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域融合角度下《使至塞上》翻译研究

2020-11-25张倩婷

现代英语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译作原诗许渊冲

张倩婷

一、 引言

在当今文化“走出去”的浪潮下,古诗作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英译研究一直是学界热点。 在众多古诗题材中,边塞诗以其特有的豪迈壮丽的意象情景,独秀于唐诗之中。 王维的《使至塞上》作为边塞诗中的代表,其不同译本各具特色。

二、 译本介绍

王维,史称“诗佛”,《使至塞上》一诗是诗人在被派往边塞时,亲身所感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其中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称得上是千古绝唱。 许多译者对《使至塞上》进行过翻译,本研究选取许渊冲与G. W. Robinson 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许渊冲自诩为“诗译英法唯一人”,曾获“北极光”杰出翻译奖,译作颇受推崇。 G. W. Robinson 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其译作被收录在1973 年Penguin Group 出版的Wang wei: Poems 一书中,同样也广受好评。

三、 视域融合视角下对《使至塞上》不同英译本的分析

视域融合即译者需要在了解原文基础上,尽可能地在译文中重现原文语言特点以及原文风格,以满足读者的视野期待。 本研究将从语音语调层面、意义建构层面和意象修饰层面展开研究。

(一)语音语调层面

1. 韵式分析

中国古代律诗的押韵位置一般在偶数句的句尾字上,而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同时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能转换韵脚,且规定必押平声韵。 《使之塞上》为五言律诗,首句入韵,所用的都是平起声,隔行押韵。诗中“居延”“胡天”“候骑”和“燕然”四个意象位于句尾,“延”“天”和“然”押尾韵[an]。

英韵可分行内韵和尾韵这两大种类。 行内韵中,若押辅音韵,可分为头韵、假韵和类尾韵。 若押元音韵,则有腹韵。 若辅、元音都入韵,则有倒尾韵。 英格律诗中共有三种尾韵韵式,分别是随韵(aabb)、交韵(abab)和抱韵(abba)。

许渊冲译本采取了交韵(abab)的韵律形式处理译文。 其中,意象词frontier 和drear 押[ɪr]韵,high 和sky 押[aɪ]韵,straight 和gate 押[eɪt]韵,round 和found押[aʊnd]韵。 同时,许把“落日”意象译作sun sinks,采用了行内押头韵。

而在G. W. Robinson 的译本中,译者均采取了韦氏拼音直译法处理原诗押韵的几个意象词。 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译作“At Hsiao Pass I meet our patrols, Headquarters are on Mount Yenjian.”。 译者把“居延”处理为Chuyen,“候骑”译作Hsiao Pass,“燕然”译为Mount Yenjian。 整篇译作遵循了Waley 倡导的自由译法,达意却不重格律,不失为另一种风采。

2. 节奏分析

该五言律诗以平声开头,属于五律平仄规则的一种变式。 原诗实际上在颔联出现失粘现象,但总体格律符合律诗规范。 意象词均为双音节词,如“萧关”对“都护”,“候骑”对“燕然”。 行文对仗工整且词性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

英格律诗中最基本的格调有四种,即:抑扬格、扬抑格、抑抑扬格和扬抑抑格。 许译本基本遵循五音步抑扬格abab 译法翻译此诗,尽可能兼顾了原诗音韵,同时照顾读者可接受程度。 从音节上来看,英译意象大都为一个汉字对应英文两个音节。 行与行之间的差距不大,全诗具有节奏美。

许译本重视韵式和节奏,通篇押韵,节奏统一。 在重视全诗韵律整齐的前提下,许渊冲先生采取了不同翻译方法,改变了原诗意象,重韵律大于意象本身,为了达韵而忽视意象。 而G. W. Robinson 身为目的语译者,采取了韦氏拼音法翻译原诗中的地名、典故等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相比于中国拼音音译,Robinson 的译法会更加具有亲和力,更易于理解。 但是Robinson 的译法却未能把原始诗所隐藏的含义翻译出来,这也是其局限性所在。

(二)意象修饰层

古诗常运用比喻,用典,拟人等修辞手法。 下例对《使至塞上》修辞手法进行分析,研究中英版本中意象所起作用与修辞效果。

1. 比喻

《使至塞上》诗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暗喻修辞手法,诗人用蓬草和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 诗人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大雁北归回家,自己跟着大雁向北走,却离家愈行愈远,好不孤寂。

许渊冲对该句的翻译运用明喻,用like 和as 二词,把自己比作风滚草和大雁,重现了原诗意象。 G.W. Robinson 同样注意到了诗人的自喻,把前半句诗处理为“I am carried like...”成功再现原诗修辞,但在后半段中,因为对意象词“胡天”和“归雁”的处理不恰当,错误理解了原诗的含义。

