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与科技:跟随、引导,还是融汇、融合?
——系列纪录片《你好未来人类》的观赏与解读

2020-11-25朱希祥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博导

未来教育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电子产品科技孩子

朱希祥/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博导

朱希祥

教育与科技两者间相互交错、纠缠、矛盾、互补等复杂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关心与试图解决的问题。

简单地说,教育中要有科技的内容,科技要为教育服务,如我国教育部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的课程指南里,均含有科学或科技的内容。这已成共识,无可厚非。但在信息、网络、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处理手机或平板电脑等高科技产品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关系,还是有让社会、家长、教师头疼的无数问题出现。核心问题是,限制学生使用电子产品,还是主动、积极地引导孩子利用和使用电子产品?这实际就是教育与科技的关系,这两者间,究竟是隔断、跟随、引导,还是融汇、融合的关系?

由腾讯等传媒联合出品的纪实片《你好未来人类》以英国、以色列、肯尼亚、美国、中国五个国家作为“科技教育攻略副本”,基本回应与探讨了教育与科技关系的课题。制片人兼总导演陈一佳,是一位旅居美国纽约的国际财经记者,她的开场就提出了两个极其尖锐的相关问题:

“(现在的)这一代孩子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电子产品如同他们的器官,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自然延伸。但是家长,作为数字时代的‘闯入者’,对于孩子与电子产品的互动,有诸多不解与怀疑。作为成年人,又该如何理解和应对孩子与电子产品之间的亲密关系?”

“科技社会瞬息万变,而教育却长期一成不变。我们仍在用19 世纪的体制、20 世纪的知识来教育21 世纪的人才。今天的孩子到底能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当下与未来发展始终应贯彻与执行的根本精神与指示。针对世界性的孩子的未来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关系问题,系列纪录片《你好未来人类》,为我们的家庭和学校的科技教育与教学提供了有深度与实感的理念与案例。

“科技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每天身边都有新生的职业,而科技除了在改变我们的教育目的外,也在改变我们教育的方式,以及孩子和世界的关系。用过去的教育方式,孩子可能很难适应未来的世界,而这不光是中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全人类都需要探寻的答案。所以,我们去到不同国家,了解他们的教育者和科技人员,都在如何思考或解决着正在面对的未来的教育问题。”

纪录片贯穿的这一极具理论与现实意味的思想,对我们的大中小学的各项教育、教学与培养的工作与事务,都具有启发与启迪意义。

根据教育与科技关系的结合度与紧密度的不同,我想用三组词语和句子来归纳与概括两者的层次性和进展性的关系。

《你好未来人类》剧照

跟随与普及:教育跟随科技现状与发展而开展,科技进行普及下沉至教育

我们的中小学和幼儿园,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正规教育基本如此。以我国学前教育为例,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五个领域中的“科学”(其余是健康、语言、社会和艺术四个领域)分为“科学探究”与“数学认知”两大部分。各项目标是,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态与空间关系等。而根据教育部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2017年9月开始,小学一年级将增设科学课,并将其作为基础性课程。正如作者佚名、晓林等在《光明日报》2017年9月20日15版中发表的文章《为什么要学科学?》所指出的,“几乎每天都有新产品和程序被发明或发现,它们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需求。一些困扰人们的问题和争论——健康和老龄化、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交通、通讯、福利、平等——越来越需要创新思维和同情心”。

但其后又出现了矛盾的两极。一方面,在2018年,为了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起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中规定,(小学)家长陪伴孩子时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 小时。而同年,国务院、教育部将编程纳入课堂教学及大学考试,全国主要省市已陆续落实。浙江去年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江苏明确在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山东、北京陆续将Python编程纳入小学及高中课程。这似乎也是因各年级、各地区的差异而形成和采取的不同的或有所侧重的举措。

中国一些地区2012年开始“电子书包”的实验,它具有代替传统课堂中的课本、粉笔与黑板,活跃课堂,开拓学生视野等优势。但同时又损害了孩子的视力,替代了教师与学生的某些思考与实践等问题。笔者认为,“电子书包”以及前几年大学的多媒体教学,主要问题都是教育跟着科技走,教育没有主动性,且科技产品也不了解教育的性质与需求,师资和技术也跟不上。所以,在此之前,笔者曾撰文《无纸课本、无纸课堂应该缓行、慎行》,由于缺陷讲得过多,见报时改为《既要优学,又要优教》和《多媒体时代还要不要黑板》两篇文章,分别刊登于2008年4月14日和2011年5月13日的电子产品本身,涉及教育的问题不少,2020年7月3日,工信部通报有问题的15 款APP 中,三分之一是教育类的。可见,目前,我们的教育与科技两方面都还存在一些短板。

《你好未来人类》海报

这就是中国大部分地区教育跟随科技现状与发展而开展,科技进行普及下沉至教育的基本情况。系列纪录片《你好未来人类》的肯尼亚篇表现的某些区域的情形与此相同,而那里的大部分地区与此相比还要落后许多(学校与家庭甚至教师,也没有或极少有电脑、网络等设施)。

