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选择论视角下中国生态文化文本的英译研究
——以党代会文献翻译为例

2020-11-25李晓旭

英语知识 2020年4期
关键词:译文译者原文

张 红 李晓旭

(1.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2.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外语系,内蒙古呼和浩特)

1.引言

中国的生态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中国生态理念的英译,会影响世界各国对中国生态文明的理解,以及中国同世界各国在生态领域的合作。党代会文献的英译本是对外宣传我国方针政策和发展方向最权威的文本之一,也是外国读者了解我国政治制度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信息来源,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从目的论、功能对等论等视角对中国党政报告英译进行研究。本研究试图从生态翻译学中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分析党代会文献中生态文化的英译策略。生态翻译学集哲学和美学等于一体,从生态理性的角度探讨翻译问题。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活动看作是由各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作用下的结果,生态翻译学考虑的因素较多。生态翻译学考虑的维度更多、更立体、更全面涉及翻译的各个过程,如译前、译中和译后。对于研究中国党代会文献的翻译,生态翻译理论更本土。生态翻译学研究日趋完善,国内已有不少研究是基于生态翻译学,比如胡庚申(2013)的《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该著作研究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和应用。目前对生态翻译理论的研究较少有涉及生态文化文本翻译。本文基于新华网和中国日报网上发布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的中文和英文文本,试图运用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选择论,从三个维度: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探索中国生态文化文本的翻译特点及方法。

2. 翻译适应选择论与“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借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基本原理,探讨翻译活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使翻译活动有理有据,既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又符合翻译发展的规律,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生态翻译学提出翻译是译者通过适应主、客观翻译生态环境,并以此对文本进行转换和选择的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扮演重要角色,其基于文本进行语言转换,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信息交流(胡庚申,2013: 17)。翻译生态环境由源语世界和目标语世界组成,即将语言、文化、交际等主客观因素看作相互联系的整体。翻译生态环境还可视作由主体环境(如译者、读者等)和客体环境(原文、译文、文本类型、翻译策略等)构成(胡庚申,2013: 18)。翻译生态环境中多种元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并依此选择恰当的译文。

适应选择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主要是“三维”转换,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侧重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这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06:50)。遵循“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是译者基于所要适应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如译者、读者、文本类型、翻译目的等而做出的选择。适应是为了找到最佳的译本,选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翻译需求。最佳的翻译应该是适应性最高、选择的内容最好的翻译。

2.1 译者对自身地位的适应选择与“三维”转换

胡庚申提出“译者中心”论(胡庚申,2013:207),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译者的能力和水平,包括对翻译目的的理解、对文本类型的了解、对译出语和译入语的熟悉程度,将影响其对原文的理解,进而影响译文的表述、读者的阅读体验、译文的宣传效果,甚至跨文化交流的结果。具体而言,在党政报告中出现的生态文化理念具有一定的指导性,而翻译涉及生态文明的内容的目的是为了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生态文化,这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交际、文化和语言角度进行灵活处理,需要译文的表述既正式,又便于读者接受。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通过采取“三维”转换的方式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继而创作出合适的译文。

2.2 译者对读者的适应选择与“三维”转换

党代会报告的国外受众主要是国外政界、商界和媒体界等,这要求译者使用外国读者能够看懂和接受的词汇和表达。近几年在翻译政府工作报告时,中央编译局的译员已经开始摒弃传统的译法,采取外国读者易于接受的表达(王丽丽,2018:18)。对英语国家读者的用语习惯、文字偏好、审美品位等译入语生态环境因素的把握,实际上是译者为实现更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对译文从语言、文化和交际这三个方面进行的处理。

2.3 译者对翻译目的的适应选择与“三维”转换

首先,翻译的一般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翻译生态文化要将中国生态建设的信息完整无误地传递给外国读者,并努力让外国读者产生与本国读者相似的感受。这需要译者尽可能地准确反应原文意思,传达原文的风格特征。其次,翻译生态文化的目的在于增进理解与沟通。在对外国读者宣传中国的生态理念时,译者要“求同存异”,“求同”即尊重外国读者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存异”是传播中国文化和态度。这要求译者通过转换把原文深层意思表达出来,以促进跨文化交流。最后,翻译生态文化,是为了客观反映中国现状,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中国同世界各国在发展生态文明方面的合作奠定基础。综上所述,在翻译生态文化时,译者不仅要考虑语言维度的适应选择,更要考虑文化和交际层面合理的转换。

