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娜·贝克叙事理论视角下《三体Ⅰ》英译本的翻译重构
2020-11-25张晨漪刘长城
张晨漪 刘长城
一、 引言
《三体Ⅰ》是雨果奖历史上首部获奖的非英文小说。 近年来,关于《三体》英译本的研究论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主题多聚焦于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和目的论视角下的译例分析,而关于《三体》英译本叙事结构重构的研究较少。
文章将综合分析《三体Ⅰ》原文与译文的语言风格和特点,从Mona Baker(2011)在《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述》中提到的建构方式出发,分析译者的翻译建构方法,并对原文和译文的叙事差异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 综合分析
(一)原书作者的写作意图
中文版作者后记更像是对《三体Ⅱ·黑暗森林》的预告,作者在其中用了大量篇幅去描述宇宙间点状文明的生存图景,但其中也能读出些许作者的写作意图。 刘慈欣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应当把瑰丽的想象写得接近真实,这才是区别科幻小说和其他幻想小说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译者刘宇昆在译文中添加大量脚注,补充大量不同时期的史实,很有可能就是基于作者这样的写作意图考虑。 而在英文版的后记中,刘慈欣生动地讲述了他的早年经历,小时候看到东方红一号和银河;经历过的饥荒和大洪水;在《十万个为什么》中读到的“光年”和“纳米”,都促使他成了一名科幻作家。
(二)《三体》原文的叙述逻辑及语言风格
在《三体》中,故事分为三个叙述层:主叙述层是汪淼对于“三体文明”的探索,次叙述层是叶文洁早年的经历和在红岸的生活,末次叙述层是叶文洁转述的伊文斯早年保护物种的生活经历。 作者先讲述了后两个叙述层造成的结果,即三体文明封锁地球科技后引发大量物理学家自杀,之后再将引起这样结果的原因进行叙述。 原文中,读者看到的故事发展脉络是:
1. 汪淼调查科学边界组织和三体
2. 汪淼用游戏模拟三体发展进程
3. 叶文洁回忆过去
4. 汪淼助力摧毁地球三体组织
而故事的实际发展顺序是:
1. “三体文明”的发展进程
2. 叶文洁的过去
3. 汪淼调查三体
4. 汪淼助力摧毁地球三体组织
(三)《三体》英译本的简要分析
《三体》英译本大体遵循了原文的语言风格,采用平实的现代英语,很少运用生涩的词汇,但在叙事结构上做出了较大调整。 首先,红岸的历史在原书第七至第九章首先被叙述,成为全书的背景和线索。 其次,译文将全文分为三部曲,第一部分名为Silent Spring,介绍叶文洁早年经历;第二部分名为Three Body,讲述汪淼通过游戏探索三体星系;第三部分名为Sunset For Humanity,讲述地球三体组织的诞生和毁灭,及最后三体派出智子远征;第二、三部分的副线,则是叶文洁在红岸的故事。 这样的结构跳出了原作者复杂的叙述层,而三部曲的设计也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最后,译文对人物进行了去性别化处理,并淡化了关于女性的叙事,下文将简要介绍。
译者刘宇昆在译后记中写道,他竭尽所能使读者关注故事本身,而非过于关注中国的历史和政治。 刘宇昆在接受《新京报》记者(林嘉燕)采访时还表示,他明白作者希望把这个基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故事搬到世界舞台上,人性的共通之处是理解这个故事的关键,因此译者应当努力在不同文化间搭起桥梁,力图从意识形态和历史等方面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偏见。 除此之外,刘宇昆还写道,他努力保留了原作的异质性,并在直译和意译中力求达到平衡。
下文将具体分析译例,并介绍《三体Ⅰ》英译本的主要叙事重构方式。
三、 译例分析
就具体翻译建构方法而言,重构原文叙述有:时空建构(temporal and spatial framing)、 选择性建构(selective appropriation of textual material)、标示性建构(framing by labeling)和对参与者的重新定位(repositioning of participants)等策略。
(一)时空建构(temporal and spatial framing)
时空建构指的是译者通过各种方式(通常不对源文本本身做进一步干涉),将译文置于特殊的时空背景下,引导读者将该叙述与自身熟悉的叙述联系起来。在《三体Ⅰ》中,时空建构主要通过加注的方式实现。
《三体Ⅰ》中含有大量历史叙事,译者刘宇昆为全书添加了三十多处脚注,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当时历史场景。 例如,历史人物是《三体Ⅰ》中重要的行文线索,作者将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如墨子、秦始皇等的故事类比三体文明,这就需要译者对众多人物进行加注解释。
(二)选择性建构(selective appropriation of textual material)
省略或增加某些内容,以达到抑制或强调原文叙事目的的建构称为选择性建构。 《三体》英译本更强调历史中的个人。 与集体叙事不同,本体叙事虽然同样关注人和社会的关系,但其着眼点在于个人。 《三体》系列具有宏大的时空设定,从20 世纪50 年代一直写到宇宙的毁灭。 不仅是西方读者,许多中国读者在喜爱其波澜壮阔的故事的同时,也对人物塑造的扁平化有着些许不满——这就给了译者发挥的空间。
例1:
原文:“这是人类的落日。”叶文洁轻轻地说。
译文:“My sunset,” Ye whispered. “And sunset for humanity.”
