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经典故事中悟学校管理

2020-11-25叶存洪南昌师范学院江西教育评估院教授

未来教育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麦种管理

叶存洪/南昌师范学院江西教育评估院教授

叶存洪

小故事,大道理。从一些经典的小故事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些道理,用于学校管理,或许能有所裨益。

“谁先洗澡”:善于质疑和批判

一次,爱因斯坦到斯坦福大学演讲,简单的寒暄之后,他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题:“有两位工人,他们同时从烟囱里爬了出来,一位是干净的,一位是肮脏的,请问他们谁会先去洗澡?”

有学生立刻回答:“当然是肮脏的工人会先去洗澡。”

爱因斯坦反问道:“是吗?干净的工人看到肮脏的工人,他会认为自己身上也一定很脏,而肮脏的工人看到干净的工人,可能就不会认为自己身上脏了。我再问问你们,哪个工人会先去洗澡?”

接下来有学生回答说:“干净的工人会先去洗澡。”在场的同学一致点头,都认同这一答案。

爱因斯坦笑着说:“你们又都错了,理由很简单,两个工人同时从烟囱里爬出来,怎么可能一个身上肮脏,而另一个却是干净的呢?”

斯坦福大学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当一个问题抛出之后,我们都习惯于以最快的速度作答;当别人提示我们“再考虑一下”时,我们很可能立刻就转到另一个方向去了。我们缺乏对问题本身的思考,很少去怀疑问题本身是否有问题。

在学校管理中,有很多问题本身就是个“问题”。比如,一些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下红头文件,通过“计划”的方式给各个学校“分派”特色:一中建这个特色,二小建那个特色……以实现“一校一品”。

各个学校都冥思苦想地“求解”,却很少有人直面问题本身——“学校特色是‘指令’出来的吗”?

一些地方热衷于“教学模式”,领导动辄批示某个模式“全县(市、省)推广”,却很少有人直面问题本身——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吗?时下各种“进校园”,学校应接不暇,有的学校唯恐落后,却很少有人直面问题本身——国家课程已经涵盖了对学生发展的基础性要求,有必要无限制地增加吗?

孔子鼓励学生“每事问”,凡事三问,问而生疑。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疑是“觉悟之机”,提出“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不要盲从盲信,要敢于跳出思维定势,理性地怀疑不合时宜的东西。直面问题本身,才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起点。

不要跌倒在优势上

三人出门,一带伞,一带拐杖,一空手。回来时,撑伞的人全身上下湿透了,拿拐杖的人跌伤了,倒是空手者好端端的。原来,雨来时,有伞的人大胆地走,却被淋湿了;遇泥路时,拄拐杖的人大胆走,却不时跌倒;什么都没有的,大雨来时躲着走,路不好时小心走,反倒无事。

晚唐诗人杜荀鹤有诗《泾溪》云:“泾溪石险人竞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泾溪石险,水深流急,人往往会格外小心,谨慎从事,所以终年都不曾听说有过往船只倾覆;倒是在风平浪静、平流无石的地方,人们很容易麻痹大意,放松警惕,所以不时“闻说有沉沦”。

插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正确认识矛盾转化的规律。优势与劣势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很多资深校长富有经验,而且经历越丰富,经验就可能越多,但经验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是人们解决新问题的优势,但也可能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思维定势。过往的优势此时说不定已经不是优势,彼处的经验此地说不定已经是包袱,如果静止地看问题,以不变应万变,无异于刻舟求剑。所以,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越是自以为有优势的地方,越是要多反躬自问“形势有新的变化吗”“事情已经并可能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原有的经验足够支撑我解决这个问题吗”“换种方式来解决问题,结果可能会怎么样”……

机械照搬难免自食苦果

鲁国有一对邻居,一家姓施,一家姓孟。两家分别都有两个儿子,更巧的是两家的儿子都是一个爱好学问,一个爱好兵法。

施家的两个儿子,分别去齐国和楚国游说:爱好学问的儿子去了齐国,齐国国君很欣赏他宣讲的仁义之道,遂让他担任众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儿子去了楚国,楚王很欣赏他的用兵之道,遂任命他为军师。