但是,当看完《你好未来人类》后,我的观念被颠覆了。其中,以色列的“从幼儿园开始培养诺贝尔奖得主”的理念,让我们很震惊乃至震撼。以色列哈卡梅尔学校校长介绍说,他们在2011年开始了STEAM 课程(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各领域融合的综合教育)。孩子们从两岁半开始学习物理课、数学课、英语课、天文课。一个四岁的孩子,每周都会上这些课程。这些全部由非常有天赋的老师教授……而家长们都非常认可这样的教育与教学。

以色列特拉维夫的教育科技中心的副总裁这样评说教育与未来、科技的关系,“……所有的教育系统都处于巨大的危机中,因为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其他行业在某种程度上知道如何进步并逐步适应未来时代。但教育制度却落后于时代。教育系统并不了解数字化学习,同时对数字化时代也不够理解……我们必须了解电脑时代的思考逻辑。从而更好地与智能机器进行交互并且驾驭它们。”

这些话语与举动,我们听来是否有点振聋发聩?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工程师和科学家直至诺贝尔奖得主?全部由非常有天赋的老师教授?这有可能吗?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也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这类似说的和做的,与以色列说的做的有相同点吗?还是仍有较多、较大的差异与差距?

当然,根据年龄的特征,以色列的教育与教学大部分是基础性、启蒙性、普及性的课程与实践内容,但他们的“必须了解电脑时代的思考逻辑。从而更好地与智能机器进行交互并且驾驭它们”的理念,已超出了笔者所概括的第一个层次——“跟随与普及:教育跟随科技现状与发展而开展,科技进行普及下沉至教育”,而进入了下面这个更深一层的理念与实践中了。

交叉与驾驭:教育与科技共同发挥作用,教育与科技相互引领和交换驾驭

相对而言,在教育与科技交叉或同步的发展中,教育还是落后于科技的,因此,前文所说的“跟随与普及”的现象会在多数地区和较长的时间段存在,而且科技与教育的交叉或交替发展的过程中,科技的引领与驾驭作用越发显著。在这种势态下,我们更需要提出的是,教育与科技共同发挥作用,教育与科技相互引领和驾驭。

《你好未来人类》里的各国纪录与报道,也都超前性地展示了这样的现实情形和一些我们目前还没有达到的状态。其中,英国威尔士正在进行教学大纲改革中的“电子先锋示范学校”非常突出。

这里3~11 岁的孩子们对电子产品操作娴熟,对大人常用的应用软件、社交网络等如数家珍。校长卢克说,他非常鼓励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用上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不管是平板电脑,还是虚拟现实眼镜、健康手环。主持人感慨道,“听说从学前班开始,几乎每堂课都使用电子设备。我这个拒绝一切科技产品的妈妈听着非常不安……”

在没有看到全部用电子产品上课的实情时,我们是不是也抱有与主持人一样的心理?我们能想象使用电子产品开设各类课程的真实场景吗?

当看了英国圣朱利安小学用3D打印小防空洞的历史课、自拍视频表达自己想法回应别人的读写素养课、与农场农夫视频对话的生活课、戴上眼镜就能看到太阳和月亮的天文课、可以看见身体内各类器官活动的人体健康课、自己做计步器实验作品的体育课等使用了电子产品的课程,我们有什么样的感觉与感受呢?

圣朱利安小学校长解释电子产品运用在课程上的理念和意图时说,“我们希望通过其他学科来教授数字技能。……但我们更希望帮助学生去理解我们如何运用科技来支持其他学科,让科技更有实际意义。”女议员则说,“现在有一股教育科技的淘金热,但是质量却没有保障。在英国,我们有非常严格的教育制度,这些制度应该延展到教育科技领域。”

以色列这一点也值得关注。在那人烟稀疏的地方竟然有一个高中机器人俱乐部。孩子们真枪实弹地边干边说:“我们建造机器人,让机器人去完成任务,如清洁、整理等。我们试着解决一些与公共空间有关的问题,这是社区的一部分,可以改变社区。如果我们的研究项目足够好,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做成产品给一家公司,与它们达成协议,使这个产品为社区所用。”他们还成立了视频组,记录俱乐部里的每一个小小成就,如给残疾小朋友做的机器车和市政服务应用,以及组织了犹太学生和阿拉伯青少年的交流。中国作家参观体验后说:“在国内有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困扰就在于10 岁以上的小朋友就没有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了。90%的时间都花费在做卷子上。”“我之前以为他们所谓的科技,是用了很多的设备,用了很多科技的工具。他们在这个地方,还是非常强调人,强调人的因素。”

纪录片的主持人就此总结道:“有人说,真正的科技,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圣朱利安小学的课堂里,我感觉到的恰恰不是科技,而是孩子们满满的学习乐趣。”

