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

2020-11-25宫建红郭楠高轶静

大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伦理研究生

宫建红,郭楠,高轶静

<山东大学(威海) 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发展,我国已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的工科教育国家。有2386 所普通高校开设了工科专业,占高校总数的93.6%;有1040 万工程专业在校生,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38.1%[1]。至2016年,全国共有407 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含40 个工程领域。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中,专业硕士占比达到56%,首次超过学术型硕士。专业硕士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主体[2]。

2020年10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提出:“到202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占硕士研究生总规模的2/3 左右[3]。”

庞大的工程专业人才队伍让我国成为全世界工程项目数量和规模最大的国家,但随之而来的工程伦理问题也越发突出。部分出现问题的工程项目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严重环境污染、土地沙化等社会生态问题。这些事件看起来是突发或偶然性事件,但实质却是背后的伦理道德问题。工程伦理教育在工程人才培养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工程伦理观并非与生俱来,必须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才能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开展针对工程硕士的《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引导其加强工程伦理意识,对实现人才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实现工程硕士良好的个人职业发展和在工程实践中“造福大众”、社会主义长期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程伦理》课程的国内外发展过程

(一)国外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寂静的春天》作者卡逊提出特效杀虫药DDT 的使用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引起了美国学者和管理者对环境伦理的关注。70年代以后,挑战者号航天事故、哥伦比亚号事故、核泄露等重大工程事故的发生,使人们意识到:工程活动中如果缺失工程伦理意识,会破坏了人类自身的长远利益。工程伦理教育有助于于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此后,工程伦理教育在法国、德国、英国等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展开并取得成功。目前,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已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普遍共识。国际通用的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一般都明确说明了学生应接受工程伦理教育。

(二)国内发展历程

《华盛顿协议》中有关毕业生的第8 条是:运用伦理原则,在工程实践中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我国已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工程项目的要求对接国际标准,工程人才的教育有了巨大发展[4]。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大学中开设《工程伦理》相关课程,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北京理工大学陆续推出了相关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实践探索。

2014年12月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建设《工程伦理》课程,2016年出版了《工程伦理》教材,上线了在线课程。2018年5月《工程伦理》课程被纳入全国40 个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必修课,成为评价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依据。

二、《工程伦理》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优秀师资不足

工程伦理是一个人文和工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任课教师最好兼有工程教育背景和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储备,既了解技术层面的伦理问题,又能从哲学层面给出相应的道德理论解释。

目前许多高校的情况是,授课教师或者由人文社会学科的老师,或者是工程学科的老师,缺乏复合型和双师型的工程伦理教学师资队伍。

(二)管理重视不足

《工程伦理》课程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课,多数高校开展了该课程的教学部署,设置了学分要求。

但是很多学校对《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和任课教师的选拔、培训、培养,教学团队组建等长期规划还缺乏重视,投入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师资不足导致;另一方面,与学校管理层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

(三)教学案例不足

合适的工程伦理案例应该具有明显的伦理困境,价值网复杂多元,能够通过伦理原则进行剖析和解读,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学以致用所学到的伦理知识。因此找到伦理素材,对其挖掘和整理,发展成贴切的工程伦理教学案例需要较大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和一定的工程伦理专业知识。目前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压力都比较大,难以有较多的时间进行案例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我国开展对“工程伦理”研究的学校和教师多数来自哲学等人文社科领域,缺乏对工程一线实践案例的了解,导致与工程学科密切相关的案例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5]。

(四)教学方法多样性不足

从教师层面来看,如前所述,许多人文社科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一线案例的积累,只能围绕教材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工程伦理实践研究方面难以对学生进行深刻教育。

从学生层面来看,听课的研究生大多还是通过传统的应试教育和标准化考试选拔出来的,习惯于听讲式学习。对于辩论、讨论、搜集资料等主动式学习缺少经验,需要老师更多的引导。

三、问题的应对方法和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国内有些高校的成功经验可以给予一些解决思路和有效对策。

(一)统筹资源提高师资水平

学位办组织成立了《工程伦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在2015年启动了“工程伦理”课程建设项目。2016年出版了《工程伦理》纸质版+电子库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举办多次师资培训和教学研讨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2020年,《工程伦理》2.0 版在线课程上线学堂在线,选课人数达到数千人。部分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

除了国家层面,部分高校也做了积极探索,比如清华大学化工系开设的《化工工程伦理》课程邀请了外企、政府和法学专家参与讲授。他们分别从各自的视角阐述工程伦理对社会和公众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有了多层次的体会和感受,反馈良好[7]。

可以看出,鼓励工科教师与人文社科教师交流与合作,培养复合型师资队伍;将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统筹协调,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二)加强评价权重促进管理

学术诚信属于工程伦理中的职业伦理,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国家科研诚信的形象以及学术竞争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近些年出现的学术造假事件,教育部认真审核,对于发现的问题都给予了严肃处理,并将学术不端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中。高校方面,已经开始自查自纠。许多高校推出了“学术诚信一票否决”的考评方法:如果研究生出现论文抄袭或是诚信不端,需延期答辩或者取消答辩资格,导师也要受到缓招甚至停招研究生的处罚。

可以看到,从国家到学校都已经建立了“学术规范”“学术诚信”的明确要求,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后续,可以借助大数据、信息公开等技术手段,及时将学生、导师的研究成果予以认证和保护,提升学术研究者的“知识产权”意识,也有利于工程伦理的实施和开展。

(三)引导学生共创课堂

针对课程的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以联合企业界和学术界人士,积极运用研讨会、教学观摩和工程伦理论坛等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实际中总结、分析、讲解案例,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思考能力。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让学生主持读书会、研讨班、讲座、案例分析等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提升了工程伦理的教学效果[8]。

此外,还可以综合各学科老师的优势,开发出适合不同班级人数,不同专业学生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参与课堂,共创课堂,丰富课堂,发展课堂。

四、结语

我国的《工程伦理》课程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相信在国家教育部学位办和《工程伦理》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整合各界力量,一定会让《工程伦理》教育更加适合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伦理研究生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