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导向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探究
2020-11-25范静邹霞
范静 邹霞
一、引言
近年来,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增加,除了经济、军事方面的硬实力外,文化软实力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接受多方文化熏陶,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部分学生受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存在双重价值评判标准,社会责任感缺失,还有部分大学生在接触西方文化后,存在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思想,这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随着社会主义发展步入全新的阶段,我国应该坚持文化自信,努力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高校应该基于文化自信导向展开英语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用英语去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用英语去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高校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分析
所谓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于自身文化持有的肯定态度,是对于文化生命力及其价值所展现出来的自信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渊源,更多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精神力量和发展软实力,没有文化自信,遑论文化繁荣发展。青年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军,大学生是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要想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其文化意识、文化素养,培养其爱国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当大学生群体普遍拥有文化自信意识,必将产生蓬勃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会辐射到大学生所从事的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中,全面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一)借助英语传播中国文化
高校英语教学的基础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让学生能够顺利通过学校英语考试及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而更深层次的教学目标,则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知识,借助这门语言了解西方文化,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力,用英语去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是当前世界人民正在广泛学习的语言形式。通过英语,可以了解到更多不同于中国文化的文化知识;通过英语,能够更好地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基于这一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该基于文化自信导向展开教学改革,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程,丰富英语教学内涵,增加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积极承担传统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的文化自信心。
(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了几千年的文化结晶,记录着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展现出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充分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后,民族自豪感将油然而生。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英语是一门承担着极为重要的文化传输功能的学科,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为导向,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英语学科教育中,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我国的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树立文化自信,借助于所学的英语知识,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另外,就高校英语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能够充分展现出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借助传统母语文化去弥补英语教学中文化内涵的不足,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借助中西方文化的转换,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同时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提升其文化水平与文化素养。
三、基于文化自信导向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不只是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跨文化教学,指导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去了解西方文化,包括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文化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开始了解西方文化,如若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有限,将难以理性地看待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间的关系,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学生在无法理解我国文化内涵与思想精神的情况下,将缺乏文化自信,这对于我国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急需展开教学改革,变革高校英语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具体改革策略如下:
(一)推动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教学的有机融合
基于文化自信导向展开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时,最关键的是推动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教学的有机融合。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推动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借助中国文化了解西方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力,鼓励学生应用英语去传播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发言人。
以英语词汇教学为例,每个词汇除了字面的意义外,还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相同概念的词汇所表达的内涵是不同的。比如词汇“magpie”,是指“喜鹊”。在中国,“喜鹊”代表吉利、好运;而在西方,“magpie means nagging or repetitive”,意为“唠叨、啰唆”,所以如果看到句子“He was fond of talking that his colleagues nicknamed him ‘magpie’”,应该理解为这个人叽叽喳喳跟“麻雀”一样,这样比较符合中国文化领域的认知。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中,应该调整教材内容,适当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目前有些版本的英语教材增加了“Reading Across Cultures”环节,但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较少,需要重新编纂,或者由教师增添一些相关的中国文化内容,比如增添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关文章作为阅读材料,增加中国文化相关的演讲、辩论作为视听材料,以中国传统文化、民俗习惯、琴棋书画等内容,作为口语教学主题,选取我国经典文化作品。作为翻译教学的片段,在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同时,增进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可以选择我国四大名著的英语译本,作为相关的教材,如《水浒传》的英文译本《Heroes of the Marshes》《三国演义》的英文译本《Romance Of The Three Kimdom》《西游记》的英文译本《Pilgrimage to the West》、红楼梦的英文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等。借助这些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著作,丰富英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二)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英语教学被赋予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面对新任务、新环境,高校英语教学必须挣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新、丰富教学内容,良好展现英语学科文化传输的价值。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解英语知识,还应该组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文化宣扬氛围,引领学生在课堂外进行知识拓展,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掌握以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技能。
在此过程中,学校应该抓住国际文化交流的机会,定期开展交流活动,让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学生,走出国门,到其他国家的高校学习西方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为来高校交流学习的交换生提供优质教育,积极邀请其参与我国的各项文化活动,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产生文化认同感,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我国有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如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Double Ninth Festival,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节日文化活动,比如春节组织写对联、剪窗花等活动,端午节组织赛龙舟、裹粽子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让学生感受节日的热闹与喜庆。节日期间,教师可以给学生分享节日相关的历史起源、人物故事、风俗习惯等英文介绍,让学生自主阅读,增进学生对于节日的了解。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短文写作,记录自己对于节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升文化自信力。
(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只有当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化自信力,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充分了解、充分自信,才能够胜任传播中华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任务。在基于文化自信导向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应加强对于教师的培养,对教师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培训,增强教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让教师充分认可中华传统文化,积极主动将相关文化内容融入英语教学中,生动流畅地讲述出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身上的文化自信,得到熏陶。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英语教师,应具备终身学习意识及较强的学习能力,借助汉语、英语等语言,学习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传承需求,自觉承担文化传播的职责,秉持爱国、敬业的精神,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力。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提升信息素养,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展现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很多优秀的文化作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这些作品展现出来。例如,播放动画电影《Mulan》,让学生学习其中的英语词汇、短语,体会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忠孝节义,学习花木兰身上孝顺、勇敢、善良的美好品质,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文化自信导向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方针,能够增进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其文化自信,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应用英语自豪地介绍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全面促进我国文化复兴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