2.4 译者对文本类型的适应选择与“三维”转换

从文体的角度看,党代会文献属于政论文体,用词严谨、表达规范。从语言角度分析,党代会文献中语言正式且高度凝练,用词多重复,且有不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达,较少用连词;句型结构单一——多长句、无主句和并列结构;逻辑层次不明显。根据党政报告的上述文本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尽量遵循原文文体特征的情况下,应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译者需认真推敲语境,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翻译,尤其是翻译具有文化内涵的内容时,需要译者透过语言的表层,解释文字背后深层次的含义,酌情进行增译,如解释等;译者要考虑原文和译文在语言、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平衡,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接受度。

3. 适应选择论在中国生态文化英译中的应用

从本质上来说,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内容,跨文化的交流是交际的需要。所以,好的译文是译者在适应语言、文化和交际等方面后做出的选择。译者对译文的适应性选择体现在词汇、句子和篇章等层面。所以,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分析译者在英译党政报告翻译过程中所作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有助于理解中国生态文化翻译的忠实、通顺和优美。

3.1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主要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译出语和译入语在语言形式上的适应性选择。具体而言,因为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所以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等方面存在差异性。汉语作为“意合”语言,语言组织主要靠句子内部的逻辑联系,句子往往结构松散;而英语作为“形合”语言,语言组织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包括词汇和形态手段)。这些特点在党政报告的生态文化内容里有所体现,比如,中文报告里关于生态文化的长句偏多、句型结构单一、多用并列短句且句子之间少连词连接。因此,为符合英文逻辑性强、句式多样化、比较忌讳重复的特点,汉译英时常常需要把汉语的并列结构转换为英语习惯的从属结构。可以通过灵活运用英语中的从句、介词短语、连接词和独立结构;或者进行增译(解释)来表现句子内在的逻辑关系。

此外,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所以在翻译时译者要尽量保持原文和译文在词汇、句法、语篇文体、语用乃至节奏、音调等方面的协调和平衡,从而使译文既表达准确、合理,又便于读者接受(胡庚申,2013: 205)。具体而言,在翻译党政报告里的生态文化时,一般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直译加意译的翻译方法和用目标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等策略。这样有助于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译者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体现在生态文化词汇等英译中,举例说明:

例1:

原文:“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十九大报告中文版,2017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10-18, accessed 2018-12-2,下同。)

译文:“We have a long way to go in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十九大报告英文版,2017②Secure a Decisive Victory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Strive for the Great Succes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Delivered at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L].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 special/2017-11/03/c_136725942.htm,2017-10-18, accessed 12/2/2018,下同。)

中文“任重道远”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并且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2013: 1247)。在十九大报告中该词主要强调保护生态环境非一日之功、需付出很多努力。“long way”在朗文辞典中解释为“very much, far or a great amount or degree” ,指“很大程度上”。所以,根据具体语境,这里描述生态环境保护时,将“任重道远”译成“have a long way to go”,表达简洁明了,既在句式结构上保持中英文平衡,又突出了中文意在强调环保工作不容易,表达了原词的含义,且符合英文的表述习惯,做到了语言层面的转换。

例2:

原文:“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十九大报告中文版,2017)

译文:“Cherish the environment as we cherish our own lives” (十九大报告英文版,2017)

这句的英文翻译实现了与中文在语义和结构上的对应。中文出现了两个“对待”,英文报告中均译为“cherish”。结合具体语境,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以下简称《牛津词典》)里的解释,译文用“cherish”(霍恩比,2004: 273)不仅表达“对待”的意思,更对应 “love”(珍爱)和“protect”(保护)的意思,一个词对应两个意思,很好地表达了原文所要传递的关于生态保护的感情和深层含义,即“对待生命”要珍惜、爱护生命;“对待生态环境”是要保护生态环境。这样翻译能够尽量保持译出语和译入语在词汇、语用乃至节奏等方面的协调,保持了语言维的平衡。