2. 用典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一句运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出自《后汉书》。 该典故指的是,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 暗示对胜利的渴望。但许渊冲译将“燕然”这一意象省略,把原诗译作“In northern fort the general will be found.”只表达出了将军辛苦征战之感,未能成功传递原诗意象含义。 G. W.Robinson 则完全直译本句,只平淡表达了原诗字面意思,两位译者都未能成功再现该处用典。

从修辞层面可以看到,许和G. W. Robinson 在处理自然意象“征蓬”和“归雁”时,采取了明喻修辞手法,成功再现原诗情感色彩。 但在处理人文意象“燕然”时,二人因为采取意译翻译方法,改变了原始典故意义,都未能再现原诗内涵。

(三)意义建构层次

根据陈植锷先生对意象的分类和定义,本研究将所涉及的边塞诗意象划分为自然意象与人文意象两大类。

1. 自然意象翻译分析

(1)植物意象

例: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p.234)

许渊冲译:

Like tumbleweed I leave the fortress drear;

as wild geese I come ’ neath Tartarian sky.(p.34)

G. W. Robinson 译:

I am carried like thistledown out from the Han defences,

and wild geese are flying back to the savage waste.

“征蓬”现代植物学名为飞蓬,在古诗中常用来表示天涯游子。 此处诗人用蓬草代指自己,表示自己如同蓬草一般飞离故乡。 许将“ 征蓬” 直译为tumbleweed,意为风滚草。 风滚草又称为俄罗斯刺沙蓬,别名“草原流浪汉”。 这类植物生命力极强,代表生生不息,且常见于戈壁,同蓬草这一意象有重合之处。 西方文化曾出现过同类对等用法,George Whitman在写给The Paris Magazine 编辑的信中,把出入书店、有文学志向却不名一文的寄宿者们叫做tumbleweed。G. W. Robinson 将“征蓬”译作thistledown,意为蓟花的冠毛,同蓬草类似,也是随风飘浮,于不同地方扎根的植物。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词语在中英意象对等。

(2)动物意象

此处“归雁”指的是北飞归家的大雁,诗人反比自己。 此处两位译者都将“归雁”这一意象译为wild geese。 wild geese 在英文诗歌中较常见,无特殊含义。比如Mary Oliver 所写的Wild Geese,充满激情和斗志,象征自由意识。 译文将归雁直译作wild geese,在节奏上与上句达成一致。

2. 人文意象翻译分析

(1)典故意象

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p.234)

许渊冲译:

A single carriage goes to the frontier;

an envoy crosses northwest mountains high.(p.34)

G. W. Robinson 译:

Off in a single carriage on my mission to the frontier,for dependencies beyond Chuyen now.

“属国”在此有两种解释:一种为少数民族附属唐王朝存在的附属国,一种为官名,指的是秦汉时的官名典属国。 唐人有时用“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这里诗人用此代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为了让目的语读者更清晰体会到全诗创作背景,许渊冲将此典故意象意译为envoy,envoy 来源于中古英语envoie 和法语envoier,可译为“使臣”,许将其译出了第二层意思。 而G. W. Robinson 把“属国”翻译成dependencies,dependency 可数名词含义为附属国、附属地,译出了第一层含义。 两位译者都在一定程度上译出了原诗的部分含义。

(2)地名意象

“居延”为汉朝地名,位于边境处。 原诗“居延”为虚写,诗人借典故喻己。 “居延”的实际地貌是广阔草原。 但此处许渊冲采取意译手法,将之译为northwest mountains high,意为西北山脉,目的是凸显使者路途艰辛,困难重重且路途遥远。 G. W. Robinson 把“居延”译为Chuyen,采用拼音直译法,前文剖析中也有说过,目的语读者会产生一定亲近感,但是却无法理解原诗想要传递的意象情感。

四、 结语

从视域融合角度对许渊冲译本和G. W. Robinson译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许渊冲先生重视全诗韵律齐整,在意象影响韵律对称时,会采取省略翻译手法。G. W. Robinson则偏向于传达意思,重视通顺而不局限于韵律;在处理修辞时,许渊冲先生和G. W. Robinson所翻译的自然意象都比人文意象更契合原诗修辞;在对意象词进行翻译时,二者虽然对意象译出了原诗内涵,但因为国籍、时代等存在差异,所以两位译者所关注的重点也有所差异。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在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大局势下古诗英译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通过对王维《使至塞上》不同译本的对比研究,旨在为推进古诗英译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译作原诗许渊冲
what用法大搜索
Tao Qian,Saussure and Taoism:The Paradox of Poetic Language
许渊冲:翻译是一生的事业,更是生命的坚守
摔得挺美
峨眉山月歌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翻译界泰斗许渊冲:100岁前译完莎翁全集
改诗为文三步走
英语中“吃”的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