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个自信”的外语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研究①
——以《英美概况》为例
2020-11-25郭杰
郭 杰
一、 引言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键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新时代高教40 条规定也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强化课程思政,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每门课程”。 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成为各高校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作为高校英语和翻译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英美概况》,除了向学生讲述英美两国的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与文化等基本概况知识之外,适时并及时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情操,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因此,文章尝试从“四个自信”出发,研究其在《英美概况》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有效融合途径,探索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模式与方法。
二、 研究现状
针对外语类课程思政研究,高校教师开展了较多研究。 例如汪承平认为外语教学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要以“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为导向,帮助学生融通中外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黄琳针对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提出建议,应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 但上述研究都是从宏观层面探讨课程体系建设,并未涉及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手段。 只有少部分研究者如覃春华,谢莉从英美文学类课程等微观层面探索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但目前对《英美概况》课程思政却少有研究。 而基于“四个自信”的课程思政研究,有部分学者如孙梦瑶和余洋探讨了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通识课的教学策略。 但如何把“四个自信”与外语专业课《英美概况》进行有效融合,却未能进行深入研究。
本次研究以“四个自信”为出发点,尝试探索高校本科生的专业课《英美概况》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并结合当今新冠肺炎疫情等时政话题,展开个案分析与讨论,充分发挥“四个自信”的理论指导作用,试图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
三、 “四个自信”的发展过程
“四个自信”是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过程:2002 年11 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了全党应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2007 年10 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成绩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随后在2012 年11 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强调了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 年7 月1 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提出了“文化自信”,并首次提出了坚持“四个自信”整体战略要求。
坚定“四个自信”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坚定“四个自信”也是国家和民族复兴大业始终能够朝着正确方向顺利前行的必要保障。
四、 “四个自信”融入《英美概况》课程教学途径
《英美概况》课程主要是以知识输出为主,向学生传授英美两国历史社会与文化等基本知识与信息。 而“四个自信”涉及了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四个方面,与该课程很多内容交叉和重合。 因此,在响应“课程思政”的教育政策和号召下,《英美概况》课程的思政教学也势在必行。 为了有效提高该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建议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展开课程思政教学。
(一)教学目标思政化
《英美概况》课程传统的教学目标都是以知识点记忆和理解为主,强调知识输入和学生对英美两国基本信息的掌握,比如了解英国议会和政府的构成,英国历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影响,或美国联邦制度的定义,美国大选的过程,美国内战的原因等。 但是这些教学目标都停留在知识点记忆层面,忽略了学生明辨思维能力的锻炼,或者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 因此,要实现该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就必须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入手,融入“四个自信”的思政目标。 例如在讲授“美国联邦制度”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作为该章节的教学目标之一,通过对比中美所选择的国家道路的不同,所依托的国家体制不同,结合当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美之治的对比,让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思政化
“四个自信”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四个方面,是对新时代中国发展道路和方向的高度概括和指引。 因此在《英美概况》的教学内容安排和选择上,应该依据章节内容和所需,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政元素。 充分利用新时代多媒体教学资源,恰当穿插中英、中美的相关话题,引导学生对此展开对比分析,使学生在学习英美两国概况的同时,也增强了对自己国家的认识。 相较于单纯的思政课教育方式,这种专业课在教学内容上融入的思政教育的效果会大大改善。 例如,为了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学生用英文讲述与授课内容对应的“中国故事”:在授课内容为英语国旗时,学生课前用英语讲述中国国旗的由来,实现“国际视野”培养与“家国情怀”滋养同步进行。 又如,当讲授“英国的政体和国体”时,可以结合比较现代君主制和共和国,通过分析英国女王的特殊政治地位以及英国民众对王室的反对等来分析封建制度在英日等国的残留以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学生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三)教学模式思政化
传统的《英美概况》教学模式依赖于课堂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但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今年春季大规模的线上课堂兴起,让《英美概况》课程的授课模式再也回不到以往的纯线下课程教学模式了。 在此背景下,建立《英美概况》课程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同时结合线下课程的课堂讲授,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也有助于该课程的思政教育目的的实现。 例如,在《英美概况》线上开放课程中,发布时政热点讨论话题,要求学生就中英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所采取的不同举措,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网络在线课程,学生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就这一共同话题进行有效交流,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同时,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在线开放课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可以开展线上小组讨论,就美国资本主义理论基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展开讨论,分析各自优势与劣势,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这样可以让学生摒弃盲目崇外的心理,学会明辨思维,同时也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心目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使得课程思政如春分化雨,润物无声。
(四)评价体系思政化
深化《英美概况》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在传统的结果性评价的基础上,突出过程性评价的比重。 把“四个自信”的内涵和意义,贯穿于整个过程性评价体系当中,检测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 比如,在过程性评价中“课前学生展示”环节,根据所学章节内容,要求学生在介绍英国国歌的由来时,加入中国国歌的介绍,评价该环节学生对中国国歌的了解。 这样的评价模式一方面了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愫,另一方面也考查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认识程度,实现评价体系中思政考核的目标。
鉴于平衡该课程知识输入和输出的比重,以及该课程的属性特征,将课程评价指标具体化和过程化。譬如在讲授“美国大选”内容时,展开对美国大选的明辨思维,要求学生全面认识美国总统选举机制的利弊,同时布置线上专题讨论话题“中美政党制度的差异”,鼓励学生就此发表各自观点。 而学生的这些讨论都将计入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当中,由此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 简言之,在该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应融入“四个自信”的评价标准和内容,最终实现“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思政育人目标。
五、 结语
高校《英美概况》课程是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涵盖了英语、翻译、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该课承担着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英语明辨思维能力的重要职责。 以“四个自信”为研究视角,通过《英美概况》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探讨,有助于发掘外语专业其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学习专业课程和西方文化的同时,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
为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精神,落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强化课程思政的要求,对《英美概况》课程进行思政教育融合的改革,这也是为了更好地执行高校“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