这句话是全书的最后一句,是叶文洁得知三体文明的真相后重回红岸基地,在亲手杀死丈夫和政委的悬崖边发出的感叹。 原文中“人类的落日”在译文中被添加了“my sunset”,然后才说出了“sunset for humanity”。 强调了叶文洁的个人命运与全人类之间的关系。 当年的叶文洁出于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的不满,向宇宙中的外星生命发出了改变地球命运的信息。
其次,译文选择性删除了部分关于女性的叙事,淡化了原作品性别歧视因素。 刘宇昆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三体Ⅰ》的原文中有一段关于死亡的描述,但是Tor Books 的编辑指出西方读者不能接受这样充满男性凝视的观点,最终这段话被删除不译。 由此可见,仅说明《三体》译者基于女性主义视角进行翻译是不全面的,译文的出版必将受到出版商和社会主流观点的制约。
例2:
原文:两三分钟后,叶文洁护卫队中的一员,一名苗条美丽的少女动人地笑了笑,那笑容是那么醒目,将很多人的目光引向了她。 少女袅袅婷婷地向潘寒走去。
译文:A few moments later, one of the bodyguards near Ye, a young woman, smiled. She walked toward Pan Han casually.
译文删掉了“苗条美丽的少女”“动人”这样的具有外貌歧视色彩的词汇,只留下一个“smiled”。 此外“那笑容是那么醒目,将很多人的目光引向了她”也颇具男性凝视色彩,也一并被译者删除。 这样一来,删除了对配角的有争议的描写,译者重新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潘寒身上。
(三)标示性建构(framing by labeling)
标识性建构主要通过对事物和人物名称的变动实现,译者通过改变关键词汇对原文加以干涉,达到重构的目的。
译者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为消除西方读者对于东方文化神秘性的担忧,他将书中人名使用拼音音译,必要时加注,而非使用人名的含义作为其英文名。 对于外国人名也采取直译,如将“伊文斯”译为“Evans”。
例3:
原文:汪淼用“海人”这个ID 注册,然后成功登录。
译文:Wang created the ID “Hairen”,and logged in.
译注:Hairen(海人) means “Man of the Sea”. This is a play on Wang Miao's name (汪淼), which can be read to mean “sea”.
“海人”若直译为“Man of the Sea”,读者可能摸不着头脑,汪淼的游戏ID 和他的姓名含义就被割裂开了,但通过音译和加注的方式对原文本进行干涉,就能很好地将二者关联起来。
除姓名外,小说中诸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也颇具特色。 例如地名和具有政治色彩的词汇。
例4:
原文:名垂青史
译文:to get his name into the history textbooks
该译文将“青史”与“history textbooks”巧妙对应,避免翻译外国读者难以理解的“史书”的概念,转而译为“历史课本”,从而重新建构了译文的叙事。
(四)对参与者的重新定位(repositioning of participants)
在翻译过程中,参与者之间、参与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均可以被重新定位。 对参与者的重新定位通过对修饰语等细微处进行处理,使得译者能够重构原文的关系。
《三体Ⅰ》中,对参与者的重新定位策略在正文中被应用,如上文提到的,译文将全文分为三部曲:第一部分名为Silent Spring;第二部分名为Three Body;第三部分名为Sunset For Humanity。 重构了读者与叙述者的关系,使全书结构简化,便于阅读。
这一策略也发生在副文本中。 此前有外国读者评价,中文小说中人名的音译较为中性化,很容易在阅读时忘记人物的性别和身份,而《三体》的译者在全书正文前列出了List of Characters,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译者首先说明中文姓氏书写在名前,并将书中的人物分为The Ye Family,Red Coast Base 与The Present三个层次,之后分别介绍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职业。这样的做法不仅创造性解决了读者理解外国人物的问题,也重复了书中的时间线,实现了叙事的重构。
四、 结语
文章运用Mona Baker 的叙事翻译理论,通过译例分析,探究刘宇昆在《三体》英译本中通过时空建构、选择性建构、标示性建构和对参与者的重新定位的方式进行翻译重构的具体策略。 译者本着使目的语读者充分了解小说的文化背景、理解小说含义的目的进行叙事重构,弱化了关于女性的叙事,同时也加强了个人叙事。 由此看来,叙事翻译理论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很好的评估和指导作用,不失为一个翻译研究的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