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初探
2020-11-25吴光冬黄亚
吴光冬,黄亚
(1.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泸州 646099;2.四川省泸州市第七中学,四川 泸州 646000)
“形势与政策”课是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1]。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促进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与方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在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组织、科学研究等方面与其他思政课的教学改革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出现课程边缘化等现象,进而造成课程育人功能弱化等问题,成为制约“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和规范化建设的瓶颈。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面临的困境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各高校重视程度不一,师资条件匮乏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因课程的特殊性,作为组成部分之一的“形势与政策”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程度。部分高校没有形成规范的课程组织管理体系,在人员保障和组织结构上出现主体责任不明确的现象,从而导致一些细节工作无法很好地开展,比如上课教室没有纳入全校排课系统、课时量无法保证、随意调整上课时间等。
在师资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学科跨度大、时效性强等特点,不单要求任课教师要具备深厚的思政理论功底,还应具备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背景,教学内容不易驾驭。并且每个学期都要面临重新备课的任务,这在客观上也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加上学科归属感不强等因素,造成了很多教师主观上不愿意承担该门课的教学任务。从教学水平上来说,该门课的教师除了思政课专职教师外,还有许多兼课教师组成,如辅导员、党政工团行政干部等,除专业不对口外,这类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属于“兼职”,其繁忙的行政工作才是“主业”,导致上课只是简单地“完成任务”,并且很少有机会参加专题研讨和相关培训。这些方面都对该课程的师资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学科规范化体系缺乏,课程边缘化现象严重
受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标准出台晚、课时少、教学内容实时更新等方面的一些不足或者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教学标准和学科规范化体系缺乏,课程边缘化现象严重的问题。然而,作为占领大学生思想阵地主渠道的关键课程,不仅需要系统规范的学科体系来进行指导,还需要具有前瞻性、发展性的建设体系指标、课程改革方案来支撑和指导课程的教育教学的实施。基于以上原因,教师对课程的教学目标、价值导向、逻辑结构、知识内容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从而导致任课教师学科归属感弱、阵地意识不强的问题。此外,当前“00 后”大学生对国内外热点时政问题不感兴趣,教师对于学情的把握不够充分等,使得教师在授课中理论解释和价值传播教学仍显不足,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多学科支持系统尚未形成,从学习系统到教学系统、从教学系统到话语体系的合理有效转化需要进一步深化。
(三)学生上课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课时少,学分低(本科2 学分,专科1 学分),相比较于许多专业课,在学生眼中,会给“形势与政策”课贴上“课少、学分低、大课”等标签属性,无形之中就会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热情不高。学生普遍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就是普通的思政课,与其他的思政课程无异,有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学分而去上课,在课堂上,因师资等原因,普遍是安排大班上课,人数众多,加上个别学生不感兴趣,使得课堂效果并不理想。还有个别学生怀着“轻思政、重专业”的心理,尤其是“00 后”学生个性张扬、追求自我,更是对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兴趣不高、怀有抵触情绪。
二、多举并施,全面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
(一)要明确课程政治定位,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明确“形势与政策”课鲜明的政治属性。它承担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独特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高校各级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进一步做好该课程的各项保障工作,与时俱进地完善学科体系建设。
其次,要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师资力量。要按照“优中选优”原则择优遴选骨干教师,配齐“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积极聘请辅导员、政工干部、专家学者、行业骨干、企业家、党政领导干部、各类先进模范等作为兼职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形势与政策”课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各级各类单位正在推进实施的时事要点,组建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的授课教师队伍,有助于更好地传播形势与政策理念。
再次,要加强集体备课。辅导员和行政职员是“形势与政策”课兼职教师的主要构成人员。他们行政事务繁琐,对教学动向、时事热点等的关注有限,课余时间难以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备课当中。因此,要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负责进行教学资源收集、课堂教案编制、课件制作等工作。并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以专职教师带动兼职教师共同完成备课任务。“每学期定期举行集体备课会,由备课团成员说课,兼职教师参与讨论,群策群力,最后由备课团成员修改教案和课件。这种方式在传递党和国家政策上实现思想统一,避免重复劳动,也解决了兼职教师精力不足的问题。”[2]
(二)要注重课程体系建设,实现教研相长
一是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体系建设。首先要厘清课程规范化体系建设内容的界限问题,要明确“形势与政策”课既属于高校必修课程体系中的一员,又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一员,同时,还应区分“形势与政策”课与传统的思政课如思修课、毛概课等的区别,只有将课程定位加以明确,才能辩证地处理好“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与其他思政课区别与联系,应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性问题,重点解决教学内容实时更新的突出问题。
二是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科研力度,以研促教,教研相长。长期以来,高校都存在这样的一种错误认识:“形势与政策”课主要停留在宣传教化、课堂教学层面,只要把教学搞好就可以了,对于科研没有特别要求,甚至不需要进行科研。部分高校在各种科研指标上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几乎不作要求或者科研任务分配,这种局面,使得形势与政策的科研水平普遍较差,教研相长无从谈起。“没有基本的和必要的科学研究,是根本无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3]因此,要不断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水平,就需要强化科研意识,以科学研究的钻研态度来挖掘和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规律和学科发展趋势,才能实现以研促教,教研相长。
(三)要丰富授课形式,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体系
一是要拓展授课形式,积极探索实践式教学。要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整合起来,促进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积极把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西部计划、参观红色旅游景点、企业社会实践等活动和形势与政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时代的进步,在亲自参与中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从而最大化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立德树人的良好育人局面[4]。
二要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性,增加课堂活跃度。“形势与政策”课多为时事热点话题,学生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都有所了解,可以针对热点话题,积极探索“学生讲、教师评”的授课模式。具体来说,可以由教师牵头,每个课前10 分钟拿来给学生讲,再由教师点评。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一方面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带着问题意识主动融入课堂;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增强课堂的丰富性。
三是要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丰富多样化的网络教学。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以往的讲台授课已经不能完全贴合“00”后学生的需求,“形势与政策”课须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发挥互联网快捷、便利、及时的灵活性,开展网络教学,充分将微课、慕课、QQ、微信、微博、易班等网络平台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使网络教学手段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学形式。通过在线问答、在线测验等方式来加强师生互动,不断挖掘学生的课堂兴趣点,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趣味性与互动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5]。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研究课程体系新变化、探索时代新教法,紧贴学生新情况,不断挖掘育人新渠道,多举并施,才能全面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学生思政课堂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