看到施家的情况,孟家的两个儿子前来求教,施家两个儿子据实相告。于是,孟家的两个儿子分别前往秦国和卫国游说:爱好学问的儿子以仁义的道理游说秦王,秦王大怒,对他施以酷刑;爱好兵法的儿子以兵法游说卫王,卫国是一个很弱小的国家,他们求取平安的方法就是保持中立,因此卫王命人砍掉其双腿。

孟氏二子的悲哀就在于,不问实际,机械模仿别人,对一心想以武力征服天下的秦王大谈仁义,对一心想以中立求自保的弱小卫国大谈兵法,最后只能事与愿违。“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世间的事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前采用的东西,现在有的已经抛弃了;现在丢弃的东西,后世或许又会加以使用。抓住时机,见机行事,灵活地处理问题,方为智慧。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学校管理也日趋复杂化、个别化。这也决定了在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实践性的特点,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甲校行之有效的经验,是基于其特有的“土壤、空气、水分、阳光”。乙校不分实际,简单移植,要么难以成活,要么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有些校长,今天参观这所学校,带回一株牡丹,明天考察那所学校,带回一株郁金香,栽种在“自家的花园”里,希望也能“国色天香”。我不禁想起当年陶行知先生的话,他将那些盲从外国的人比喻为东洋车夫,“自各国回来的留学生,都把他们在外国学来的教育制度拉到中国来,不问适合国情与否,只以为这是文明国里的时髦物品,都装在东洋车里拉过来,再硬灌在天真烂漫的儿童的心坎里,这样儿童们都给他弄得不死不活了,中国亦就给他做得奄奄一息了”。陶行知先生说的是“洋车夫”,现在在国内拉来拉去的“孟氏土车夫”也不在少数。

懒驴把戏:及时完善制度

一商人赶着驴到海边贩盐,经过一座狭窄的石桥,驴忽然滑倒,掉进小溪。溪水把它驮的盐溶化冲走了,只剩几条空口袋还系在鞍上。驴身上没有了重东西,很容易就上了岸,轻松愉快地继续赶路。

第二次,一到那座狭窄的石桥,驴就想起曾多么轻易地甩掉重担,不驮东西走路是多么舒服。这一回它故意跌进溪里,直到盐溶化得一干二净。

商人很懊恼,他怀疑驴在跟他捣鬼。苦苦思索,终于想出了个办法。

这一回,商人买了一大驮棉花。驴高高兴兴地出发了,驴想:“这口袋真轻,一到了那座石桥就会更轻了。”不久,他们来到石桥,驴又故意滚到水里,倒在那儿挣扎,等待驮的东西像前两次一样溶化掉。但这次棉花不但没有溶化掉,反而很快吸满了水。驴感到背上的口袋越来越重,心想:“这是什么东西?不对劲儿呀!”一会,它觉得自己直往下沉,就大叫道:“救命呀!主人,救命呀!”商人弯腰把这头喘着粗气、喷着白沫的驴从水里拉上了岸。

由“事”喻“理”,首先说说“人性”问题。本质上讲,人是存在一定的“自私性”的,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少干一些,多得一些,所以常常会钻制度的空子,因为任何单位的制度都不可能百密无疏,存心要“钻空子”其实是不难的事情。

重要的是,当制度出现漏洞的时候,管理者一定要及时、果断地出台“补丁程序”——为相关的管理制度制订补充规定,使管理制度趋于完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分析具体情况,“无心错,视为过;有心错,视为恶”。有些违反制度的行为可能是无意的,像驴第一次滑下石桥掉进水里,情有可原,但有意“钻空子”,像驴第二次掉进水中,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就需要让其知道“恶意”的代价,所以,就有了商人对制度的“打补丁”——由运易溶化的盐改运遇水更重的棉花。一些管理者或碍于情面,或缺乏果断,总觉得对“钻制度空子”的人和事“下不了手”——“低头不见抬头见,得饶人处且饶人”。殊不知,如果对既有制度的漏洞听之任之,对“钻空子”的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间长了,就一定会有更多的人通过迂回的方式在制度规则中找到缝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就一定会形成,组织发展的动因自然就会削弱,“千里之堤”必定会“毁于蚁穴”。

