝马迹,在隐于不言,细入无间中,牵一发动全身;它把时代发展和人性隐秘做成“秘密浓缩丸”,缓解爱之痛、情之伤。它游移、奇异、充满暗示;它捕捉碎片的逻辑,呈现新与旧交叉、人与人互文的格局。轻盈的行文只为与你共同感受生命在片刻之间留下的重量……

《唐诗百话》

施蛰存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9月,定价:88.00元

《唐诗百话》是著名文学大师施蛰存先生晚年创作的唐诗研究鉴赏类著作。全书3册,正文共100篇,分唐诗讲解和专题两大部分,将唐诗的讲解与唐诗创作方法、历史知识的介绍相结合。全书有识见、有考據、有性情,被誉为“唐诗百科全书”。该书入选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书目、向全国老年人推荐优秀出版物书目、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图书推荐目录。

《小岛》

陆颖墨 著

作家出版社

2019年11月,定价:29.80元

《小岛》是陆颖墨短篇小说集,小说集中的二十几篇短篇小说代表陆颖墨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

军旅文学是中国文学英雄叙事的主阵地,英雄叙事也是当代军旅文学最常见、最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表现样式。在小说集《小岛》中,陆颖墨多以海军将士的日常生活为中心,截取一个独特的历史片段或生活场景,捕捉、挖掘、展现海军将士作为普通人的真实状态及心理感受,展现了“新写实”的美学风格。

以情动人是《小岛》鲜明的艺术特征。陆颖墨以独特的审美体验与视角,集中观照海军将士的生存境遇和情感状态。他的笔下有同辈相互砥砺的战友情,有士兵和军犬的“手足之情”,有神秘心理体验的母子情,有导弹兵与拟人化了的导弹之间的特殊情感,有夫妻之间的守望之情,有实习护士与患上骨癌的军港水兵之间朴素动人的情谊等等。整部小说集情感浓郁醇厚,充分展现了海军将士铁骨铮铮之外的柔情。

《马瑞芳评注〈红楼梦〉》(上下册)

曹雪芹 原著 马瑞芳 评注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20年1月出版,定价:79.00元

《红楼梦》被列为教育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整本书阅读”指定书目以来,高中生怎样有效地阅读《红楼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国红学会学术委员、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马瑞芳,选择经典版本对《红楼梦》(120回)进行精心汇校,倾注57年“研红”心力,为高中生量身打造该套评注本。该书导读精当,注释简明,体例科学,语言生动,旨在以严谨的学术功力使读者获得纯正的文学滋养,特别适合高中生阅读,特别有益于提升高中生文学鉴赏能力。

主持人:舒晋瑜

责任编辑:张元

猜你喜欢

枕边书历史
雪夜读书
枕边书
枕边书
谢冕趣谈枕边书
作家们的枕边书
新历史
枕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