所以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现在和未来较长时间基本可以做到的教育与科技共同发挥作用,教育与科技相互引领和驾驭的层次,也可从中看到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教育。

智慧与协同:教育与科技协同释放潜能,教育与科技等学科交叉与突破

这既是新时代的需求与召唤,也是“三个面向”的当代新的阐释、拓展与深化,更是教育与科技高层次的真正的融汇与融合。

《你好未来人类》拍摄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些案例示范,不少已基本具备或向此方向努力与逼进了。如以色列的一所高中开设有关大脑的英语课所使用的“魔灯”系统,非常受欢迎。老师说,“这里就能找到课本,但我可以让学生补充额外的不同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也能在系统里看到。但是教科书不能总是给学生与时俱进的新内容,它的内容也不针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我总是找一些额外的内容让课堂不一样。”

再如美国的密涅瓦大学。它是许多学生梦想中的理想学校,基本上是网上教学。它的优势与特点很多,主要有:全球多环境的学习与体验,讨论式上课,学费较低,有独特的基于四种思维模式系统的教育理念(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复杂系统分析、多元模式分析),有在各个地方实习的机会,毕业生非常受欢迎,等等。那位在此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说,“我不觉得它是一个网校,因为我和我的同学,甚至是我的教授,虽然很多我一面都没有见过,但我觉得我和他们的距离,比我在(国内)高中时和我的老师那种天天在一起的接触,都要感觉距离更近。……通过线上课堂,对老师身在何方没有了要求。因此,密涅瓦大学更容易为学生们网罗大批维奇这样的各专业顶尖的专家来授课。”

主持人考察了该校后,兴奋地说,“原来我们可以把整个世界变成孩子的课堂。我很期待看看史君然(那位中国留学生)的人生轨迹会是什么样的?看看未来怎样的年轻人从这里走出去。……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是全球性的难题。然而‘爬藤’(上美国的常青藤名校)并不是获得美好未来的唯一选择,也可以通过非传统的途径成为未来社会的精英。”

密涅瓦大学的优势和特长,它那特别的网络上课和实际做到的“三个面向”,似乎就是我们期望的教育与科技资源、功能的高度融汇与融合的境地。

纪录片中的“中国篇”则通过“虎妈”现象,讨论如何处理“父母期望与管束”和“孩子成长与自主”的关系问题。采用的是北京和深圳的高科技创意与创新机构相关的设施与设备,从科学角度分析与解答上述问题,实际还是探讨教育与科技的高层次问题,例如——

泰博斯创新实验室,为青少年提供提前接触前沿科学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让孩子参与各种实验和分析,提供给他足够多的尝试机会,领略科学的魅力;

《中国式家长》的游戏,模拟了中国孩子们成长的过程,家长通过游戏看看自己是不是一位合格的家长;

清华幸福科技实验室,通过心电、脑数据,进行相应学习能力、压力值和潜能父母的测试与分析,为家长提供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

深圳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在数字空间里构建人的形象和声音。它可以根据学生的一些反馈,去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定制适合他的一些课程。它还有一些在线交互的功能,可以去回答学生特定的一些问题。它可以辅助家长补充自己一些以前不具备的能力。例如,时时刻刻陪伴孩子,或者是教孩子一些新的内容,甚至是家长都不知道的一些内容。他们开发的围棋人工智能绝技,已然成为中国围棋国家队的辅助训练工具。

这些高科技的机构和产品,更具有实验性与前沿性,与2020年7月中旬在上海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行业论坛聚焦“共创智慧教育新家园”和展开的“人工智能+教育”的主题不谋而合。

据2020年7月11日上海《青年报》第3版报道,本次的主题论坛探讨的基本问题是,伴随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必将或者说正在发生变革,在此背景下,教育事业必将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释放出更大的潜力和能量。人工智能研究的重大突破将来自于多学科交叉,比如神经科学、物理学、数学、分子工程、生物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相互交叉,以解决复杂社会发展问题和重塑国家工业体系。教育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领域,教育正借助各项技术创新和升级转型,人工智能正努力促进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的有机融合。此次论坛上,学者、专家展开“专家论道”,分别从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智慧学习环境、AI 技术助力在线教学等角度阐述了AI 参与下的未来教育。专家们提出了诸如要让教师具有智能时代的硬技术和软实力,让人工智能服务于非标准答案的、多样性的、互动的、实时在线的课堂内外教学和评价,让学习兴趣在过程中迸发等目前尚未解决的难题,等等。

这也就是我们探讨与向往的教育与科技相结合、融汇与融合的高层次境界:教育与科技协同释放智慧潜能,教育与科技等学科交叉与突破各类面临的难题。从系列纪录片《你好未来人类》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我们已依稀看到希望的曙光和航船的桅杆了!

猜你喜欢

电子产品科技孩子
如何与“电子产品”保持安全距离?
摭谈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利弊
基于项目的电子产品制作教学实践与思考
浅谈可靠性测试方法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