3.2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如前所述,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有文化差异意识,认识到译出语和译入语在文化层面的差异,比如,汉语属于高语境文化,表达较为含蓄、内隐;英语属于低语境文化,表达较为直接、清晰。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信息交流困难,通过运用增译、减译等翻译技巧,介绍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便于译入语国家的读者理解,确保信息交流顺利进行。举例说明:

例1:

原文:“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十九大报告中文版,2017)

译文:“We will rigorously protect farmland and expand trials in crop rotation and keeping land fallow.We will improve systems for regeneration of croplands,grasslands, forests, rivers, and lakes, and set up diversified market-based mechanisms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十九大报告英文版,2017)

“休养生息”一词一般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政府采取措施减轻人民负担,使社会经济和生活恢复正常水平。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针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健全休养生息制度,旨在强调通过休耕等休养方式让耕地等资源得到滋养,进而恢复这些生态系统。所以报告中的“休养生息”既包含了恢复生态的方式又指出了预期达到的结果。在英译报告中,因为已经翻译了报告前面提到的恢复生态系统的具体措施,所以用“regeneration”(“再生”)来对应“休养生息”一词,主要强调一系列生态措施的结果是修复生态系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文借用描绘人类生活的“休养生息”一词来描述恢复生态,该词蕴含意思丰富,而英译报告没有字对字翻译,而是通过意译的方式,更简洁直白的表达报告中“修养生息”背后的文化含义即最终实现生态健康发展。这样表达符合英语的表述习惯,同时更方便读者理解中国生态建设的制度。

3.3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译者除了注意语言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还需关注交际目的的实现。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关注在译入语中是否体现了译出语作者的交际意图,以及译文是否被译入语读者理解和接受。译者对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将影响到译文的接受程度和宣传效果。党政文件中生态文化翻译的目的是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的生态建设,推动中国与国际社会在生态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所以,在翻译时,不能拘泥于字面意思,要由表及里,推敲文字背后的含义,方便外国读者真正理解中国的生态理念。举例说明:

例1:

原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十九大报告中文版,2017)

译文:“We encourage simple, moderate, green,and low-carbon ways of life, and oppose extravagance and excessive consumption. We will launch initiatives to make 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es do better when it comes to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 eco-friendly families, schools, communities, and transport services.”(十九大报告英文版,2017)

该句中文里没有主语,由三个短句构成,而且“绿色”一词重复出现5次。英译本中增加了主语“we”,且将原句子按语义切分为两个句子,将“绿色”译为不同英文。原文中“开展……等行动”译为“launch initiatives to”,用不定式(“to”)引导的结构,符合英语国家读者习惯的演绎思维方式,即先总体概括(“开展行动”),然后举例说明(具体有哪些行动)。译文逻辑清晰,符合目标受众的阅读习惯。

中文“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中“绿色”可以理解为环保的生活方式。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green”(霍恩比,2004: 768)包含“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意思,所以用“green”可以形象表现出行方式是低碳环保的,直译成“green”既实现了语言层面的对应,又形象、生动地传递了文化内涵。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可以看作是对“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的解释,即具体而言人们可以在“家庭、学校、社区、出行”等方面做到环保低碳,所以,译作“eco-friendly families, schools, communities, and transport services”简洁易懂。这里将“绿色”意译为 “eco-friendly”(“对生态环境友好的”)一方面避免了重复,另一方面比用“green”更明确、具体。此外,还能消除读者的误解——“绿色家庭”不是指颜色“绿色”,而是强调“绿色生态”。译者没有直译“绿色”而是意译为“eco-friendly”,将汉语“绿色”背后的生态文化翻译出来。这句的英译本一方面忠实原文,实现了语言维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交际维的转换,符合英文忌讳重复和多具体、形象的表达,通过归化的策略使译本更易于目标读者的理解。

例2:

原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十九大报告中文版,2017)

译文:“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十九大报告英文版,2017)