良种退化:好经验得分享

一个农民从外地买回一批优良的麦种,第一年种下去后喜获丰收。面对丰硕的成果,农民喜出望外,但在高兴之余又开始忧心忡忡。因为这个农民害怕这么好的种子被他人发现后,会向自己讨要,而自己并不情愿和他人一同分享这样高质量的种子。

这个农民思考再三,最后想出了一个自认为非常绝妙的做法:不对任何人讲出麦种高产的秘密。但是事情并不像农民想象的那样,麦种并没有一直高产下去。等到了第三年的时候,自己的收成还不如其他种普通麦种的人家,这是农民没有想到的。

农民非常疑惑,于是向专家咨询。专家听完农民的讲述后为其揭开了谜底——优良麦种的旁边,种植着普通的麦种,不同品质的麦种之间互相授粉,最后使得优良的麦种也变成了普通的麦种。

在教育界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恐怕是有的。比如,有同行来参观交流,多是带看一些硬件的设施,如机房、录播教室、实验室、功能教室等,也会在会议室交流学校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但“核心的信息”会有所保留。请校长提供“经验材料”,多半会这样答复:“我们的探索其实还不怎么成熟,还在摸索当中”,“这个册子用完了,等我们重印了之后再提供”,其实这就是“婉言拒绝”——“优良的麦种”秘不示人。

陶行知先生早就反对“大肚子的守财奴、大头的守知奴”。知识的分享与物品的分享是不一样的。一件物品分享了,就少了甚至没有了;而知识则不同,不会因为将知识分享,就少了、没了。所以,陶行知先生倡导“即知即传人”。

分享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素质,与人分享,能使别人收获成长,自己也收获快乐;分享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豁达,与人分享,能使自己的心胸更开阔。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是也。好的经验,好的理念,舍不得分享,就像一支小小的蜡烛,不在火光熄灭之前去点燃别的蜡烛,自己很快就会熄灭。

人多未必力量大

德国科学家瑞格尔曼做过这样的实验:将被试分成四组,各组人数分别为1 人、2 人、3 人和8 人。要求各组人员用尽全力拉绳,同时用灵敏的测力器分别测量拉力。测量的结果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2 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2 人拉力总和的95%;3 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3 人拉力总和的85%;而8 人组的拉力则降到单独拉绳时8 人拉力总和的49%。

我们常说“人多力量大”,但事实上却常有例外,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常识”进行重新审视。

第一,在管理上,并非人多就好,有时候人越多工作效率反而越差。道理很简单,人多必闲,闲必生事。要铲除“十羊九牧”现象,必须精兵简政,寻找最佳的人员规模。在一个组织中,只有每个部门都真正达到了人员的最佳数量,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无用的工作时间,降低工作成本,从而达到组织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力的方向是关键。力的作用方向一致,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以学校而言,各种力量的“方向”都一致吗?不一定!行政管理人员如过于强调科层体制,一切机械照章办事,就可能导致繁文缛节、迂腐不化与防卫心理,会增加教学人员的困扰,影响教育效果;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重视专业信念,为保障专业水准、改善教育措施而反对过度的行政控制,即产生“功能自主”和“地位保护”;教辅、后勤服务人员认为“凭什么我们的工作重要性就不如你们,离开我们的服务,看你们怎么以教学为中心”。三个力的作用方向不一,就不可能办好学校。

第三,要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在群体中,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责任分散”心理,即随着责任人数量的增多,责任人的责任感就会相对降低,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尽心尽力。于是,在相互推倭之下,谁都不努力,结果严重影响了组织效能。所以,管理中需要强化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奉献,只有人人都有主人翁的责任感,才能毫无保留地为组织作出应有的担当。