原文中“绿水青山”运用了摹色的修辞手法,通过摹写山水的外部色彩表现山清水秀的自然特征。这句的译文没有拘泥于原文,即没有直接翻译“绿”和“青”这两种颜色。因为根据语境和中国的文化传统,报告中提出的“绿水青山”并不是单纯的描述山水,更多的是想表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报告的英译本将“绿水”翻译作“lucid (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公司,2014: 739) waters”,强调水的清澈透明,用“waters”而不是“water”更准确表出原文想要强调的是“湖、河等水域或海域”;将“青山”译作 “lush (霍恩比,2004: 1046)mountains”,表现出山上苍翠繁茂、绿意盎然的特点。所以相比逐字翻译,用意译的方法翻译,将“绿水青山”译作“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一方面实现了原文和译文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另一方面更好地诠释了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即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样,原文中“金山银山”要表现的是良好的生态是“重要的财富”,所以,相比直译为“gold and silver”,译文通过意译,译为“invaluable assets”(无价财富),采用“金山银山”的上义词对原文进行概括性、抽象性说明,更形象、直接地传递原文的含义。从交际维的角度分析,这两个成语都没有逐字翻译(李晓旭 张红,2019:131),而是运用适应性选择转化,将中文原文的意思传递给外国读者,方便读者理解中国生态理念。

例3:

原文:“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七大报告中文版,2007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全文英汉对照[OL].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19thcpcnation alcongress/2007-10/16/content_32684830.htm, accessed 2018-12-10.)

译文:“Promote a conservation culture by basically forming an energy- and resource-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tructure of industries, pattern of growth and mode of consumption.” (十七大报告英文版,2007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全文英汉对照[OL].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19thcpcnation alcongress/2007-10/16/content_32684830.htm, accessed 2018-12-10.)

本句英译本运用增译,用“by”+动名词来表示方式,引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内容,使英译文更有层次和逻辑,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十七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并且强调实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要从节能减排、治理污染等方面入手。所以,基于当时的国情和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将“生态文明”译为“conservation culture”,根据《韦氏高阶英语词典》的解释,“conservation”(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公司,2010: 346)有“保护”和“节约”的意思,所以将“生态”译为“conservation”旨在表达中国当时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基于对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的基础上,这样翻译更符合当时的交际需要。此处“文明”(雅图辞书编委会,2012: 11)译为“culture”(英国培生教育出版亚洲有限公司,2010:530),即在社会形成一种文化或者风尚、观念,符合当时人们对“生态文明”的理解。

原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中文版,2012③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十八大报告全文英汉对照[OL].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news/2012-11/19/content_15941774.htm, accessed 2018-12-10.)

译文:“Making great efforts to promote ecological progress”(十八大报告英文版,2012④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十八大报告全文英汉对照[OL].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news/2012-11/19/content_15941774.htm, accessed 2018-12-10.)

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该句在翻译时省译了“文明”,将“生态文明建设”译成“ecological progress”。“progress”一词有改善、进步、发展的意思,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样翻译更简洁明了,有利于宣传当时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原文:“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十九大报告中文版,2017)

译文:“Speeding up Reform of the System for Develop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十九大报告英文版, 2017)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而该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强调完善生态方面的制度和监管,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因此,这时“生态文明”译为“ecological civilization”。这里的“文明”可以理解为社会发展到较高水平,强调社会进步,所以译为“civilization”体现中国的目标是进入生态文明时代,顺应了当下生态文明的外宣要求。

从不同时期党代会报告对“生态文明”的不同翻译可以看出:词汇的翻译是随着时代变化和政策调整而改变的,根据实际情况词义或缩小或放大。对“生态文明”这个词的翻译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内涵而做出调整。所以“生态文明”一词不同的英文翻译更有利于准确表达当下对环境问题的看法,传播文化内涵,便于外国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政策,达到良好的外宣效果。

4. 结语

从适应选择论视域下研究党代会报告中的生态文化翻译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语言、文化和交际等维度,自主地做出判断,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和技巧,选择合适的译文。在翻译生态文化的文本时,译者一方面要熟悉译出语的生态环境,包括翻译的目的、原文本的功能和语言特点等;另一方面要了解译入语的生态环境,包括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译入语的语言特点等;此外,译者还需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历史背景、国际间交流等信息,从而在翻译时有的放矢。在翻译时,参考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策略有助于维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让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的规范下不断提高译文质量和翻译能力,推动相关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本论文的理论探讨有待深入,论文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全面性有待提高,但是希望这篇文章为之后的生态文化文本翻译研究提供借鉴,为研究生态翻译理论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译文译者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译文