以上插图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影院回声:领导者并非全能

某县建造一座大型影院,主管领导来施工现场视察。当他发现影院里的墙壁凹凸不平时,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于是叫来施工队负责人大骂一通,施工队队长委屈地说那是按照设计师的设计要求施工的。虽然当时设计师不在现场,主管领导还是把设计师数落了一顿。骂完人之后,主管领导责令施工队把墙壁修改平整。

剪彩那天,影院特意引进了一部大片让群众免费观看,以庆祝影院的落成。观众们坐在影院里都感到十分舒适、惬意,纷纷夸赞县里给老百姓办了一件好事。没想到电影开始放映以后,问题出现了,满大厅的回声使观众根本听不清电影里的人在说什么。结果电影还没放到三分之一,观众们便再也忍受不了影院内的噪音,纷纷逃出影院。

县里对影院首映出现的问题十分重视,立即请来省里的专家对影院进行 “会诊”。专家们一走进影院,就明白了问题出现的原因。

“术业有专攻”。一般而言,影院的设计是设计师的职责,按图施工是施工者的职责,主管领导的职责在于为影院选址、筹措建设资金等。当然,因为领导者是从优秀员工中产生的,不排除他比一般员工懂得更多,钻研更深,特别是当上领导之后,接触的领域广,锻炼的机会多,他的视野会更为宽阔,能力发展会更为全面。但即便如此,他也不是所有方面都比下属更优秀,不是任何方面都比员工懂的更多,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对学校管理而言,有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十几个学科,管理涉及教学、科研、人事、基建、财务、法律、社区沟通、国际交流等方面,校长不可能什么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这就要求领导者:第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领导要改变“深入简出”的工作方式,多走出办公室、会议室,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中,调查了解情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讲内行话,做内行事,实现内行式领导。第二,创造一种让员工积极建言献策的氛围。畅通言路,让员工敢于说话,敢献真言。如果听不得一点点不同的意见,员工就会“集体失语”,对领导者自身而言,这无异于“讳疾忌医”。第三,“如果你渴望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者,你首先需要知道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没有什么比‘真实’的力量更强大的了”。所以,领导者无须在员工面前戴上神秘面纱,要敢于在员工面前“暴露”自己的短处,并通过员工的帮助弥补自己的短处。这样的领导者非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恰恰相反,会让下属感受到领导者是一个真实的人,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因而更会尊重这样的领导者。

扁鹊长兄的医术——最好的管理是预防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谁的医术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不解:“这怎么说?”扁鹊解释道:“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他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中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会治点小毛病。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危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患者病情很快得到缓解甚至治愈,所以大家都以为我医术高明而得以名闻天下。”

管理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问题管理”;另一是“预防管理”。“问题管理”属于事后纠错型的管理方式,问题发生到哪里解决到哪里,亡羊补牢是也,天天手忙脚乱、穷于应付、疲于奔命,还会这里出纰漏、那里有不足。“预防管理”属于事前计划、过程控制型的管理方式,把措施实施在问题发生之前或者萌芽状态,未雨绸缪是也。

“问题管理”因为解决了问题,容易看得到“政绩”,为很多管理者所乐用。而“预防管理”因为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所以没有什么骄人的、外显的功绩,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本来是事半功倍,结果却是平平淡淡,默默无闻,如扁鹊“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这就要求上级的考核评价方式、社会公众的聚焦方式要发生改变,不要简单地以解决问题的结果去评判,要知道,凭着远见卓识和洞察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平平淡淡中杜绝“出问题”的人,才是最优秀、最了不起的管理者。

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最好的管理是预防,防患于未然,远胜治乱于已成。哪怕一时难见“政绩”,没有掌声、鲜花、荣誉、勋章,但是时间长了,人们心里还是会有一杆公平秤的。

猜你喜欢

麦种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落麦种
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如何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The Personality of Mumbi in A Grain of Whea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Feminist Criticism
太完美,也是一种缺陷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麦种的诗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